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逢趕場天,鄉親們背著竹簍、挎著籃子,圍到廣場周圍。看到有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在拍攝,鑼鼓隊的村民更來勁兒了,兩根鼓槌越敲越有力。
雲峰鎮素有打鑼鼓的傳統,今年,獅嶺村入選中宣部牽頭的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程示範項目點,按照「七個一」(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設施)標準,建成15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輻射到整個雲峰鎮。有了場地和器材,鎮上建起100多人的鑼鼓隊。
目前,這樣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項目正在我省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等貧困地區「開枝散葉」,助力四川文化扶貧。
以文化人從打腰鼓到鑽研種植技術
打完鑼鼓,獅嶺村村民羅大平走進村文化活動室,向隊友取經獼猴桃種植技術。
過去提起羅大平,有村民評價「太懶散」。村裡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好後,聽說要組建鑼鼓隊,免費學,羅大平報了名。很快,村民們看到羅大平變了:閒逛少了,還鑽研起種植技術。「經常跟鑼鼓隊隊友交流,想法就不一樣了。」羅大平解釋,隊裡好些人種獼猴桃,每畝地年收入上萬元,他動了心,今年種了6畝。「現在有好些地方請鑼鼓隊去表演,打鑼鼓能掙錢;家裡6畝獼猴桃3年就能見效,到時每年還有6萬多元的收入。」
文化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改變不止在獅嶺村。今年,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安排我省在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10個市州共32個縣市區,集中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項目545個。
如今,廣安市廣安區龍臺鎮雲頂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變得很熱鬧。書屋裡,有村民在看書學高粱增產技術。活動室,擺著跳棋、圍棋、象棋……幾個孩子正圍在一起下棋。外面的操場上,不少村民在新安裝的健身器材上鍛鍊……藉助示範工程,基層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同時,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也成為各地開展黨員思想建設、科學知識普及、就業技能培訓等的重要平臺。在巴中市通江縣,藉助示範工程,各鄉鎮開展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道德規範、科技知識等「四項宣講」和賽知識、賽才藝、賽品行、賽技能等「四賽活動」,並不斷向邊遠山村、農家院戶延伸。
潤物無聲帶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扶貧
以點帶面,項目的示範效應已在我省凸顯,也帶動基層群眾和社會資本主動參與到文化扶貧事業中。
中央對開展示範工程項目的,下撥到每個村8萬元。雲峰鎮鎮長伍霞介紹,該鎮通過整合項目資金、爭取上級補助等方式,解決資金缺口。村民也積極支持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看到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帶來的好處,比鄰雲峰鎮的浙水鄉花廟村打算籌資按「七個一」標準建文化服務中心。浙水鄉鄉長張小玲介紹,村民現在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強。「花廟村位於周邊幾個鄉鎮的結合點,我們打算把村委會的壩子擴大些,建文化活動室,購買健身器材等,讓村民們都來活動」。「補齊貧困地區文化基礎設施的短板,完善貧困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這項工程受到了基層群眾普遍歡迎和踴躍參與。」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同時,積極統籌社會力量,發動文化志願者參與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來。
通江縣空山鄉中壩村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後,文化志願者雷爭鳴和幾個朋友投資近百萬元,在服務中心旁建起藝術培訓中心,免費為當地留守兒童進行書法、剪紙、美術等培訓。
不少地區還充分利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發和利用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實現示範項目與脫貧攻堅項目的有效疊加。 (記者 程文雯 龐峰偉 吳夢琳)
責任編輯: 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