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標題嚇了我一跳:《從最年輕棋後到26歲正教授,侯逸凡正式授課深圳大學》。16歲的侯逸凡在世界女子國象錦標賽奪冠,成就史上最年輕棋後。如今,26歲的侯逸凡接過深圳大學的聘任書,成為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部)體育學院教授,同時,她也成為深圳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7月15日 澎湃新聞)
這裡先得糾正一個錯誤,據我所知,大學裡是沒有「正教授」的,職稱有正副之說,顯然這裡是指教授。
接下來必須解釋為什麼嚇了一跳。在我的印象裡,深圳是中國科技的高地,深圳大學理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看到26歲成為深圳大學教授的新聞,不禁感嘆後生可畏。細讀新聞發現,所謂「26歲正教授」,不過是一個出色的棋手到高校教學生怎麼下棋罷了,其教練的角色並沒有多大改變,於是就不足為奇了。正如奧運冠軍到高校體育系當個教師,不管你是多麼年輕的教授,說到底還是打球的,不是研究晶片等什麼核心技術。當然,這裡不是說下棋不重要。
深圳大學引進棋手進校園,希望培養更多的中國學生參加西洋棋比賽,或者在大學生教育中普及西洋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學校聘任一位26歲國象專業棋手為教授,我以為還是不免有些輕率。實際上,完全可以作為教練聘任。棋手只是代表比賽水平,並不能證明具有授課的資質,特別是其學術水準。如果以為世界冠軍就可以是教授,那麼我們幾十年來的奧運冠軍可多了去了。教授,除了培養學生外,還包括其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此外,教授也不是越年輕越好。有新聞動輒推出某某是本校最年輕的教授,最年輕的博導云云,其實是很危險的,比如近日媒體曝光的「11歲神童研究癌症獲獎」的醜聞,即是明證。在學術的問題上,突出年齡並無實際意義,我們要的科研成果,要的是真正走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
深圳的歷史不長,深圳大學的歷史自然也長不到哪裡。當我看到一個棋手「成為深圳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時,我也沒有多大欣喜。作為地處科技高地的深圳大學要在西洋棋方面施展拳腳,推廣國象未嘗不可,但請不要以「深圳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為炫耀。因為任何一個世界名校都不是靠下棋、打球聲名遠播的。
【來源:紅網_紅辣椒評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