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3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宣布產業安全局,將以具有採購相關物項用於中國的軍事最終用途的風險(represent a significant risk of supporting procurement of items for military end-use in China)為由將33家中國企業和機構列為「實體清單」,這意味著清單中的企業和機構與美國的商業往來將受到嚴格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清單中有兩所位於哈爾濱的高校,他們分別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美國政府如此忌憚這兩所高校呢?
實體清單
先說說大家都熟悉的『哈工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作為一所老牌985高校,『C9』聯盟成員,在航天、機器人、小衛星、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和貢獻。
哈爾濱工業大學
接著,重點來了,說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哈工程』。
筆者是一名在讀博士生,在哈爾濱學習生活八年,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母校 ——「哈爾濱工程大學」。聽了我的介紹大家就會明白為何美國會如此忌憚。
哈爾濱工程大學(簡稱『哈工程』),雖然名字與『哈工大』僅一字之差,但是名氣上卻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很多人眼裡,哈工程和哈工大是一所學校,甚至在很多官方新聞中都將二者混為一談(哈工程學子心中永遠的痛)。
哈爾濱工程大學
言歸正傳,哈工程到底有多強呢?
先從哈工程的前身說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如今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園裡矗立著一組雕像群,名為『受命』,講述的是1952年7月,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召見了陳賡,命陳賡建立一所真正屬於中國的軍事技術院校,培養專業的技術軍官。
受命群雕
1953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正式成立,陳賡為首任院長。由於地處哈爾濱,因此又被稱為『哈軍工』。建校之初,哈軍工共設有5個系,分別為空軍工程學、海軍工程系、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和工程兵工程系。
中西結合的哈軍工教學樓
1970年,由於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國家迫不得已將哈軍工拆分,主體部分分別遷往長沙、北京、西安等地,分別是如今的國防科技大學、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海軍工程大學。海軍工程系則留在哈爾濱,後更名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並沿用至今。
在哈軍工短暫的歷史中,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科技人才,哈軍工的畢業生日後大多成為所在領域的頂尖人才,為我國的『兩彈一星』、航空航天等國防軍事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
哈軍工日常軍事訓練
如今的哈工程,雖不如當年哈軍工那般輝煌,但哈軍工的光榮傳統在哈工程得到繼承和發揚。哈爾濱工程大學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是我國首批211工程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哈工程是我國『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與核能應用)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艦船科學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的主力軍之一,是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依託力量。
首任院長 陳賡
哈工程還為我國深海油氣開發、海洋工程、遠洋搜救等領域提供了全面的基礎技術支撐。大家熟悉的「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上的水下導航定位系統就是由哈工程提供的。
蛟龍號
不久前,哈爾濱工程大學還與英國著名的南安普頓大學聯合成立了「海洋工程聯合學院」,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自動化和水聲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並於今年開始招生,聯合學院採取『4+0』的培養模式,學生四年都在國內就讀,同時在兩個學校註冊,畢業時可以同時獲得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學士學位證書,著實非常誘人(遺憾自己生早了!)。
除了超強技術硬實力,哈工程的軟實力也同樣一流,校園被評為國家級『3A』級風景區,一年四季都有獨特的景色。
筆者很驕傲作為一名哈工程學子,我輩必將堅持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倡導培育的「哈軍工精神」,始終秉承『大工至善,大學至真』的校訓,努力為國防建設做貢獻。
聽了上述介紹,大家應該明白美國為什麼會如此忌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