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哈佛校訓子虛烏有
□記者 端子(duanzi20040417@163.com)
核心
提示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冠以哈佛大學校訓的二十條句子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近日,哈佛大學校方在其官網上表示,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流傳甚久的二十條哈佛校訓居然是編造的,這對將之奉為圭臬的人來說,簡直就是當頭一棒,一時間,關於假校訓的消息飛速傳播,絲毫不亞於當初大家對校訓奉作真理時傳播的速度。而除此之外,流行於網絡上的所謂名人名言隨處可見,比如「莎士比亞說,第一次見一個人,體溫在38.6攝氏度,就叫一見鍾情」,其實,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莎翁去世時,關於攝氏度的概念還沒有提出。細心的網友發現,杜撰的「名人名言」充斥網絡與坊間,從魯迅語錄、胡適日記到白巖松點評時事,來頭很大,卻都經不起推敲。你為什麼會相信名人名言?如果知道是假的,你還會崇尚這些話嗎?本期大河報全媒體「端子在傾聽」與你探討這個問題。
因為相信所以憤怒
憤怒是很多網友得知哈佛校訓造假後的反應,如讀者「小荷才露尖尖角」說:「哎,聽了這麼多年竟然是假的!」網友東子說:「如果知道是假的,根本不會關注,太淺顯了。」不少網友直接用怒火熊熊的頭像來表達自己的怒不可遏。憤怒是因為被欺騙,而一個人之所以會被欺騙是因為相信。反之,從一開始就不相信它是哈佛校訓的人不會太憤怒,正如讀者劉笑所說「這些話不管是不是哈佛的校訓,曾經幫助激勵過我們就行」,如果只是單純地欣賞這些話語,而並非因為它是不是哈佛校訓而關注或不關注,這樣的人群即使在確認這些句子並非哈佛校訓也不會憤怒,因為沒有被欺騙的感覺,在全民聲討之下至多說一句「果然如此」。以後,遇到一些好的句子依然會分享給朋友,不會糾結於它是不是真的出自某個名人,一如讀者「@北環路上」所言:「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管它寫在哪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是王道。」
憤怒有很多種,而對於假校訓的憤怒,除了因為確信並廣泛傳播過而導致的憤怒,還有一些人的憤怒是以往被某些事欺騙過的感覺透過這個事情集中爆發出來了,因為人最難處理的憤怒就是被欺騙。社會上各種欺騙行為太多了,很多愛心、善舉被騙,如今連精神世界也被假貨充斥,隨意地傍名校名人,這當然讓人憤怒。
是誰說的不重要,說了什麼才關鍵
過去,我們都會抄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比如「成功來自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與百分之一的靈感」,這些句子都曾激勵過我們。但那時,沒有人在意這些名言是不是真的出自高爾基或愛迪生,也沒有追究這些句子完整的意義。因為那時欺騙既不普遍,也不容易被揭穿,人們的心思相對單純,容易被打動而確信。如今,網絡急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個人發布信息便利快捷,我們才發現,原來有些句子是被斷章取義的,原來愛迪生真實的表達是百分之一的靈感更重要。這種揭露與推翻和哈佛假校訓有同樣的意義,它讓我們不得不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思:我們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是因為出自名人、名校才喜歡,還是句子本身有深意、有價值、有激勵的作用?
事實上,很多人在關注一句話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它的內涵,而是看它出自誰之口。前段時間一度走俏的「白巖松語錄」被證明其實並不是白巖松所說。因為很多人在意「名氣」,追求名人效應,才會有人去傍名人。如果「爸爸去哪兒」是五位普通父親而不是明星參加演出的,它的收視率會那麼高嗎?如果這些本身非常打動人的句子不借用哈佛校訓這個殼,你還會不會喜歡並轉發?如果捫心自問,當你頻繁轉發名言警句之時,真的用心讀過那些句子嗎?還是僅僅讀了隻字片語就轉了。
名言之名不在於是誰說的,而是話語本身有沒有價值,所以,名言本身的價值是重於人名的。例如老百姓會說很多大白話,但很多真理就在大白話中,這些被人們頻頻用到的大白話也是不折不扣的名言,比名人的名言還有影響力,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生活,你的價值判斷。重內容比重名氣更有意義。
不可否認名人本身的影響力,比如某明星穿了一件什麼牌子的大衣,這件衣服和牌子會迅速流行起來,這種影響也同時左右著公眾的審美,但對於個人而言,要活出自己首先是要能不被外界左右。很多流行元素並不適合所有人,那麼,如果只是追求名人的感覺一定要追隨其後,就會失去自己。一個內在沒有力量的人才會盲從名人、權威。於是,有些機構或組織就會利用大家這種對名人的崇拜與盲信。而一個人足夠成熟和有力量後,會自覺地「去名人化」:我不關心那是誰說的,我只關注這些話本身的價值。
所以,當你看到朋友的分享標註是「我不確定這些句子是不是某某說的,但這些句子值得一讀」時,你應該欣喜這是一份能用心分享的好內容。
傍名牌是把雙刃劍
事實上,去掉「哈佛校訓」「白巖松語錄」之類的包裝,我們更想知道這些話語到底是誰炮製的?不可否認,有些話還是很智慧的。雖然很想知道是哪位有才之士的靈感之作,但我們都清楚,真正的作者已經被湮沒在網絡之中,這正是傍名人的副作用。所以,傍名牌是把雙刃劍,可能擴大了影響,但同時也掩蓋了真正的創作者的光芒,無形中傷害了人們對於創作權的尊重和維護。如果大家都不去追求名人效應,熱愛創作的人會直接得到大家的肯定認可,從而更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但現在,他們不得不躲在名人或名校的背後,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有人說,之所以有這種傍名人的現象出現,恰恰反映出人們話語權的不平等。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動放棄了話語權。因為急於發聲,只能藉助他人的傳話筒,久而久之,人們相信了傳話筒,甚至對傳話筒膜拜不已。一方面抱怨話語權的不平等,一方面又在爭先恐後地加速著這種不平等,這不僅僅是一種矛盾,更是一種自我放棄。少一些傍名牌、名人的行為,就會多一些發出自己真實聲音的機會。
理性地對待名人名言,做出獨立自主的判斷,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才是假哈佛校訓事件帶給我們的有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