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才是兒童音樂教學的根基,真是長知識了

2020-12-17 風大雨大

高曉松判定國人沒有舞蹈基因,這當然不對;但說國人舞蹈活動貧乏、舞蹈表現粗陋,卻是成立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音樂教學從一開始就不重視律動,兒童音樂教學常見的是琴房式的聲樂和器樂,即便是舞蹈也更為重視肢體柔韌和技術規範。   何謂「律動」?一般解釋是「有規律的運動」,但我不這麼看。我認為,律動是「有韻律的運動」。律動的「律」指樂律、韻律,律動是與樂律、韻律或曰音樂態勢相和的運動——這也是所有律動都離不開音樂的原因。

  與「聲樂」「器樂」或「舞蹈」相比,律動更為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著名兒童教育家琳達·愛德華茲在其名作《音樂與律動:創造兒童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篇首就指出:「以音樂或舞蹈的名義強迫小孩表演,這完全有悖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因為兒童的樂趣在於「行動」而不是「節目」,兒童的成長是基於豐富的「行動」而不是「節目」。作為教師或家長,應更多關注孩子「為自己而動」的享受律動的過程,而不是被音樂專業人士定義的狹隘的「節目」。多樣、自由的律動體驗會為孩子的生活帶來開心和對環境的信心以及健康的身體、活潑的性格,這遠比熟練掌握幾個「好看」的音樂節目重要。   兒童時期是孩子身體飛速成長的時間,雖然也要練習小關節、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但毫無疑問要以大關節、大肌肉群的多樣使用為主。兒童的特點是喜動不喜靜,主要是通過行動來發展身體和能力,律動能夠為兒童提供傾聽、反應、模仿、展現、探索以及合作的機會,讓他們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來運用自己的肢體、手腳、腦袋和嗓音,是兒童身心、智力與社會能力發展的優質支撐。   那麼,為什麼是「律動」,而不是直接的運動?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直接的運動缺少趣味性,小孩子容易產生厭煩情緒;第二,直接的運動比較單調,小孩子的機體和神經容易「適應」從而處於不敏感、懈怠的狀態;第三,直接的運動缺少想像、較多機械重複,在兒童情商、智商提高方面的作用有限。

  律動還有著優良的延展性,它可以很簡單,也可能很豐富。兒童甚至不用教,就會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著音樂態勢來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兒童也能有很「高明」的律動表現。   律動重視應和著音樂的「走」。走有多種層次,可以是依照節奏簡單自由的走,可以是加上前、後、左、右等不同方位的走,還可以在「走」中加上划船或模仿風中樹枝等動作、加上喜怒哀樂等情緒以及安排一定的隊形隊列等。律動加以提煉,就形成了舞蹈。但與常見的舞蹈課相比,律動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倡導兒童在活潑、信任的氛圍中通過音樂自由行動和表達,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和行動力。與舞蹈相比,律動不僅注重動作,還要用身體製造音樂。體態律動教學法的開創者達爾克羅茲認為,人身就是一個樂隊,人身各部分肢體單獨或以各種方式綜合起來做動作,就可以演奏出各種各樣的音樂。體態律動的動作包括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兩種,原地動作包括拍手、指揮、搖擺、彎腰、說話、歌唱等;空間動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這些動作可以和身體的高、中、低位置結合,也可以用身體的頭、身、臂、手、腳等各個部位用各種方式拍出各樣聲響,來表示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復調、曲式等。總之,身體的各個部分猶如樂隊中的各個樂器聲部。少兒音樂教學中常用的「聲勢教學法」,也是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

  律動稍加整理就成為音樂表演。孩子們依照一定的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為音樂賦予場景、角色、故事、情緒後加以律動,一場精彩的戲劇即可現身。   律動是兒童音樂的根基,但只重視律動就走入了另一個誤區,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根深幹壯枝繁葉茂。幸運的是,律動具備傑出的融合性,能為音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讓兒童的行動更有動力和表現力,更具節奏感、音樂性。律動不是一個學科(其實在兒童教育中聲樂、器樂和舞蹈也不是學科),而是兒童便捷、高效享受音樂的方式,兒童教育(不僅是兒童音樂教學)範疇內的便捷、高效的學習工具。以律動為根基,可以發展出豐富的音樂形式;豐富的音樂學習,也應該以律動為基礎。律動可以和語言銜接,成為富有藝術魅力的節奏語詞或謠唱,更能夠為兒童提供趣味練習清晰發音、重讀元音、劃分音節以及語句抑揚頓挫的機會,幫助孩子提高語言的表達力和感染力。律動可以與器樂相結合,讓演奏者的舉手投足富於韻律,比如古箏演奏就需要學習舞蹈或律動。律動當然也可以和歌唱結合,讓歌唱的表現力更為豐富,通過律動來學習歌曲也更為深刻和生動。《毛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言、歌、舞、樂本為一體,而它們的來源是「情動」,根基是律動。

  在兒童的律動中沒有對與錯,敢於表現遠比善於表現重要。此外,律動還可以營造高漲、有趣的氛圍,這會讓兒童在未來的一生中都保持對音樂和律動的喜愛。我看過太多學過音樂的孩子「學了一種技術恨了一門藝術」(周海宏),不好意思展現音樂進而不喜歡音樂,好像學過音樂的人就應該具備音樂家的能力。不,學過音樂的人應該有的是享受音樂、樂於展現和樂觀積極的能力,至於「專業評判」還請迴避為好。兒童音樂教學,請記住,它的根基是律動。

相關焦點

  • 淺談舞蹈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長知識了
    通過音樂教學實踐和課題的研究探索,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及生理和小學生音樂教學的要求和特點,對小學生音樂教育如何運用舞蹈律動進行探究,從中得出結論:運用舞蹈律動教學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音樂音樂素養與整體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 律動音樂教學
    (1)體態律動讓音樂教學中的肢體動作與音樂完美結合,讓學生用心靈去觸摸音樂旋律的起伏,體會音樂的魅力,給音樂教學營造氣氛,讓教學生動有趣,從而提高了音域教學質量。(2)體態律動是對傳統音樂課教學的一種「釋放」。
  • 一場動起來的音樂教學革命 — 論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之「動」
    一場動起來的音樂教學革命— 論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之「動」摘 要: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被譽為「一場音樂教學的技術革命」,它顛覆了傳統 的課桌椅教學模式,以身體律動的方式重構音樂教學,探索出一條既符合音樂藝術特徵,又 符合音樂學習規律的教學之路。
  • 陳藝文|體態律動的全民音樂教育
    德國三年留學期間訪學歐洲各地,參與各地組織的體態律動及音樂大會:2015年維也納國際體態律動研修課程,並擔當中文翻譯 2016 年奧爾夫學院冬季課程,並擔當中文翻譯曾任職德國最老音樂出版社 Schott Music(朔特音樂)中國代表處教育部翻譯,2015年參與並組織翻譯奧爾夫學院30年經典音樂早期教育教材《音樂貓 — 新編奧爾夫兒童音樂與舞蹈教程》。翻譯著作有《親子樂理課本》《孕媽音樂課程》。
  • 初中音樂教學方法體會分析,真是長見識了
    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那麼,根據新課程的理念,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採取哪些教學方式呢?本人的想法如下。   一、搭建舞臺自我表達   教育的藝術在於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只有當學生需要的時候,教師的給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 康復知識-音樂律動:《我愛我的小動物》
    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我設計了本次音樂律動課《我愛我的小動物》,康復知識,此首歌曲充滿童趣,內容情節簡單,節奏以及形象突出鮮明,容易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符合聽障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本次活動將通過讓聽障兒童聽聽、說說、唱唱,以及運用身體動作和樂器演奏等不同的方式給小動物的叫聲進行伴奏,同時讓聽障兒童在樂器演奏中,真正體驗到打擊樂帶來的快樂。
  • 歌唱、律動、音樂欣賞……上站幼兒園開展「音樂遊戲化」教學
    歌唱、律動、音樂欣賞……上站幼兒園開展「音樂遊戲化」教學同課異構綻「異彩」    10月14日至18日,上站幼兒園開展了「同課異構」的藝術領域教學觀摩活動,以進一步提高教師設計集體教學活動和組織集體教學的能力,促進教師深入踐行「遊戲化課程」理念,增強教學實操本領。
  • 【律動音樂】寒假招生活動火熱開啟......
    音樂熱線:13077400050地址:三水西南桂寶二街二巷二座102鋪(世博電腦城後面新宇小區北門)律動音樂 律動琴行於2014年5月躋身三水音樂教育行業,是一家吉他、爵士鼓專營店,一直專注吉他及爵士鼓的培訓教學及周邊產品銷售與維護,深得周邊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支持與認可!
  • 幼兒園小中大班音樂遊戲和律動(教案)
    音樂的選擇:要貼近兒童,被兒童所喜歡。         託班可以選擇輕鬆、愉快、刺激性較柔和以及重複性較強的音樂為主,風格上可以比較隨意,最好選擇經典型的音樂作品。           小班課逐步加大兒童音樂和一般性中國風格音樂的比例,讓幼兒有充分的機會熟悉和喜愛這些類型的音樂。
  • 音樂課突圍!遊戲化音樂教學,讓每個孩子都能玩音樂 | 課反饋
    這些都是目前幼兒園音樂教育教學中不得不考慮的重點。春天的時候,日敦社幼師學院的小夥伴在臺灣邂逅了兒童音樂教育名師——陳怡玲老師。她讓我們看見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方式,孩子們在玩得開心又盡興的同時,又能在不知不覺中獲得音樂的關鍵經驗。
  • APP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與發展,真是長見識了
    然鑑於藝術教育在中國作為一種新興的事物,大部分人對其了解尚淺;而市場上的APP開發由於缺乏專業知識,所以導致APP水平良莠不齊。種種因素造成了藝術教育APP在現今的兒童藝術教育應用上有著種種限制。我們需要梳理現有的音樂教育類APP並對其進行總結分析,最終得出有建設性的發展設想。
  • 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真是長見識了
    三、高中音樂「開放式」教學策略   1、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問題的難易度要。高中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了解不夠樂觀,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學生連簡譜都唱不準,更不用說五線譜,但不識譜並不意味著不會唱歌、不會欣賞、不會評價,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問題不能太簡單,太簡單的問題學生甚至不予理睬,但問題也不能太專業化,即使學生想回答也不知道怎麼樣答,教材不是教學唯一的資料,教師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水平 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
  • 臺灣專業兒童音樂舞蹈教育品牌入住奉賢南橋新城!想學音樂來這裡!
    本著「快樂成就音樂」的教學理念,近30年來積極從事兒童奧爾夫音樂教育,創造性舞蹈課程,師資培訓課程。是華人世界專業的兒童藝術教學中心及師資培訓機構。課程介紹 在兒童腦部發育的關鍵期,開發幼兒在認知、語言、社交、人格、藝術、舞蹈、肢體律動等全方位的潛能。
  • 線上課招生 | 中國兒童中心音樂藝術中心(西樂)線上課程介紹
    2015年獲得「紀念達爾克羅茲誕辰150周年國際體態律動比賽「公眾獎」。常年在全國進行體態律動師資培訓與講座:廣州大學、北京教育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澳門理工學院等。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理事!常年進行0到6歲兒童教育與親子教育!
  •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帶動孩子的興趣,真是長知識了
    就像偉大的作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音樂教育首先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作為一位作家提出的關於音樂方面的這個見解,給我們現在的教育事業人員很多有用的借鑑。如今,很多家長、教師在對孩子進行音樂培養時,忽略了對孩子節奏感方面的關注。殊不知節奏感才是帶動孩子興趣的關鍵因素,缺乏對節奏感的關注導致了很多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厭惡父母催促的音樂輔導班等等情況。
  • 淺談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
    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對陶冶兒童的情操,培養兒童的心靈美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教育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到教學始終。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我以進行節奏、音準訓練為主,並適當進行識譜教學,讓學生在節奏、律動中感知音樂美。
  • 音樂之戰 律動戰機
    無論是一篇文稿還是一款遊戲,再或者是一個網站甚至是一個網頁,配上一首音樂都會令其增彩很多。在遊戲中能有一首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會讓整個遊戲玩起來非常的刺激。當然在遊戲中還有很多音樂類型的遊戲供玩家發覺音樂無處不在的神奇。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款音樂類的遊戲——Wave - Against every BEAT!中文名翻譯為律動戰機。
  • 2019津寶第一期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師資培訓班在天津寶坻成功舉辦
    在兒童音樂啟蒙教育中,傳統教學法因為其枯燥的視唱和抽象理論知識,常常導致孩子們對音樂學習提不起一點興趣,使兒童的音樂啟蒙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的德國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卻因其趣味性和靈活性而深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它以節奏為主導,通過結合語言、歌曲、舞蹈、樂器、集體舞以及身體的律動等因素,將它們相互結合,讓兒童在一種快樂的環境中,感受、體驗、探索、表演、創作音樂,再通過閱讀、合唱、輪唱、聽力訓練、音樂遊戲、欣賞律動等方式掌握較高的音樂能力。
  • 淺談: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分析
    二、運用律動讓學生感受樂曲的內在情緒 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小學生生性好玩,「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理解和體驗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們好「動」這一特點,通過律動來激發他們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和期待,在音樂課上讓學生跟著音樂動起來,就是律動,就是對學生渴望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感受的滿足。當學生的這種渴望被滿足時,內心會非常愉悅。
  • 海勒勞體態律動
    歐洲著名音樂教育家,體態律動學家,鋼琴教育家Christine Straumer 教授這樣定義了當今體態律動: 體態律動學是一種通過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