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桂:健全今日文化肌體 仁義禮智可供營養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健全今日文化肌體仁義禮智可供營養

  ——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

  ■ 珠璣妙語

  ★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我們除了在經濟層面進一步開拓、推動社會進步之外,更加需要文化意識的自覺、文化境界的提升和身心的安頓。

  ★禮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準則、一種行為規範,在今天可以經過改造,賦予時代的精神,為我們所用。

  ★我們要「存心」,保養我們的本心;「養性」,涵養我們的品性;還要「寡慾」,要在符合仁禮的原則下來滿足我們正當的欲望,而不能無限地膨脹,貪得無厭。

  ★經濟、文化兩者比翼雙飛,不可偏廢。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沒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憐的城市,沒有文化的人是可悲的人。

  ★我們有仁義禮智這樣一個優秀文化傳統,可以用來針砭時弊,治療我們心靈的創傷,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為我們今天文化肌體的健全提供營養。

  仁義禮智是孟子思想中非常有特點的內容,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我們在今天探討怎麼看待傳統思想如仁義禮智等觀念,是很有現實意義的。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我們除了在經濟層面進一步開拓、推動社會進步之外,更加需要文化意識的自覺、文化境界的提升和身心的安頓。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也遺憾地看到,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隨著經濟意識的增強,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也日益顯現,表現在諸如急功近利、價值失落、行為失範、思想浮躁等方面。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我們的文明去哪裡了?我們的禮儀去哪裡了?要不要尋找失落的文明?這需要我們很好地反省。因此我們有必要來探討一下,該如何看待我們的傳統文明,仁義禮智思想是什麼,我們該怎麼看。關於仁義禮智思想,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談,第一個層面談仁義禮智思想的社會歷史淵源,第二個層面談仁義禮智思想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仁義禮智思想的社會歷史淵源

  我們知道,過去講中國文化,主要講孔、孟、老、莊。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老、莊思想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結合,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思想又叫孔孟之道,是中國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稱為亞聖。孔子提出了仁義禮智的思想,孟子系統論證並完善了它。

  為什麼孔子要提出仁義禮智的思想?孔子生活於春秋時期,當時西周的政治權威已經喪失,天下動蕩,諸侯互相攻打,戰爭不斷,而且一些諸侯國仗著自身強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想篡奪王位,問鼎中原。在孔子看來這違背了禮的秩序。禮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行為規範,樂是禮的一種表現形式,禮崩樂壞,所以天下無道。孔子講過一個例子。當初有專門的表演隊伍為各級官員表演。就規格而言,天子是「八佾舞於庭」,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即八列六十四個人給天子跳舞,這是最高規格,只有天子可以享受。諸侯則是「六佾舞於庭」,而大夫只能「四佾舞於庭」。但作為大夫的季孫氏就搞了一個「八佾舞於庭」,自己享受天子的規格。孔子認為這是不可以的,他說了一句話,「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破壞規矩,犯上作亂的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禮樂徵伐應該「自天子出」,由天子來決定怎麼制定禮樂,是否去進攻別的國家,結果現在變成了「自諸侯出」,製作禮樂和發令徵伐的權力都出自諸侯,所以他認為是「天下無道,禮崩樂壞」。

  孟子所處時期是戰國中期,天下更加動蕩,戰爭更加頻繁,百姓更加苦難。在這個時候,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繼續講仁、講義、講禮。孟子還從人道主義和性善論出發,提出了「春秋無義戰」的命題,認為春秋時期所有的戰爭都是不正義的,因為給人民造成了傷害,影響經濟的發展,導致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孟子認為戰爭帶來深重的災難,諸侯之間互相攻打,連年徵戰,結果是「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為了爭奪城市,殺掉的人堆滿城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為了爭奪一塊地盤,結果殺得屍橫遍野,非常殘酷。面對殘酷的現實,孔子、孟子都提出要講仁義禮智,這是仁義禮智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

  孔子提出了仁義禮智的思想,但他主要論述的是仁、禮的思想,他往往將仁和禮連起來談,可以說仁禮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發揮作用。當然孔子在仁禮之外還講了智,也講過仁智勇三種人格,但是孔子沒有把仁義禮智連起來說。孟子把仁義禮智連接起來並用,而且做了系統闡述。所以我們認為,仁義禮智作為儒家傳統這樣一種自覺的道德理念,作為儒家傳統的「四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是到了孟子之後才真正地完善,才得以確立和系統論證。

  仁義禮智思想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仁義禮智思想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即仁義禮智的內容是什麼,它的價值如何。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人性本善。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上,關於人的本質是什麼,有很多爭論。孔子沒有正面論述過人的本性是什麼,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告子》裡記載,告子是個很有名的學者,孟子和他辯論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告子認為,食色性也,飲食男女是人的本性,如困了想睡覺,渴了想喝水,餓了想吃飯,或者覺得很勞累了想娛樂。告子的觀點學術界叫做人性自然論,人性出於人的自然需求。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於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中,而不是人的生理本能中;人的本質是善的,善在我們的價值觀裡,符合人的性情。

  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就是說,我們做事、言談舉止,一切都要符合人的性情,這就是善。那麼性情是什麼呢?是人性本身所內在的,不是外來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幾種心(觀念、思想、價值)人人皆有。「惻隱之心,仁也」,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不忍人饑寒交迫,不忍人流落街頭,看到人家生活困難,顛沛流離,吃不飽穿不暖,就動了惻隱之心。孟子把這種「不忍人之心」發揮到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君王有「不忍人之心」,於是有「不忍人之政」。君王應該實現仁政,愛護人民,幫助人民。「羞惡之心,義也」,對不好、不道德的事情,我們要感到羞恥,感到痛恨,如果有了不好的念頭,也要感到羞辱,這就是義。義是合適、恰當的意思。「恭敬之心,禮也」,對人有恭敬、誠敬的心,這是禮。有禮就是有禮貌,有品位。「是非之心,智也」,能夠判斷是非,拿捏分寸,這是智慧的表現,等等。這就是他講的仁義禮智。有惻隱之心,就表現了仁;有羞惡之心,就表現了義;有恭敬之心,就表現了禮;有是非之心,就表現了智。仁義禮智哪裡來的呢?不是由外面強加的,而是本心固有的。為什麼我們一直沒做到呢?因為我們沒去思考,沒去反思,沒有發現它。人的本性在本質上是善的,從這裡出發,孟子展開了仁義禮智思想,因此仁義禮智的理論基礎就是性善論。

  第二,關於人禽之辨,即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這個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命題。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禽獸的區別小得很。因為動物要吃喝拉撒睡,人也要吃喝拉撒睡;動物要繁衍,人也要繁衍。如果從這種生理的、感官的、本能的角度來看,沒什麼區別。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人和禽獸的區別則很大,為什麼?孟子進一步論證說,人有禮儀,人有道義,人活在世上有價值、有原則、有追求。「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吃飽、穿暖、住得舒服,但是你沒有接受教育,沒有教養,沒有文化,「則近於禽獸」。於是大家要學做人的道理,「教以人倫」。什麼道理呢?「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種關係,各有價值原則在裡面,不是說僅僅吃飽、穿暖、住得舒服就夠了。在孟子思想裡,君臣關係相對對等。孟子認為,「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腹心」,就是說君主把大臣視為自己的手足,大臣就會把君主看作自己的心腹,連為一體;「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為寇讎」,君主把臣下和部屬看作路邊的野草,隨便踐踏,不懂得尊重他們,那麼臣下和部屬就會把君主看作敵人一樣,不會很好地與其合作。

  接下來,孟子把它引申到社會政治生活裡面,講人和禽獸的區別。他說,統治階層的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雄健的馬,過得很舒服,但是「民有飢色、野有餓殍」,老百姓面有菜色,面黃肌瘦,路上有餓死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你吃得好,住得好,騎著高頭大馬,但是你也相當於禽獸,是「率獸而食人」,率領禽獸去吃人。我們可以看到,在人的本性上,在人和禽獸的區別上,在各種人倫關係上,在施政和為政之道上,孟子都強調要有道德禮義,要超越動物的層面、物質的層面。

  第三,我們在前面的基礎上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仁義禮智的文化內涵。孟子的仁義禮智思想有個逐漸發展、逐漸論證、逐漸提高的過程。首先他提出「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應該有這樣四種價值觀或價值理念。然後他提出「四端」,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我們有惻隱之心,是實現和成就仁的開端,若連惻隱之心都沒有,你就根本不可能具備人的美好品德——仁;「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僅有「四端」還是不夠的,我們要培育它,發展它,壯大它,成就「四德」,來支撐我們的精神世界,支撐整個社會的精神價值。我們將「惻隱之心」發揚光大,成就「仁」,將「羞惡之心」成就「義」,將「恭敬之心」成就「禮」,將「是非之心」成就「智」。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就會統一地、協調地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成為指導我們生活、指導我們人生、指導我們社會進步的動力,成為基本的價值源泉。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個「仁」和「禮」關係的講述,非常有名。孔子的高足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的不恰當欲望,恢復禮的秩序,按照禮的原則來辦,不做超越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也不要有那種超越地位的念頭,這就是「仁」。顏淵馬上追問「請問其目」,請問具體的條目,怎麼去克制自己不恰當的欲望?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要符合禮,這就是仁。但這個禮有時代性,乃至說有階級性。古代社會的禮,在今天肯定是不符合時代和社會要求的,但是禮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準則、一種行為規範,在今天可以經過改造,賦予時代的精神,為我們所用。現在也要講禮,講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孟子說仁就是人心,存在於我們的思想之中,正由於如此,我們一定要發揚光大這個仁,要發掘個人的本心。仁義禮智的「仁」就好比適合我們居住的舒適房子,有了「仁」,我們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安頓下來;而「義」是適合我們走的最恰當的道路,是正路;「禮」就是開頭所講的「恭敬之心」,對人真誠,恭敬;「智」就是「是非之心」,對仁義這一善端的理解和把握,能夠弘揚它,光大它,這就是「智」。

  有了這些「仁義禮智」的好品德,我們怎麼去實現它們呢?孟子提出了很多方法。一是「自返」,就是向內心追求,不去找別人的原因,也不在社會上找原因,而要自我反思,尋找我們自己的本心。二是「求放心」,「學問之道無它,求放心而已」,我們為人處世,在社會上生活、工作,怎麼做好呢?沒有什麼別的辦法,「求放心」,「求」是尋找,「放心」是丟掉的本心,把已經喪失丟掉的本心找回來。本心是什麼呢?善性良知。我們反躬自省,向內追求,檢討自身,發現自身的善性,這是一條重要途徑。具體一點來說,我們要「存心」,保養我們的本心;「養性」,涵養我們的品性;還要「寡慾」,要在符合仁禮的原則下來滿足我們正當的欲望,而不能無限地膨脹,貪得無厭。孟子說,君子之所以和普通人不一樣,是因為他們能夠「以仁存心,以禮存心」,用仁和禮保養、保存、涵養自己的本心。如果你能夠愛人,尊敬他人,那麼「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總體上來說,孟子有一個表述,就是「養浩然之氣」,培養天地間最大、最剛強、最正直、最有力量的那樣一種氣,最後就能夠達到一種崇高的境界,即「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我們再富再貴,也不喪失好的品德,也不會從此沉淪墮落、荒淫、奢靡;當有強大的行政力量、強大的社會輿論以及各種外力制約我們的時候,我們照樣不屈服,始終堅持我們的善性,堅持仁義禮智的好品德;當我們落魄、貧困、社會地位低下的時候,我們照樣不改變我們的美好理想。為什麼要「求放心」,「養浩然之氣」呢?因為孟子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即「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的根源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自身的思想中。就道德修養的層面來看,人人都可以發揮自我的能力,努力做一個善人和不斷向上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沒有階層與地位的區別。這反映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非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個體修養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自我價值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一,它能夠幫助我們理性地看待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為當代文化建設提供合理的思想資源。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有一些很不好的成分,比如說特權思想、權大於法、個人獨斷等,這些都是封建主義思想,在今天要很好地清算,徹底地批判和拋棄。但另一方面,文化又有它的民族性,有一些價值觀念,經過一代代中國人長期的奮鬥和積累,具有普遍性的意義,超越了時代、階級、地域乃至國度,比如說仁義禮智的思想。我們正確看待民族文化的歷史傳統,可以為當代文化建設提供合理的思想資源。經濟、文化兩者比翼雙飛,不可偏廢。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沒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憐的城市,沒有文化的人是可悲的人。

  第二,孟子思想可以成為當代社會空氣的清新劑。我們今天的空氣是不夠清新的,道德墮落、行為失範、心靈浮躁等現象屢見不鮮。但我們有仁義禮智這樣一個優秀文化傳統,可以用來針砭時弊,治療我們心靈的創傷,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為我們今天文化肌體的健全提供營養。多年前,我在北京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主持人請李瑞環同志講話。他重點強調了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以人民為本,安民,愛民,「民為貴,社稷次之」,老百姓最為寶貴,政權社稷是次之的,「君為輕」,君主是更次之的。他說,這就是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共產黨執政就是要把人民的地位提高,把人民的生活解決好,讓人民吃飽穿暖,還要享受文化權利。從這裡可以看出,孟子思想對我們今天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第三,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是能夠為當代中國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提供價值源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人們經常感到失落、迷茫、困頓和彷徨。現代化發展以後,人際關係又逐漸疏遠,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少,人們的心靈越來越孤寂,越來越渴望得到精神安頓。這就需要一個能夠適合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那麼,我們有沒有建立起一個很好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作為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夠安頓精神的價值源頭和價值體系?應當說,我們正在構建之中。近幾年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便是這種努力構建的顯示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2007年9月,溫家寶總理和北師大師生座談時講道:「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人,都應該有一顆同情心、一顆愛心。同情和愛心是道德的基礎。」我想,溫總理的這段講話為我們昭示了一個思考的方向,那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孟子的仁義禮智思想有其合理性。

  我們今天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我們研究探討尋找失落的文明,重建中華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尋找安身立命之道,應該很好地研究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仁義禮智何處尋?仁義禮智就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之中,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不能只看傳統,更要立足當代,立足現實,傳統要更好地服務當代,古為今用,紮根在我們當代文化建設的實踐中。讓我們相互勉勵,共同努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 嘉賓檔案

  李宗桂,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中國文化課題組首席專家。長期從事中國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概論》、《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中國文化出路探討》、《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概論》等;主編《「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大思想家與中國文化」叢書》、《「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叢書》;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發表學術文化評論和時政評論一百餘篇。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主持國家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項目在內的文化研究課題近20項。先後在歐美、澳大利亞、東南亞、日本、韓國、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講學訪問或出席學術會議。是人民日報向海外介紹的中國學者之一。

相關焦點

  • 【清風堂】遵祖德忠孝節廉 教子孫仁義禮智
    【清風堂】遵祖德忠孝節廉 教子孫仁義禮智 2020-08-15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陽明:人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再無其他
    天理的內涵是元、亨、利、貞,人性中對應為仁、義、禮、智。「天之生物,便有春夏秋冬,陰陽剛柔,元亨利貞。以氣言,則春夏秋冬:以德言,則元亨利貞。在人則為仁義禮智,是個坯樸裡便有這底。」而且王陽明認為人性之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而無其他。這四者已經內涵了萬善,是萬善的總括和本體,萬善都是從仁、義、禮、智中發出來的。
  • 《極限挑戰》全陣容曝光 詮釋「仁義禮智信孝」
    今日官方正式公布了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王迅、張藝興的全陣容海報。海報中,六兄弟整齊黑衣亮相,每人身後分別寫有「仁、義、智、孝、信、禮」幾個赫然醒目的大字,不但與幾位哥哥的各自性格特點相呼應,更暗合了「仁、義、智、孝、信、禮」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 忠孝仁義做人 禮智信勇處事德善愛廉為本
    昨(15)日,64歲的任靜海在嘉陵區茶盤路自家的書房裡告訴記者, 他家的家訓是: 忠孝仁義做人, 禮智信勇處事,德善愛廉為本。教育家人:力所能及幫助他人任靜海從領導崗位退休後, 依然保持著緊湊和繁忙的生活規律: 早出晚歸。「我爸現在擔任嘉陵區詩詞學會和書畫協會負責人, 工作的勁頭一點也沒減。」37歲的任姝蓓說起父親,滿眼都是欽佩。
  • 仁義禮智信,為何禮是其中的根源
    仁義禮智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互相遵守的信條。人無信而不立,商無誠而必敗。在這五種信條中,禮是人們最先開始所遵從的。因為禮,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有了保障,各種秩序可以繼續推廣。今天小編將要講述的就是禮在歷史中的發展。
  • 衡水學院董子學院學者參加第三屆君子文化論壇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協辦的「第三屆君子文化論壇 」在華西村舉行。中山大學哲學系李宗桂教授探討了《當代君子人格的價值內涵和踐行路徑》:一是君子是傳統社會的普遍人格;二是當代君子人格的價值內涵;三是當代君子人格的踐行路徑。中山大學哲學系楊永福教授就《關於當代君子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思考》發表了觀點:君子的使命就是修齊治平,君子文化建設和發展要致力於科學地探索和弘揚當代君子精神,開掘當代君子人格內涵,彰顯當代君子文化研究服務於文化事業發展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功能。
  • 為何老子和莊子,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關鍵有三個原因?
    正因為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十分大的程度上完善了統治者的甜頭,完善了公眾的平靜,於是從漢朝漢世宗孝武皇帝之後,儒學變為我們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只是,有一個學派始終憤憤不滿,那就是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的始創者是老子,他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這兩人就如孔子和孟子畢生的仇人,是以抵制 儒家學派的仁義禮智當成自己的責任。
  • 李宗桂: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應包括這幾條
    顯而易見,這裡的「文化評價的基本標準」論者具有清醒的價值尺度意識,顯示了文化研究中的理性精神。但值得注意的是,論者討論的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評價的標準」,既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更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缺陷。
  • 為什麼現在人反對孔子仁義禮智那一套?
    孔夫子主張的仁義禮智是給貴族服務的,他主張恢復西周等級社會,可是西周就是典型的階層固化的王朝,但是西周這種等級森嚴的階層固化的王朝只有二百年時間就分崩離析了。春秋戰國孔子自己主張的仁義禮智自己都做不到,還要求別人去做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孔子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你會用英語表達「仁、義、禮、智、信和齊家、治國、平天下」嗎?
    儒家思想強調通過不斷的自我修養成為一個仁、義、禮、智、信的君子。這樣的君子承擔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君子,用英語說就是gentleman, 而仁義禮智信上面有我不重複了,需要注意的是benevolence的形容詞形式是benevolent,意思是「仁慈的」,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齊家中的「齊」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使用regulate;治國的治是統治的意思,所以使用govern;平天下的平是平定,使天下太平的意思,所以使用pacify這個詞。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裡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
  • 新時代下,上者人對晉商「仁義禮智信」的理解……
    大忠大愛為仁,大孝大勇為義,修齊治平為禮,大恩大恕為智,公平合理為信。到了民國,徐木匠將田家祖訓修正為:天下一統為仁,民族興亡為義,自強不息為禮,福虧自盈為智,以義取利為信。作為晉商的田青後來參加了革命,對於晉商祖訓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世界大同為仁,祖國山河為義,家國天下為禮,剛柔相濟為智,一諾千金為信。
  • 仁義之道
    除了宗教信仰,還有文化信仰,是對某種文化價值的體認、信奉和遵循。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仁義之道就是廣大民眾生活的準則,是他們生命中的信仰。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內容是仁、智、勇三項,而以「仁」居首。至於仁的意蘊,「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名言,人們已耳熟能詳。孔子時常提到的誠信忠恕義、溫良恭儉讓等德目,都在「仁」的涵蓋之下,並由此構成孔子之「道」:「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對於「道」之見諸行動,孔子及其門人有三點認識。
  • 什麼是真正的「仁義」?看看老子如何解讀這兩個字
    儒家創始人孔子以培養「弘道」「至於道」的「士」作為培養目標,以「仁」和「禮」為內容的德育思想,孔子的乃至儒家德目主要是仁義禮智。墨家創始人墨子以培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賢士」或「兼士」為目的,德似乎是有「兼愛」的精神,長於辯論,明辨是非,同時精通於道術,又有實踐經驗。
  • 仁義禮智信——人皆有之
    在封建禮數中,「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用以調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係的行為規範。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健全人格也稱健康人格,其實是一個帶有中.國東方傳統文化色彩的稱謂。在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時候稱為健康人格,是指個體需要得到滿足.內在感到協調,社會適應良好,並在意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獲得較好發展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健康人格是.生物進化所賦予人的本性在充分發展時所能達到的境界,是人類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
  • 【雲南往事】皂角米潤澤的「仁義禮信」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經大自然天然滋養,這裡生產的皂角米顆粒飽滿,色澤光潤,口感爽滑,營養豐富,泡發率較高。仁,親也,從人,是「兩個人」,是「人對人」。本義就是對人友善,仁愛。皂角米,是皂角樹果實裡的核仁,也叫皂角仁。把皂莢從皂角樹上採摘下來,實際上是一份比較艱辛且比較危險的工作。
  • 道德仁義禮有啥意義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如果不能認清自己,叫做黑抑或是迷,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稱之為迷途。迷途不得志我們叫落魄,魄者氣魄,活著的人才有,無形有相,表現出一個人身體健康,雙目有神,作事積極,充滿正能量。落魄了等於一個人死了一半,常見症狀失眠或嗜睡,縱慾寡歡,抑鬱。即便是千萬年之久的黑暗不見日月光,只需要一盞明燈,瞬間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