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色的兔子、奇形怪狀的南瓜,或是索性把自己的基因放進一朵花中;面對黨代最火火的生物藝術,藝術家一向在「挑戰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與非生物、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的界線」,並藉由種種作品的提問企圖喚起大眾對當代社會的質疑與反思。
什麼是生物藝術(Bio Art)呢?簡單來說就是以生物、細菌、活體等做為對象的藝術實踐。一如空總臺灣當代文化試驗場C-LAB在今年6月《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線上計劃中所提到的,「使用生命作為媒材所創作的藝術,涉及了生物科學相關的知識與技術,廣義上海包含了生物倫理、社會與環境等議題,不限於實際生物體的創作。」
獲2020年STARTS獎創新合作大獎的作品《Ethique – Durable – Ecologie – Nature / Olga Kisseleva 》,主要在探討自然滅絕和遺傳滅絕的區別,便充份詮釋了生物藝術的樣貌。
關於生物藝術的3個冷知識
冷知識1: 在生物藝術尚未被定義前,美國1920年代被譽為時尚攝影先驅的愛德華.史泰欽即以一系列經由化學實驗培育養殖的混眾翠雀花(植物)做圍展品,讓紐約MoMA美術館首次在觀內展出植物,這也是生物藝術作品的雛型。
冷知識2: 1979年在奧地利創立的林茲電子藝術中心,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電子藝術節,且長期專注探討社會科技與藝術的關係,亦圍首度(1993年)以「基因藝術」為策展主題的單位。
冷知識3: 巴西裔美籍藝術家愛德華多·卡克在1997年時以作品「時間膠囊」讓真實記憶與數位記憶共存,並植入體內。他也是第一個提出「生物藝術」專有名詞的人。
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精選Best of Ars Electronica 2020中,作品《Man & Wah, LIFE FORCE》便是藉由生物藝術去探索自然與宇宙的關聯。
Y2K 以4件全新作品1套系統探索衍伸物/混生演化物的發展 由新銳藝術家周巧其與胡悠揚所組成的Y2K雙人組,2019年便曾以「生物訊號_模控」作品,運用植物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等特性,讓豌豆苗長成預設的圖案,並在受邀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時,驚豔全場。
今年9月,在臺灣—就在藝術空簡,Y2K將帶來4件全新作品,以植物的生命訊號作為源頭,同時透過無機技術交換個別感知得到的環境訊息,如光、溫度、溼度、空其中氣體比例……等,讓眾作品以訊號交織出一套中樞系統,並將以共同調控展場內的環境條件作為反饋。
Y2K 周巧其&胡悠揚作品《Biosignal – Cradle》(局部),植栽、金屬、電算器、電子零件、造霧機。
簡單來說,Y2K在2018年時啟動了「Biosignal」實驗系列,主要採集活體生物的生命訊號,經由即時運算串聯起跨物種的共同經驗,主要在探討人類所創造的衍伸物/混生演化物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不會產生交流或群體決策的猜想。
Y2K 周巧其&胡悠揚《Biosignal – Cradle》植栽、金屬、電算器、電子零件、造霧機。
於是,當訊號跨越不同個體與物種遊走時,物種間的界線越來越不復存在,展場也成為串連個體訊號所構成的半封閉生態系統。那麼處於非人類主宰的場域中,也被納入訊息來源的觀者,究竟是人,還是一絲感覺神經元?雖然乍聽之下相當玄妙,但只要實境體驗過就能感受其中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