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莊子做夢,夢為蝴蝶,飛舞於天地之間,已然忘我。待夢醒回神,方才驚覺,原來,蝴蝶非己,己為莊周。
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自己呢?
此等詩化的哲學命題,自古以來,就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
若我們將這個命題解譯一下,它應該就是想表達這樣一個思想:
人們真的能夠準確地區分真實和虛幻,現實和想像嗎?
對於浪漫主義的詩人,這樣的問題無疑是很好的寫作素材,但對於活在現實中的我們,這個問題似乎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我們當然能夠區分現實的東西和想像的東西,要不然為什麼我在網上買東西,結果想像的模樣會和現實的模樣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什麼我想像自己有一個女朋友,結果現實卻告訴我:醒醒,你沒有女朋友?
現實和想像,似乎就是如此地涇渭分明,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不過,我們也別急著先下定論。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對世間萬物的所有看法,都源自於他的思想,還有他對世界的五官感知(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如果脫離了或者超越了他的五官感知和思想直覺,這個世界還存在嗎?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我們並不知道,脫離了自己的感知,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就只知道,在我們的思維框架和感知框架下的世界,就只知道視覺中的世界,觸覺中的世界,味覺中的世界,嗅覺中的世界,聽覺中的世界,還有思維中的世界,就算是我們所說的現實,也不過只是我們眼中的現實,整個世界,它的實在,甚至都可以說:
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想像
所以,人們真的能夠區分現實和想像嗎?
現在想一想,這還真不是一個好否定的問題。
先不談這種晦澀難懂的哲學論述,光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就可以印證:
一,當喜歡一個人
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我們就會很肯定地認為,我們喜歡的就是那一個人,並不會對這一點有所質疑。
但我想問你的是,你喜歡的究竟是真實的他(她),還是想像中的他(她)呢?
如果你覺得是真實的那個他(她),那麼你就還不清楚什麼是喜歡。所有的喜歡,其實都含有想像的成分,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一個人,我們往往就只能看到他的一面,然後通過這一面去想像他的另外一面。
當兩個人距離比較遠的時候,喜歡中想像的成分就會比較多,當兩個人離得比較近的話,沒有了想像的空間,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發現彼此的缺點,常常會來一句:
「之前的你,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人們真的能夠區分現實和想像嗎?
二,當進行一個決策
當人們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想作出一個選擇的時候,就會考慮各種各樣的因素。你會搜集各種資料,分析各種數據,綜合各種方案,最後作出一個合理的選擇。
但是,這個最後的選擇真的就是合理的嗎?一個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他不能像機器那樣時刻做出最合理的分析,同時,他的選擇也會受到價值情感的影響,而且就算是他找到的資料和數據,也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因為無論是書籍還是網絡,謠言都極為泛濫,所以,他的數據和資料的真實性,也許就只是他自己的想像;而他所做出合理的選擇,也只是他想像中的合理。
所以,人們真的能夠準確無疑地區分現實和想像嗎?
三,所謂的金錢,法律和國家
在今天,所有人都知道金錢、法律、國家指的是什麼:
錢可以用來買東西,法律會用來懲罰罪犯,而國家,就是我們身份認同的標籤。
但是,這些東西真的存在嗎?在現實中你無法找到它們,就算是找到了它們的痕跡,也無法根據這個理解它們的存在:
錢,不過就是一些紙和鐵;法律,也不過就是用一堆紙寫的一些字;而國家,更是虛無縹緲,找不著痕跡。
如果這些東西真的存在,我們只能說它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想像之中:
在我們的想像中,錢不僅是紙和鐵,還能用來買東西;在我們的想像中,法律不只是一紙空文,還經常會拿來執行;在我們的想像中,國家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這些處於集體想像中的事物,卻被我們當做了真實存在的事物,而且不用說,很多人還沒有發現。
所以,現實和想像,真的那麼容易區分嗎?
以上這些例子,無論是在根本的哲學世界觀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上,都可以看到,人類的想像力已經足夠強大,足以與我們眼中的現實相匹敵。而現實和想像,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經渭分明,甚至說更多時候,他們是彼此滲透,彼此交融的,不僅塑造了我們的觀念,也塑造了我們的生活。
所以,「莊生曉夢迷蝴蝶」,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自己呢?
或許一千年以後,這依然還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