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母乳對早產兒、病患嬰兒來講,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治療的藥物。
廣州母乳庫的用奶量甚至低於捐奶量。
「母乳能不能得到徹底消毒,這也是很多人顧慮的一個問題」。
28歲的陳玉吉(化名)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母乳庫(以下簡稱廣州母乳庫)最新的一位母乳捐贈者,編號448。這意味著已有448位母親,成為了這家醫院住院患兒們的「奶媽」。
2013年3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成立了內地首家母乳庫,緊隨其後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相繼成立母乳庫。與精子庫、臍帶血庫等機構遍地開花相比,母乳庫顯得形單影隻。
2015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委員蔡國斌提交《關於建議我國各省市應建立母乳庫試點工作的提案》,這也是母乳庫話題首次亮相全國兩會。截至南方周末發稿時,蔡國斌仍不知該提案能否被立案。
母乳庫在國外已有近百年發展史,但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兩年來,中國母乳庫在純母乳餵養率逐年降低的背景下到底遭遇了怎樣的命運?要讓其順利成長,還需要哪些制度安排?
現實:很冷,很燒錢
廣州母乳庫位於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住院部五樓,與普通科室不同,必須通過新生兒監護室的員工通道才可以進去。
兩個月前,剛做媽媽的陳玉吉從新聞得知廣州母乳庫可以捐奶,她便主動找上門來。令她詫異的是,當她在服務臺詢問在哪裡可以捐獻母乳時,護士卻回答「你可以先去乳腺科掛號」。
走遍整個醫院門診大廳,陳玉吉也沒看到任何關於母乳庫的標識。「為什麼不見標識,也沒有人來捐奶啊?」陳玉吉說。
南方醫科大學陳超是一名兒科醫生,在他看來,母乳庫在醫院遇冷也是情有可原,「母乳庫屬於營養科,對病患兒的生命質量可能會有影響,但是並不會決定生死,因此,它屬於較為邊緣的科室。」
母乳庫的冷還反映在數字上。兩年來,廣州母乳庫總共有448上門捐奶,其中以該院職工家屬為主。相比之下,千裡之外的南京母乳庫的數字稍微好看,但從2013年8月1日開業到2014年7月31日,也只有336位媽媽上門捐奶。
頗費周折,陳玉吉在住院部五樓員工通道門內找到了母乳庫,正式登記為廣州母乳庫第448號。
為了保證母乳安全,所有捐獻者必須通過兩輪篩選。一輪是面對面的問卷調查。捐獻者必須不抽菸不喝酒,無不良生活習慣。第二輪是血清學檢測,主要檢查項目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梅毒、B肝、C肝、巨細胞病毒等五項,所有的檢驗費用由醫院負擔。
在接受完第一輪面試後,陳玉吉便可以捐乳。按照程序規定,捐乳結束後,再去接受抽血體檢。
捐乳過程並不複雜。陳玉吉洗淨雙手,用溼巾清潔完乳頭,捐乳正式開始。首先上場的是一部價值四萬多的電動吸奶機,一套價值128塊的一次性吸奶器。護士長肖妮榮介紹,「捐一次奶,母乳庫就需要花費128塊錢。」
在電動吸奶機幫助下,乳汁從乳腺中迸射出來,沿著塑料奶瓶的瓶壁匯集到奶瓶中。半小時後,陳玉吉共捐獻了250毫升母乳。幫助捐乳的肖妮榮會將捐獻者的姓名、擠奶時間、奶量、寶寶月齡等信息寫在奶瓶上,之後,將母乳置於-4℃的冰箱中冷藏。
此後,這些母乳在巴氏恆溫循環水浴箱中再消毒半個小時,被存放在溫度為-20℃的冰箱中。據廣州母乳庫的創辦人、該中心營養科主任劉喜紅介紹,這樣的母乳其最長保存期可達半年。
吸乳之後,陳玉吉被護士領到抽血站,接受抽血體檢。三天後,出驗血結果。若血液有問題,陳玉吉捐獻的母乳將被棄用。
母乳庫的冷,還在於它的受益人群有著嚴格的限制,一般的新生兒並不能從母乳庫獲得母乳,除非他對母乳有著醫療需求。相較於臍帶血庫、血庫、精子庫等機構,目前母乳庫的受益人群最為狹窄。
廣州母乳庫規定,只有早產兒、低體重兒等住院病患兒才能使用母乳庫的母乳。據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北美母乳庫協會也有類似的規定:母乳庫的母乳需在醫師的處方下提供給早產兒、吸收消化不良、配方奶耐受不良、免疫功能不全、先天異常或剛做完手術的寶寶。只有在母乳庫的奶水充裕,或母親因為某些情況必須暫停哺乳,或媽媽母乳分泌有問題時,才可把母乳庫的母乳提供給有需要的寶寶。
因為這個項目「無償捐獻,免費使用」,醫院不但不獲利,而且還需承擔營運費用,廣州母乳庫拒絕了普通嬰兒,也拒絕普通醫院。
劉喜紅算了一筆帳,兩年下來,母乳庫包括母乳成分儀、電動吸奶機、消毒設備、儲藏設備等硬體投入差不多50多萬,加上日常開銷,就是200萬,「如果不是院領導支持,這個事情根本沒有辦法繼續,每天都是在燒錢」。
差距:落後了世界百年
母乳庫在國內舉步維艱,但在世界上已有近百年歷史。
臺灣母乳庫負責人、臺灣聯合醫院婦幼院新生兒科主任方麗容在十一年前一手創辦了臺灣母乳庫,「目前英國有十七家母乳庫。」
據文獻記載,世界上最早的母乳庫於1909年建在奧地利維也納。
2004年,在臺北政府的支持下,臺灣成立了第一家母乳庫。方麗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母乳庫的建設背景就是當時臺北市想著力提高母乳餵養率,母乳庫作為其中的一項措施。2003年,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出資推動。」
如今,臺北母乳庫還是由政府負擔成本。「迄今為止,臺灣母乳庫提供的捐贈乳是以不收費方式提供給有需求的寶寶,而這些營運成本全由政府及醫院負擔。」
為了補貼母乳庫,臺北市政府撥款近1000萬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00萬元),現在母乳庫暫時還不考慮實行「無償捐獻,使用收費」,不過,方麗容表示他們也一直在考慮收費,「為使母乳庫能持續經營與維持質量、減輕財政支出及讓使用者能珍惜這寶貴的資源,往後將考慮由使用者付費。」
如今,臺灣母乳庫已經成為了臺灣各大醫院新生兒科的重要支持。據方麗容統計,截至目前臺灣母乳庫已經接受了近2600位愛心媽媽的捐獻,每年捐獻量約400萬毫升,每年受益的高危嬰兒約3000位,其中85%是早產兒。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韓樹萍說,目前內地建立母乳庫也是被形勢所逼,「就拿我們醫院來講,這幾年早產的分娩率是越來越高,這兩年甚至達到10%。早產兒的母親往往奶水不足,嬰兒的腸道發育是不完善的,在某種程度上,母乳對他們來講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治療的藥物」。
2004年,韓樹萍去美國參觀,「看到當地的早產兒,特別是體重在1500g以下的嬰兒都是吃的母乳,回國後,我覺得我們真的有必要建這個母乳庫,來幫助那些沒有母乳的媽媽們解決嬰兒的餵養和治療等問題。」
2013年5月,劉喜紅在廣州成立國內首家母乳庫。三個月後,中國第二家母乳庫在南京建立。也就在南京母乳庫揭牌的第二天,韓樹萍接到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專門考察母乳庫的通知。
自南京母乳庫成立之後,韓樹萍在自己所在的醫院科室大力推廣母乳餵養。「經過宣傳,以前來捐奶的大概30%到40%,現在50%以上的母親都能夠把母乳送到我們這來,為推廣母乳餵養提供了條件。」韓樹萍說。
臺灣母乳庫方麗容相信,「母乳庫的設立直接和間接促進了母乳餵養率的提高,至少提高了公眾對母乳價值的重視程度。」現在,臺北市6個月純母乳餵養率接近50%,而在1996年,該市1個月純母乳餵養率也只有5%。
困境:沒有標準,沒有安全感
與臺灣的情況不同,內地兩家母乳庫的成立並無太多的政府背景,其背後得益於民間力量的支持。有過美國學習經歷的韓樹萍說,「早在劉喜紅博士成立母乳庫的三年前,我就想做了,但基於場地、人力及資金問題未能如願。」後來,在一病患兒的父母的鼎力支持下,南京建立母乳庫。
在廣州母乳庫的背後,也有近600人的團隊,由廣東電臺主持人徐靚發起。兩年前,徐經朋友了解到劉喜紅正在籌建母乳庫,作為母乳餵養的堅定擁護者,她成為第一位捐贈者。兩年來,母乳庫日常耗材全部由母乳愛團隊負責籌款支持。
正因如此,2014年廣州兩會上,廣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建議由市政府出資支持母乳庫。後來,廣州市衛生局到母乳庫實地考察,但最後結論,是現在臨床的實實在在所發生的案子少,標準還沒有把握,表示會支持這個項目。
對於母乳庫,廣東衛計委宣傳科也給出了類似答覆,「目前工作的重點主要是推廣母乳餵養,我們提倡母乳餵養,但母乳庫還只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還處於探索階段。」
目前,廣州母乳庫的用奶量甚至低於捐奶量。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廣州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看來,母乳並不適合所有住院的新生兒,它有自己的適用對象,「例如腸道功能還未發育完全的早產兒和得了腸胃疾病的新生兒」,可對於普通的患兒,「這畢竟是別人的分泌物,家長都不願意去承擔這個風險」。
對母乳安全的擔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產科醫生陳海天認為,母乳具有配方奶粉不具有的先天優勢,「首先母乳的生理成分比較容易吸收,第二個,它裡面有一些配方奶粉無法提供的免疫成分。但是,母乳能不能徹底消毒,這也是很多人顧慮的一個問題。」
至於這一不足,廣州母乳庫相關宣傳冊裡也說明—母乳庫的缺點是「收集乳汁和運送過程中可能發生汙染,無法證實目前健康狀況時可能導致疾病傳播機會」。
為了防範未知且可能的風險,劉喜紅準備了三份知情同意書,籤署對象分別是捐乳媽媽、用奶患兒的家長以及把奶存在母乳庫供自己孩子之用的母親。「國外還沒有跟存奶的母親籤署知情同意書。」劉喜紅表示,由於國家對母乳庫沒有任何相關的操作標準和法律法規,而此舉,是他們保護自己的一個手段。
聽說全國政協委員蔡國斌在2015年兩會上提出「要在每一個省份都建一個母乳庫」,韓樹萍頗為激動,「讓我們有一種春天來了的感覺,如果政府能出資並給予政策支持,那是我們最終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