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和基金頻上熱搜,來回震蕩的市場牽動投資者的心。杭州基民朱小姐向記者吐槽:本來國慶節後賺錢效應非常好,萬萬沒想到才幾天工夫,就回吐了大半,之後就是反反覆覆的「磨人行情」,翻了翻10月的基金帳戶,竹籃打水一場空啊。「波動太大了,我的小心臟有點承受不住,我想了想還是拿出一部分存銀行吧,現在銀行存款存一年有接近5%的利率。」朱小姐說。
記者看了看她買的存款產品說明,這是一家村鎮銀行發行的5年期存款,返息周期13個月,每期返息為年利率4.9%。事實上,進入四季度,民營銀行、村鎮銀行再度高息攬儲,不少存款的收益率高達4.5%及以上,遠超銀行理財產品。
某村鎮銀行的5年期存款
在幾家代銷平臺上,高收益的儲蓄存款類產品出現在熱銷榜,部分產品的年利率超過4.5%。比如,振興銀行的「振慧存」產品、中關村銀行的儲蓄存款利率均為4.875%,50元起購,存款周期5年。
貴州花溪農商行發行了同一個系列的3款5年期存款產品,1000元起存,存款利率分別為5%、4.7%和4.875%,付息周期為3個月、1年和5年。產品好不好,還是要仔細看看產品說明。以利率5%產品為例,該產品付息周期為3個月,預付周期利息=本金×滿期年利率(5%)/4,也就是存款1萬元,每3個月可以拿到125元的利息。但記者注意到,如果提前支取,投資者的利息需重新計算,只能拿到活期利率,並且之前預付的周期利息會被追回。而利率4.7%的存款產品的計息規則中表示,已滿計息周期按4.7%計息,未滿部分按照活期利率兌付利息。計息規則其實很容易被忽視。有投資者評論,「我買了利率5%產品,後面發現誤解了計息規則,全撤出來了,不存滿5年,半途而廢,幾乎沒啥利息。」
這類產品的風險點在哪裡?記者把該類產品的相關信息發給幾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讓他們「挑挑刺」。
「不會吧,存款利率怎麼會這麼高?」一位城商行理財經理滿臉問號,「是不是保險產品或者結構性存款啊?但結構性存款大多是一個區間,很少能達到4.5%以上的。」
看完產品說明,她表示「很神奇」。「確實是寫了儲蓄存款,但沒有寫產品投向,而且這個利率已經在我們存款產品指導價之上了,3年期存款的指導價是在2.75%的定期存款上浮40%,也就是3.85%。」
另一位股份行理財經理表示,「我行沒有這麼高利率的存款產品,目前收益率比較高的是6月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4.05%,是高淨值新客專屬。」
「之前比較火的是靠檔計息的智慧存款,後來被監管叫停了,現在又出現這類按周期付息的存款產品,有點打擦邊球的意思,不過目前監管沒有明確的界定。」一位銀行人士表示。
最近銀行存款利率較高的現象,也說明了小銀行攬儲壓力較大。「小銀行受到地域和網點的限制,加上投資者的認知和信任感不如其他商業銀行,導致攬儲難度很大,不得不以高息產品吸引用戶。而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有較大的流量,可以為銀行導流量。」上述人士解釋。
記者 王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