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電樊凱副教授聯合應用物理所報導丨具有自發光性能的稀土雜化改性濾膜材料研究最新進展

2021-03-02 科學10分鐘
文中SEM,EDX和AFM測試表徵工作在測試狗完成本文主要由論文第一作者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樊凱博士撰寫。在此,特別感謝重慶大學張育新教授團隊的大力支持。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持續關注!


近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樊凱副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發了一種具有自發光性能的稀土雜化改性濾膜材料,該材料具有同步智能反應膜汙染和清洗效率、提升膜抗汙染能力的優良性能,在膜工業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成果於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20,606 , 118-123)。

近年來,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汙染和病毒災害侵襲的問題,膜分離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存在的膜汙染問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並極大阻礙了該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同時,為了恢復汙染膜的分離性能,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對其進行清洗,但目前還缺乏有效地表徵膜汙染和清洗效率的方法。

Fig. 1. SEM images of membrane cross sections: (a) pristine PVDF membrane, (b)  hybrid membrane with 0.2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c) hybrid membrane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amplification of (d) pristine PVDF membrane and (e) hybrid membrane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EDX mapping images of (f-h) hybrid membrane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圖1為通過SEM分析的不同稀土含量的改性PVDF超濾膜斷面結構。可以看到,通過該方法製備的濾膜材料中稀土納米顆粒分布比較均勻。

Fig. 2. AFM images of membrane top surfaces: (a)pristine PVDF membrane, (b)  hybrid membrane with 0.2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c) hybrid membrane with 0.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d) hybrid membrane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e) hybrid membrane with 1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圖2為通過AFM分析的膜表面結構。從圖中可以看到,雜化後的改性濾膜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大。

Fig. 3. The picture of hybrid membranes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at different pollution levels under light (a) and dark (b) conditions, (c) BSA/HA aqueous solution flux change of pristine PVDF membrane and hybrid membrane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and its luminescent intensity change during permeability process, (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brane’s luminescent intensity and fouling degree for hybrid membrane with 0.75 wt.% of nano-Sr4Al2O4: Eu2+, Dy3+.

圖3為不同汙染程度下的濾膜直觀圖。可以看到,改性自發光濾膜能夠實時同步表徵膜汙染和清洗效率。

針對這些行業中存在的痛點問題,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樊凱副教授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利用稀土材料雜化改性」的研究思路,並基於這一思路製備了具有自發光性能的改性濾膜材料。該材料具有同步智能反應膜汙染和清洗效率、提升膜抗汙染能力的優良性能,在膜工業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樊凱副教授及其團隊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智能濾膜材料、石墨烯材料以及稀土發光材料領域的研究工作。本人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7篇(一區TOP論文2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先後主持或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慶市教改、863等項目。

致謝

感謝測試狗團隊在部分測試上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與有機發色團以及過渡金屬-有機發色團相比,稀土元素獨特的光譜性質使其在光學領域具有特殊地位。因其豐富的電子能級和特殊的f電子躍遷,鑭系稀土元素的發光波長几乎覆蓋整個固體發光範疇且具有長壽命激發態,可以用於製備各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從Y2O3:Eu螢光粉到YAG:Nd雷射器,今天稀土元素已經在光學器件、生物成像和診療、安全防偽、發光傳感器和太陽能轉換等方面實現了廣泛應用。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高分子發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進展
    現在研究的導電高分子材料,其半導體的特性和金屬導電性,加上高分子材料加工性和柔韌性使其具有已成為許多先進工業部門和尖端技術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類材料。1990年劍橋大學Burroughes等人製備較高電導率的PPV,並發現其電致發光性能。高分子LED材料逐漸人們研究的熱點[2]。
  • 專題 | 電介質材料和物理
    同時,我們也客觀地看到,同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等其他研究領域相比,電介質研究領域包括鐵電領域的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為進一步促進國內同行的交流,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專業委員會聯合《物理學報》,組織出版了「電介質材料和物理」專題,邀請活躍在本領域的部分專家,從電介質物理和材料的實驗和理論諸方面,以不同的視角介紹本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趨勢。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稀土元素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稀土元素因電子層結構獨特,而具有優異的磁、光、電等物理和化學特性,在新能源汽車、航天航空等高新技術產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接下來主要介紹的是稀土元素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應用。
  •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稀土無機納米發光材料作為新一代發光納米生物醫學探針,因其發光性能優異然而,目前已報導的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都可生物降解,易在生物體內聚集,無法以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這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
  • 【好書推薦】院士力作,《納米材料前沿—稀土納米材料》
    內容簡介:本書依據作者研究團隊以及國內外稀土納米材料的研究進展,從稀土元素的特點和性質出發,系統介紹了稀土有機- 無機雜化發光納米材料、白光LED 稀土發光材料、稀土上轉換發光納米材料、場發射顯示器用稀土發光材料、稀土單分子磁性材料、稀土巨磁電阻材料、稀土陶瓷材料
  • 第25屆國際稀土永磁與先進磁性材料及其應用大會在北大舉行
    本會議由北京大學應用磁學研究中心承辦,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國鋼鐵科技集團公司、中科三環高技術公司和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王辰在儀式上首先歡迎了各國學者的光臨,強調了全球化時代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科研領域和文化交流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最後對大會的召開表示了衷心的祝賀。
  • 發光學報|專題徵稿: 雷射照明與顯示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發光學報6個微信公眾號中國光學:招募撰稿人/主筆《發光學報》創刊於1980年,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會主辦,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以發光學、凝聚態物質中的激發態過程為專業方向,現任名譽主編是徐敘瑢院士、範希武研究員和王立軍院士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隨著材料學科的發展以及對材料性能的需求逐步提高,人們期望人造材料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程度的感知或反饋,即具有比擬生物體的環境響應性。因此,環境響應型材料可以定義為對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諸如溫度、pH值、光場、電場、磁場、以及應力等的變化,其自身性質發生可逆改變的材料。然而傳統環境響應材料主要為高分子材料,如水凝膠等,尚存在機械性能差、功能單一、響應速度慢等缺點,極大限制了其應用。
  • 像電子定位一樣追蹤空氣、土壤裡的特定物質,科學家讓稀土發光
    據外媒報導,德國巴斯夫公司於2010年開始將MOFs材料用於天然氣儲存為重型車提供動力,並進行了長距離運輸測試。 在幾乎所有人將MOFs的應用聚焦於氣體分離存儲、催化等方向時,浙大錢國棟課題組開始探索一個新領域:設計發光MOFs,用於精密檢測和傳感。
  • 「稀土元素鑭(La)鈰(Ce)釔(Y)應用 研究研討會」會議通知
    本次會議將交流探討La、Ce、Y相關功能材料、精細化學品以及在結構材料和其他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包括基礎研究、材料製備方法與技術、測試分析及性能評價等,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本次會議將組織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參會,為參會代表提供多種交流形式,進行報告和牆報交流,舉辦儀器/產品/成果展覽展示,開展成果推廣與需求交流。
  • 物理所雷射誘導反鐵磁超快自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與常規鐵磁材料相比,反鐵磁材料宏觀磁矩為零,難以通過磁性測量研究其靜態磁性。由於反鐵磁具有強的交換耦合和高共振頻率,可在GHz乃至THz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自旋電子器件工作頻率越來越高,反鐵磁材料的超快自旋動力學越來越成為當前自旋電子學研究的熱點。
  • 華南理工大學蘇仕健教授課題組綜述:藍光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進展
    目前,TADF-OLED已經能夠實現和基於磷光材料的OLED相似的電致發光性能,成為目前實現低成本高效OLED技術應用的熱門候選。為了實現高效純藍TADF發光,解決方法就是在該矛盾中尋求最佳平衡點:在具有高能1CT能級的同時,保持高的3LE去接近3CT能級,從而實現高效TADF。在該部分中,作者詳細列舉了為了實現該平衡所報導的諸多分子設計和能級調控策略進展,也藉助藍光TADF的設計策略,詳細討論了TADF材料設計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在該部分最後,作者也詳細討論了仍然存在的問題。
  • 簡述蓄光型自發光材料與發光人造石材
    將蓄光型自發光材料按一定比例摻人到人造石材中,可使其具有原本材料的外觀和性能,又具備夜間發光的特殊裝飾效果,白天晚上皆可欣賞,尤其在夜間特別理想,一改以往燈光裝飾與石材各佔一角各主其事的局面,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從而使人造石材產品顯得美妙神奇、清新高雅,點綴都市夜生活,給建築物增添情調及藝術效果,且對於節約電力資源和作為防止火患的應急照明光源有著巨大而實用的意義。
  • 物理所等二維納米材料鎖模全光纖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目前光纖鎖模雷射器,包括其它類型的固體雷射器,要實現穩定的鎖模運行,更多時候還得依靠可飽和吸收體,但由於可飽和吸收體所帶來的雷射損傷及損耗等問題,不僅制約著所能產生的雷射脈寬與功率,也會影響到長期運行的可靠性。因此研究發展具有高損傷閾值及低損耗的新型可飽和吸收體,倍受雷射專家及材料專家的關注。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標題 |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s i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s作者 | 於茂興,黃瑞山
  • 美國紐約國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曾浩副教授來固體所交流
    曾浩作學術報告應鄒良劍研究員的邀請,美國紐約國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曾浩副教授於6月22日訪問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並作了題為「阻挫磁體中的自旋弛豫(Spin Relaxation報告中,曾浩首先闡釋了幾何阻挫的基本概念以及由幾何阻挫導致的兩個奇特的自旋量子態——自旋冰(spin ice)和自旋液體(spin liquid);接著介紹了他們最新科研進展,即通過交流磁化率來研究稀土鈦酸鹽中的自旋弛豫和Nd2Ti2O7中的慢自旋弛豫現象。
  • 石墨烯複合聚氨酯泡沫應用研究進展
    為了改善和增強PUFs材料的物理性能,繼而增強實際應用效能,如圖2所示,在PUFs中填充石墨、石墨烯、炭黑、碳納米管、納米粘土和無機納米粒以生產功能性複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汽車雷達吸收、電磁幹擾屏蔽、吸油劑、傳感器、防火、形狀記憶、生物醫學材料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