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山東參加中醫文化學術論壇。
5月27日,在大連參加「973」項目專家工作會議。
5月28日,出差後的第二天就回到辦公室,和學生還有團隊成員一起探討如何推動大健康產業和健康福祉產業的發展。
這就是國家重大基礎理論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春中醫藥大學原校長王之虹的工作常態。儘管已經退休4年,可他依然是同事眼中閒不住的「工作狂」、民航領域的「金卡用戶」和當之無愧的「中醫迷」。
要說王之虹和中醫藥的緣分,還要從國家改革開放元年說起。1978年,王之虹考入長春中醫學院。那個時候的中醫學院辦學經費不足,學校條件簡陋,被稱為「中醫小院,馬路大學」,可這些並沒有影響王之虹對知識的渴求和對中醫學的熱愛。5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在學校附屬醫院任門診部副主任、醫教科科長等職務。
1987年,在醫學管理崗位上幹出了門道的王之虹和十多位老師被學校派了個棘手的活兒——籌辦針灸骨傷系。王之虹回憶:「那時候,學校的辦學經費依然十分緊張,籌辦小組只分到一間小辦公室和一些桌椅。怎麼把事幹成?還多虧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王之虹緊緊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提出向市場要效益,以創業收益反哺教育發展的思路。1988年,與原長春市微電子廠合作,創辦了長春中醫學院針灸骨傷醫院。
在王之虹的帶領下,長春中醫學院針灸骨傷醫院開展了腰椎間盤突出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頸椎病等專科專病的治療。辦院10年,為一大批家庭困難的患者減免了醫藥費,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如今,用醫院上繳利潤創辦起的針灸骨傷系,已更名為長中大針灸推拿學院,被評為世界針聯教育基地,擁有針灸推拿學省級重點學科和針灸推拿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推拿學科在全國中醫藥大學中排名第一。王之虹負責的《高等中醫院校針灸推拿學科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還被評為中國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9年高校擴招,長春中醫學院班子決定遷校異地辦學。2001年,擔任長春中醫學院副院長的王之虹承擔起籌建新校區的重任。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將新校區建了起來。2002年10月,長春中醫學院主體遷址淨月區。2006年,長春中醫學院更名為長春中醫藥大學,王之虹任學校校長。
遷址後,學校全面實施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增設了中藥資源與開發、藥事管理、中藥製藥、康復治療學等本科新專業,恢復和新增高職招生專業,形成了以中醫學、中藥學為主,各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在辦學層次上,實現了由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授予權的轉變,形成了較完整的教學、科研、醫療、管理和人才培養體系;在辦學規模上,實現了由千人學院向萬人大學的轉變,由實力較弱、名不見經傳的學院,發展成為辦學特色鮮明、發展勢頭迅猛、辦學實力較強的省屬重點大學。
10餘年來,王之虹不僅改變了長中大的辦學條件,也帶動了學校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他主持承擔國家「973」項目、重大新藥創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廳等重大項目20餘項。主編《中國推拿》等學術專著和教材30餘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他主持國家重大新藥創製項目「冠心伏寒顆粒的臨床前研究」,推動了冠心病病因學理論的創新發展;「針刺對剝奪性弱視貓視覺系統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影響」課題獲2005年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鎮靜安神針法治療失眠的特色技術與應用」項目獲201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主編的教材《推拿手法學》獲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優秀教材一等獎,《推拿學》獲得吉林省優秀教材一等獎;主持研究的經絡疏通儀、太極八卦組場治療儀等項目已在全國普遍推廣。
2014年,退休後的王之虹卻依舊忙碌,他說:「我原來也想著退休後要好好歇歇,可是閒下來才發現,最吸引我的還是『中醫夢』」。
2016年是新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60周年。當年12月29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表彰大會,授予60位教師「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首次開展此類評選表彰,王之虹位列其中。(記者 任爽 畢雪 通訊員 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