· 更多心理學幫助,進入幸福研習社·
01
這幾天看了美劇《現代愛情》,這是一系列愛情短劇,每集三十分鐘,講述都市裡的愛情故事。
愛情就不劇透了,說說紐約單身女孩意外懷孕的故事。
劇透預警!
第一集裡,一個紐約女孩住在一個單身公寓裡,和所有單身女孩一樣,她經常和男人約會。
一次一夜情後,她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了。她哭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說,
「我父母要是知道他們小女孩到了大城市紐約一年就懷孕了」
「尤其還是和一個性格雖好、但卻不想一輩子在一起的男人「
……
性的意外後果讓女性深陷抉擇,背負著未婚先孕的壓力,這是所有單身女孩最重大的危機時刻。
這個女孩如何應對呢?
第二天,她穿著很嚴肅的西裝把男孩約出來了。男孩一開始一臉燦爛,還以為是女孩對自己念念不忘,想要再次約會呢;等女孩把驗孕棒的兩條槓扔在桌子上,男孩直接快要嚇得背過氣去了。
女孩一邊安撫上氣不接下氣的男孩,一邊理智地說,「你別著急,我已經決定留下這個孩子,你可以選擇部分或全部介入,也可以不介入,我都接受。」
劇集根本沒交代男孩如何回答的,導演的安排正如這個姑娘本來就只打算告知而已。
下面的鏡頭,是女孩肚子漸漸大起來,她一個人騎自行車去產檢,一個人買嬰兒床,自己給嬰兒房刷油漆,孩子的爸爸偶爾出現來幫她搬運購買的大件東西。
女孩看起來她依然是都市單身女孩輕盈活潑的樣子,只是肚子一天天大了一點。
羊水破了的那天,她一個人收拾打包去醫院。醫生隨口問道,孩子的爸爸今天來嗎。她也隨口說,孩子爸爸剛巧出城了,你知道我們的關係……嗯,不是你想的那種。醫生也沒再問(爸爸語焉不詳的說明她已見怪不怪了?!)
女孩艱難地生出了孩子,初次做媽媽,她一個人品嘗了全部的滋味,這酸爽屬於她一個人。
帶著孩子出院回家的時候,孩子的爸爸還是沒出現,迎接她的是好朋友兼公寓的門衛。
生活還在繼續,孩子四歲的時候,她得到了一個夢想的工作機會,帶著孩子離開了紐約去了洛杉磯。
四年後,孩子八歲了,她又回到了紐約看朋友,並且帶來了一個真正愛她的男人,這個男人是她願意一生在一起的人,而且真心疼愛她的女兒……
有人說,一個女人幸福不幸福,不看她的吃穿用度,要看她眼裡的光。
劇中演到的也正是如此。女孩的好友、公寓的門衛見證了女孩這一段人生歷程,女孩每一個約會帶回家的男人他都見過,並且他以閱人無數的眼睛都曾告訴過她「他不適合你「,最後結果也每每驗證了他的論斷。
只有最後,女孩從紐約帶來的男人,剛說了一聲「哈羅」,門衛就對女孩說,他通過測試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次我看到你眼中的放鬆和自在了。其實每次我都沒有觀察你帶回來的任何一個男人,我看的都是你的眼睛。」
這個感人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02
一個女孩,要變成女人要走多少路?
要遇到多少錯的人,才能遇到確定想共度一生的人呢?
可惜那個人的出現並沒有時間表,等我們有能力能認出他、也能真正在一起的時候,但願一切都還沒晚。
而多少女孩遇到真愛的路上,半路被一個意外來的孩子截胡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深刻印象來自,一個意外到來的孩子,對紐約單身女孩來說,只是人生的插曲,並不影響主要劇情的推進;但對我身邊很多中國女孩卻不是,她們中很多因為一個意外而來的孩子,讓自己的人生從此拐了一個大彎。
出於母愛,也出於對於生育成本的恐懼,在意外懷孕時,很多女人重新給自己編了人生故事:
「孩子來了,證明上天的意思是讓我們在一起!「
「沒有父母的孩子不幸福,只能結婚,也沒辦法了!」
明明心裡其實知道那個男人不適合生活一輩子,但她們卻選擇了和孩子生理上的父親——結婚,說服自己認命。她們選擇了媽媽的社會角色,殺死了個體的自我。
讓她們這麼選的,是對單身媽媽負面標籤的恐懼,撫養成本的恐懼,是對帶娃再婚可能性的極大不信任…… 這裡的每一個恐懼,細看都不是一個單身女孩個人能買單的。
對紐約女孩來說,雖然單身媽媽的選擇也不容易,但是卻大概率可以實行。
劇中那個女孩哭過之後,從沒有自怨自憐的眼神,她的背後是整個社會和文化的包容,支撐著她最後走完自己尋覓的真愛旅程。她相信自己的能力足夠獨立承擔撫養孩子,她潛意識也對自己找到真愛的可能深信不疑,她才能獨立和理智地承擔著找個意外。
她眼裡的光是她相信的朋友賦予的信心,是她有喜歡的工作賦予她的獨立,而這樣的信任感,在我們的身邊太難遇到了。
所以一個女人是否能遇到真愛是個人勇敢不勇敢的問題?我想它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個人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
那些意外懷孕後迅速向世俗生活妥協的女人,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去保全了自己、父母、家族的顏面,走進的卻是一輩子婚姻的不甘心;讓自己還沒有充分展開的人生,就迅速收攏了。
有人說意外懷孕不想結婚,還可以人流啊,做完了可以選擇真愛。但這個選擇未必比走進錯誤婚姻好很多。抹去被稱作錯誤的孩子, 讓很多女性一輩子都在潛意識裡自我罪責,區別僅僅在於傷害是以顯性還是隱形的方式,存在以後的生活裡。
最重要的是,人流還是勉強去結婚,這個女人都深感自己「不自由」,她因為恐懼放棄自己的孩子,和因為恐懼被他人評價,勉強結婚是一樣的,都在以一己之力為社會對自己的罪責買單;除非她可以自由選擇,除非她有一種信心,媽媽的身份和獨立人格之間,永遠不會互相矛盾,這樣她才不會怕做媽媽,也不會怕不做媽媽!
王菲離異後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被記者問到,你是否準備給童童(竇靖童)再找一個爸爸?王菲不置可否地說,我的孩子一直有爸爸,我再婚是我缺少一個愛人。
王菲永遠在翻著白眼說大實話啊,孩子不會永遠缺一個生理和社會心理上的爸爸,但是媽媽卻可能會永遠缺一個愛人。這是希望你在意外懷孕後,你作為女人一定要想清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