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灣的問題,我曾經寫下過《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是什麼時候納入中央王朝版圖的》《臺灣是不是明朝的疆域?朱元璋曾經將這裡設為不徵之國》《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的文章進行介紹。不過,最近有明粉裝著看不見我的文章(實際上他們總是盯著我的文章),搬出什麼彭湖巡檢司、鄭成功甚至鄭和來證明臺灣明朝管轄著臺灣。因此,我決定重新寫下本文,專門來說說明朝是否管理過臺灣。注意,本文引用的史料較多,慎入。
一,關於彭湖巡檢司
許多明粉認為:明朝設置了彭湖巡檢司,因此臺灣島隸屬於明朝。我在這裡必須明確說道,彭湖巡檢司設置在彭湖島,不是設置在臺灣島。現在的主要爭議是彭湖巡檢司的管理範圍是否包括臺灣島?
首先,我們必須來了解下澎湖巡檢司是怎麼一回事。在南宋時期,澎湖被記載為「平湖」。南宋的泉州長官汪大猷派軍民屯戍澎湖,標誌著澎湖群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趙汝適的《諸蕃志》寫道:「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當時的澎湖並不包括流求(臺灣)。《元史·琉求傳》說:「琉求在南海之東……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
元朝建立後,正式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為了招降琉求,忽必烈兩次派遣使團前往。第一次只到達澎湖就返回了,第二次不知道到達了何處,「禽生口一百三十餘人」而還。很顯然,元朝也未能管轄臺灣島。元朝末年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一書有對臺灣的記載,其中有「海外諸國蓋由此始」,也就是從流求開始,就進入了海外各國了。
譚其驤版的元朝版圖
明朝時期,繼承了元朝的澎湖巡檢司,不過到洪武五年(1372),就取消了。《皇明世法錄》記載:「我朝信國,以島中餘民,叛服難諶,故徙之以實內,湖中虛無人矣。」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海上的百姓難以統治,於是將澎湖群島的百姓全部遷徙到內地,使得澎湖群島成為了荒島。朱元璋實行該政策,是為了配合海禁。
明朝將百姓遷徙走,海盜就高興了。澎湖群島等自此成為海盜的基地。到了明朝中期,澎湖群島的居民又開始增加,於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設澎湖巡檢司,但是很快又撤銷了。《臺灣府志》記載:「明嘉靖間,澎湖屬泉同安,設巡檢守之。旋以海天遙阻,棄之。」
譚其驤的明朝版圖也沒有畫入臺灣島
到了萬曆二十五年(1597),為防倭寇,又設澎湖遊兵。但是明朝對澎湖的管轄十分薄弱,福建巡撫黃承玄在《條議海防事宜疏》中寫道:「(澎湖遊兵)有守之名,無守之實矣。」天啟五年(1625),荷蘭入侵澎湖,明朝被迫增加軍隊,「天啟中,築城於澎湖,設遊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築炮臺以守。」但是最終「彭湖撤兵移餉」(引用崇禎二年的聖旨),明朝還是放棄了澎湖。
從上文得知,明朝管理澎湖滿打滿算,也只有40年的時間。明朝就連澎湖都管不好,更別說臺灣島了。
二,明朝的小流求的關係
古代所謂的「流求」一般是將臺灣島和琉球群島並稱的。由於琉球群島地處「萬國津梁」之地,因此商業發達,在明朝之前就建立了三個國家。而臺灣島長期以來處於漫荒狀態。這也給中央王朝帶來了錯誤的判斷,如明朝認為琉球國更大,所以稱為「大流求」,將臺灣稱為「小流求國」。
朱元璋時期,頒布《皇明祖訓》,宣布將海外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其中就包括「小流求國」和「大琉球國」。其中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而小琉球國「不通往來,不曾朝貢」。也就是臺灣和明朝基本沒有政治聯繫。朱元璋認為「四方諸彝及南蠻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力不足供給,得其民不足使令,吾子孫毋倚富強要戰功。」也就是讓後代子孫不要討伐這些國家,因為沒用。
的確,翻遍了明朝史料,也無法找出明朝對琉球用兵的記載。這說明朝歷代皇帝的確堅守了《皇明祖訓》的原則,另外也反映出,臺灣在明朝眼中就是「四方諸彝」,蠻荒之地。在農耕文明國家的眼裡,能夠種地的地方才是好地方,對海洋小國的並不感興趣。
三,東南海盜勢力以臺灣為基地
臺灣在近代以來的地位不斷顯得重要,這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海盜的開發是分不開的。臺灣雖然在明朝被稱為「小琉球國」,但實際上總體處於原始社會狀態,並沒有國家組織。明朝推行海禁後,東南沿海的「倭寇」(大部分是中國人)、海盜就以臺灣島作為落腳點。
《臺灣府志》記載最早在臺灣經營的是萬曆年間的海盜顏思齊。顏思齊本來是漳州海澄縣人,後來因為犯了殺人罪流亡日本,開始經營中日間的走私貿易(明朝嘉靖之後,中日之間的貿易始終是不合法的),淪為海盜。後來,他密謀在日本推翻德川幕府,遭到失敗,流亡臺灣北部。從此,他在中日都失去了立足點,於是只有在臺灣進行開發。他多次派遣船隻悄悄到福建招募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他為臺灣的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稱為「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
鄭芝龍
1626年,福建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飢殍遍野。有一位叫做鄭芝龍的海盜就帶領招撫了泉州饑民數萬人赴臺拓墾。此舉完全違背了明朝的「海禁」,泉州的官員許心素主張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共同對付鄭芝龍,但東印度公司未允,於是鄭芝龍擊敗了福建軍隊,殺死許心素,從此在臺灣定居,投靠顏思齊。不過,後來鄭芝龍的勢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了東南沿海的海盜頭目。
四,海盜集團和西方殖民者的角逐
在明朝的敵對勢力開發臺灣的時候,西方的殖民者也開始進入臺灣。最初是西班牙佔據了臺灣南部,隨後是荷蘭的到來。荷蘭能夠發現臺灣,這完全歸功於明朝。1624年,荷蘭攻佔了澎湖,以此作為遠東貿易的據點。之後,明朝派遣官員和荷蘭進行了交涉,福建的官員告訴荷蘭,在澎湖的東邊,有一個比澎湖更大的島,希望荷蘭放棄澎湖,攻佔這個島。這個島就是臺灣,在明朝末年被稱為「東番」。
中國使節向荷蘭人提議:荷蘭人如願放棄澎湖群島。而遷往臺灣,則可準其通商;該公使亦曾向我方提議,如我方願往臺灣,亦可同樣通商。——東印度公司檔案
明朝這是做了一個划算的買賣,也就是讓荷蘭去攻佔臺灣,幫助明朝除掉臺灣的海盜。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昏招。但是荷蘭最初並未聽取明朝的建議,於是發生料羅灣大海戰,這次海戰中,明朝以「兵船兩百艘,擁眾萬人之勢」對付荷蘭的軍艦十三艘,士兵九百餘名。最終明朝損失慘重,荷蘭也孤立無援。於是再次經過談判,荷蘭人撤退到臺灣。此後,荷蘭擊敗了西班牙,獨佔臺灣南部。
後來荷蘭的勢力不斷發展,直接威脅著鄭芝龍海盜集團,雙方多次發生了衝突。不過,初期,由於荷蘭的人數較少,鄭芝龍佔據優勢。但是隨著荷蘭人數的增加,鄭芝龍越來越感覺自己無立足之地了。因此,1628年,鄭芝龍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歸順了明朝,並且開始到福建發展勢力。1633年,鄭芝龍在金門海戰中擊敗了荷蘭,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皆用鄭氏旗號」 ,掌握了東海的貿易霸權。
鄭氏軍閥的勢力範圍
我們能說鄭芝龍歸順於明朝,就說明朝管轄了臺灣嗎?鄭芝龍歸順明朝只是表面的,實際上是利用明朝來發展自己的勢力。現在的鄭芝龍不僅是一個海盜,他還成為了地方的軍閥。這個軍閥就各大勢力之間搖擺,也從不屬於任何一大勢力。該軍閥對開發臺灣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長期任由其發展,則必定成為獨立的一國。
清朝設立的臺灣府
明朝滅亡後,鄭芝龍投降清朝,而臺灣也被荷蘭全部佔據。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在福建發展勢力,利用「南明」旗號發動反清鬥爭。失敗後,鄭成功於1661年渡過海峽,以巨大的犧牲才奪回了臺灣,史稱「鄭成功收復臺灣」。注意,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收復其鄭氏的臺灣,鄭氏也是中國人,也可以說中國人收復臺灣。但是絕不能說是明朝收復臺灣,因為明朝早就滅亡了。就比如,民國倒臺後,國民黨殘餘勢力竄逃到了「金三角」,稱霸一方,能說中華民國佔據金三角嗎?
結語
從史料來看,明朝從未對臺灣用兵,臺灣也對明朝「不通往來,不曾朝貢」,可見不管是實際上,還是名義上,明朝都不曾擁有臺灣島。從法律上,朱元璋已經明確規定明朝歷代皇帝不允許進攻臺灣(小琉球國)。明朝設置的澎湖巡檢司只能管轄澎湖一帶,並且只存在了40年。因此,明朝並未管轄臺灣。
而被明朝打擊,與明朝為敵的海盜集團卻以臺灣為基地,進行移民,開發臺灣,使得臺灣開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些海盜集團在在抗擊西方殖民者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後來,清朝滅鄭氏集團,設置臺灣府,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設置機構進行管轄。因此,清朝滅鄭氏,標誌著臺灣正式納入到了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如果清朝不滅鄭氏,那麼鄭氏集團就會發展成為越南、朝鮮、琉球那樣的藩屬國,最終帶來的損失不可挽回。因此,清朝的歷史功績不可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