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樺。
做了這麼多年的家庭教育,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分歧和衝突,來自於父母的「一廂情願」。
其實,孩子們的世界很簡單,他們想要的就是一個最「基本」的爸媽。
但是,我們大部分父母卻拼盡全力,給到孩子我們認為最好的,或者給到孩子一個我們自認為完美的自己。
可這些偏偏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痛苦,而且還不是孩子所想要的那種爸媽。
我們試想一下,當一個追求完美、犧牲自我、奉獻一切,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一切都為孩子著想的的父母,他可能會不去要求孩子有同樣的完美表現嗎?
或者不會因為孩子沒有給到他們所期望和對等的回報,而感覺委屈和被辜負嗎?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在孩子「叛逆」 「堅持自我」 「迴避溝通」時,會出現激烈的反應:
「我辛辛苦苦為你付出了一切,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不能體諒我呢?」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的人生會非常精彩。」
「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我這麼辛苦還沒有抱怨,你有什麼好抱怨的?」
············
或許,你在教育過程中,從來沒有發現,你對孩子的要求是那麼多,更沒有覺察到,自己對孩子的愛,只是你的自以為是、一廂情願而已。
最後,不但不會得到孩子的感激,還會傷了孩子的心。
因為,孩子要的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能夠陪伴他一路快樂成長,並能接受他原本的樣子,讓他自然、自在長大的爸爸媽媽。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是一位合格的父母、孩子心中的好爸媽。
但是,要做到這些,得從自我教育、自我檢視開始。
蔣女士,是我的一個學員。她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自從她這個女兒出生後,蔣女士就放棄了高薪工作,在家全職帶孩子。
蔣女士對女兒,可謂是費盡心思,煞費苦心。她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都投注在了女兒身上。
拒絕所有的同學、朋友聚會,她覺得與其出去吃吃喝喝浪費時間,不如在家陪陪女兒。
蔣女士覺得,女兒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就是她的一切,就是她的未來。
女兒以後一定要考名牌大學,一定要知書達禮。
她看不得女兒受一點委屈,受不了女兒吃一點苦。
女兒的事,就是她的事,丈夫的事和她無關。她的心裡只有女兒。
為此,丈夫專門找她溝通過,丈夫覺得,蔣女士只關心女兒,不關心他,在家時裡,丈夫就像是隱形人,夫妻之間的話也越來越少了。
但蔣女士認為,丈夫是個成年人,完全可以自己照顧自己,而女兒還小,需要有人照顧。
最後,蔣女士和丈夫的婚姻亮起了紅燈。
可是,隨著女兒慢慢地長大,蔣女士明顯感覺到,在和女兒的相處中越來越吃力。
女兒不但極度叛逆,還經常對她說:「你沒有你自己的事情啊,天天盯著我幹嘛。」
「你沒事,不能出去找點事情做做嘛,一天到晚呆在家裡幹嘛。」
「你什麼都不懂,我跟你說幹嘛。」
「我的事你少操心,你又不懂。」
「我以後,可不希望活著你這樣的,太失敗了。」
···················
蔣女士,現在是心灰意冷,完全失去了生活的鬥志和方向。
以前,她活著的動力是女兒,可現在.......她不知道該怎麼活了。
像蔣女士這樣為女兒而活,犧牲自我的媽媽不在少數。
他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到頭來,卻得不到孩子的諒解,還要被孩子數落。
父母的心裡無疑是痛苦的,是失望的。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當父母為孩子做了這麼大的犧牲時,可曾想過孩子心理的負擔與壓力?
畢竟,他將要承擔的不只是自己的一生,還有父母的一生。
我們每個父母都期望孩子未來的人生是幸福的,是快樂的。
但是,只有活出自己的爸爸媽媽,才能教孩子如何活出自己的幸福。
所以,愛孩子,並不是以犧牲自我,放棄一切,來成全他們。
一個失去自我的父母,如何養育出追求自我實現,為自己活出幸福、精彩的孩子呢?
因為,當父母放棄自己時,孩子已經失去了一個學習的榜樣。
因此,父母要活出自己,去追求你的理想,你的夢想,你的愛好。
讓孩子看到你為夢想而努力的樣子,你為理想而奮鬥的狀態,最終活出自己獨具風採的人生。
孩子會引以為豪,並追隨你的步伐,活出他自己的精彩。
我們有些父母,總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把自己的情感、興趣、需要、觀點、期望等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一旦反抗,父母就會說:「你懂什麼?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其實,父母原來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希望孩子的人生中能避免犯自己犯過的錯、吃自己吃過的虧、受自己受過的苦。
這也是父母的一片好心,沒有什麼不對的。
只是,我們忘記了,孩子的成長環境跟我們自己的是不一樣的,你那時所犯的錯,現在的孩子不一定會犯,你那時所吃過的虧,現在的孩子不一定會吃。
同時,我們還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主性,也有屬於他自己內在的一個發展規律,而不是父母的複製品。
如果 ,父母過度的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愛就變成了控制。
不但不利於親子間的關係,還會限制孩子的成長與自我發展。
有一名教育專家說:「不尊重孩子,教育就無從談起。」
玉肖是一位單親媽媽,平時工作繁忙,疏於陪伴兒子,兒子跟她不是很親近,她心裡非常內疚。
但她也想做一個合格的母親,兒子心中的好媽媽。
於是,王肖便無原則、無條件的試圖用物質來的滿足兒子,極力討好與取悅兒子,一來,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關心他的,也是一位好媽媽。二來,可以彌補這麼多年來對兒子的虧欠。
像王肖這樣的媽媽,在生活中也處處可見。
用物質來討好孩子,似乎是目前最簡易的方式了。
還可以讓父母找到自我安慰的藉口:至少我在物質上沒有讓孩子有所欠缺,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可是,孩子要的是這些嗎?他要的是玩具和禮物嗎?
對孩子來說,你,才是他最想要的玩伴。
其實,一味的討好孩子,並不能讓孩子獲得被愛的滿足感,孩子反而會不領情。
而且,孩子達成目的後,還會得寸進尺。
經常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態,引出父母的內疚感,逼著父母滿足他的要求。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後容易造就出一個對物質欲望索取無度的孩子。
因此,與其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不如把內疚感轉化成有品質的陪伴。
咪蒙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屁啊!》,闡述了現在一些父母不陪孩子,整天忙於工作,當管不了孩子時,就開始說自己怎麼怎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之前,有一位在家自殘的青少年咆哮的對她媽媽說:「需要你陪的時候,你不在。現在不需要你了,你還管我做什麼?」
這就應了那句話:你對孩子偷的懶,早晚都會還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