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對象是4歲的幼兒。實驗者發給每個孩子一顆好吃的軟糖,並告知孩子他有兩種選擇:
一是可以立即吃掉,但沒有另外的獎勵了;二是忍耐20分鐘,那麼就可以再獎勵一顆。
實驗結果當然是孩子們分為了三類,一類是立即吃掉了軟糖,另一類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但沒有到20分鐘就把軟糖吃了,最後一類是堅持到了最後,得到了獎勵。
若干年後的跟蹤調查顯示,當年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孩子,在美國高考(SAT)中的成績更優秀,成年後在事業上也更出色。
實驗證明,堅持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擁有或培養這種品質,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成功。
科比紀錄片的導演高瑟姆·喬普拉有一次和科比觀看德隆·威廉士的比賽。
德隆是布魯克林籃網隊的老大。
但那一場德隆狀態低迷,全場9投0中,一分未得,籃網最終82:94輸掉了那場球。
喬普拉問身邊的科比:「你相信麼?德隆·威廉士竟然9投0中?」
科比回答說:「我寧願30投0中,也不願9投0中。9投0中意味著你被自己擊敗了,你信心全失,無法再繼續比賽了。唯一的解釋就是,你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科比是NBA歷史上投失球最多的球員。
因為科比堅信,下一個就能投進,成功就在失敗的後面。
科比明白,真正的失敗始於你懼怕失敗的那一刻:如果你怕輸,你就已經輸了!
正是科比的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讓他成為了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
有句話說得好,永不放棄是個很重要的能力,它不一定會讓你成功,但是可以讓你不陷入更差的境地。
考試還有一星期,已經來不及複習了,是崩潰大哭徹底放棄,還是捧起書看一頁是一頁做一題是一題?當然是後者。
有人曾向考研名師張雪峰提問:我知道今年肯定考不上研究生,我還用去考嗎?
張雪峰的回答是:一定要去。
他解釋說,堅持是一種習慣,放棄也是一種習慣。如果覺得肯定考不上就不去了,那麼明年還可能這麼想,後年又可能這麼想,於是一輩子都考不上。
而每次都堅持去做,把堅持當成習慣,就會離成功更近。
有多少人鍛鍊身體,都是一次又一次放棄,最終下了無數次決心還大腹便便;有多少人的學習,也是在一次一次的放棄中,最終徹底和別人拉開了距離。
柴靜說,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
很多時候,成功就是別人放棄的時候,你再多堅持了一會兒。咬牙頂過最艱難的時刻,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與眾不同。
主播|崔鑫鈺
本文作者: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主編:王會
編輯:張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