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中國有哪件事能四兩撥千斤,牽一髮而動全身,非中高考莫屬。正因為此,全社會都這項考試寄予極大的期望,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擔都壓在了中高考上,讓我們的孩子久經「考」驗後成為文武全才。前不久的體育與語數外同分值,其實教育部門就在倒逼教育改革,還有前段時間發布相關的一些禁止唯分數論等系列文件。
最近有朋友給我轉發了這張網上流傳出來的武漢中考新政的圖片,讓我瑟瑟發抖。武漢2023屆初三畢業年級的「新中考」共15科,其中音樂紙筆測試60分。我只能說,武漢不愧是經受住疫情考驗的「英雄城」,武漢娃兒更是英雄中的英雄。寫到這康康不禁要問,素質教育的春天要來了嗎?
但是我又不認為這樣的素質教育能夠走遠。考試的目的是什麼,是選拔人才。只有那些和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從事不同職業直接相關的科目才有必要放入中高考。體育、音樂、美術這類與天賦關聯很大而與人才選拔關聯很小的科目,真的沒有必要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刷存在感。
這並不是說,體育、音樂、美術等教育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們很重要。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很重要,卻長期以來被忽視,導致教育部門試圖通過把它們放進中高考來「倒逼」教育改革。這份「初心」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他們太高估了中高考的正向反饋,而低估了中高考的負向反饋。中高考的劇烈競爭已經導致了一個中國教育的「死結」:任何除文化考試以外放入中高考的科目都會引發非理性的負向反饋。
導致這個死結的根本原因,在於優質教育供給的匱乏、階層上升通道的逼仄。與其左折騰、右折騰中高考科目,不如定下心來,以「百年樹人」的心態扎紮實實地提升教學質量。
譬如說,既然這麼重視體育、重視音樂、重視美術,最起碼先保證中小學課表裡面的體育課、音樂課和美術課都能正常上課吧,讓那些沒錢在課外獲得素質教育的孩子能在課堂上得到起碼的教育。
或許有讀者會提醒我,把這些科目放到中高考就一定會「倒逼」學校保證這些科目不被其他科目佔用呀。嗯,確實有可能。但你有沒有想過,原本對於孩子們來說快快樂樂的素質課堂,因為中高考的「分分計較」變成戰戰兢兢的應試課堂,付出這樣的代價值得嗎?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教育不公平。因為素質科目的先天不公平(孩子們天賦上的差異)和後天不公平(家庭收入上的差異),遠遠超過文化課程。
還有就是中國應試階段的孩子已經太辛苦了。毫不誇張地說,中高考每增加一個科目,就意味著他們每天少睡一個小時。當睡眠都不能保障的時候,何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是的,體育很重要,算進中高考吧。是的,音樂也重要,算進中高考吧。是的,美術也重要,算進中高考吧。就這樣,你一根、我一根稻草往孩子們身上加,總有一根會成為導致中國考生乃至家長「集體性崩潰」的最後的稻草。
這些年,在考試重壓下跳樓的孩子(乃至家長)還少嗎?一定要等到悲劇的連環發生,才來痛定思痛嗎?
我並不反對考試,因為在我看來,考試不僅是評判學生的重要手段,更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心理淬鍊!考試的價值,遠超於考試本身。但我反對把考試由「手段」變成「目標」,反對把所有育人目標都寄托在中高考上。體育美育等素質教育,應該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不可能也沒必要一考定終身。如果非要考,可以用「過程性考核」取代「一次性考試」,孩子們到達合格標準即可。
在這方面特別優秀的孩子自然可以通過特別的升學通道接受相應的教育(一直以來不都有藝考和體育特招嗎),絕大部分孩子只需要符合基本要求(不妨比平均水平高一些,但努力就能夠著)即可。
這些年親身目睹及體驗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教育現狀讓我深信:中國教育,應該做減法,而不是加法。讓考試回歸考試本身,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身,或許才是解開教育「死結」的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