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器紫砂|大巧不工 · 李衛明《明爐》

2020-12-23 正器紫砂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在李衛明的早期制壺生涯中,

以臨摹歷代名師的紫砂藝術作品為主。

通過對無數傳世精品的觀察、玩味,

李衛明的藝術修為得到了空前提高,

也為日後自己的原創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一把好的作品,必定是傾注了制壺人情感的,

無論是摹古、復刻還是原創的壺,

都能夠給人一種歲月沉澱的美感。

李衛明的這把《明爐》壺便是,

承載了自己藝術情感的原創佳作。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此壺在傳爐造型的基礎上進行演繹,

周身曲線圓潤得當,渾樸厚實,

又兼有青銅器的威嚴莊重。

作者在方圓的藝術造詣上自成一格,

變幻隨心,在於技巧純熟,更在於壺之風骨。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由壺肩至壺腹,方中帶渾,曲而挺拔,

嘴把四方,在同一水平線上遙相呼應,

蓋稜線清晰,壺鈕兩耳設計,效仿古代青銅器,

轉承銜接之處的設計,可謂精妙絕倫。

壺身刻李太白詩「古來萬事貴天出」

文人風骨在此作品上得到充分表現。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正器紫砂典藏《明爐》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

《明爐》正合乎這種道家思想。

技藝融合,無界無止;心境歸一,既清且明。

壺中雖是海天一角,心中卻是日月天長。

匠人志

李衛明

1968年出生,他對紫砂壺有著獨到的見解,手法也很精湛,在業界素以「實力派紫砂藝人」著稱。將近30年的藝術歷練,賦予了李衛明的紫砂作品一種深厚、內斂的獨特古樸氣質。1986年,李衛明自高中畢業後就開啟了自己的紫砂藝術之路,師從張慶臣。而後又先後經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等業內名家的親授和指導,對傳統手工藝術精髓有著很高的領悟。

相關焦點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其實還有下半句,金老沒說卻已給出暗示!
    說的乃是修煉「九陰白骨爪」這門絕技的心法,可惜當年梅超風等人卻理解錯了,結果拿死人的頭骨來練功,硬是將「九陰白骨爪」這門正宗武學給練成了陰毒狠辣的邪門武學,如果黃裳得知是這個結果的話,估計會當場氣活,除了黃裳,這位劍魔獨孤求敗也曾留下一句口訣,這句口訣正是「玄鐵劍法」的第一口訣,大家應該都知道,正是當年刻印在劍冢石壁之上的八個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趣說車輪法則
    02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陶器,用來盛放東西。我們使用的是空的部分,這個空的地方用來裝飯,裝菜,裝水,都可以。「當其無,有器之用。」無用是大用,杯子是空的,才能裝水喝。中空就是「無」,我們用的就是這個「無」。房子就是水泥殼子,裡面是空的,所以才可以住人。我們用的也是這個「無」,這個「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看似無用,卻是有大材,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靠旋轉變換基本功解中心未定難題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靠旋轉變換基本功解中心未定難題旋轉變換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和旋轉方向。其中旋轉方向只有兩個:順時針或逆時針,而旋轉中心和旋轉角一般不可少,否則無從作出旋轉圖形。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帶你走進新科世界足球先生的「打工史」
    提起萊萬,如果讓我來形容,那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現在萊萬已經是世界第一中鋒,無可爭議了,萊萬,他為人低調,謙遜,自律,在球場上可以用各種方法取得進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的武器庫裡什麼樣的得分方式他都會,這就是萊萬。今天我就來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我們的新科世界足球先生的「打工史」,看看他是怎樣成長為世一鋒和世界足球先生的。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一位精中班主任的終極追求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我們班主任的終極目標,都是「讓孩子們發現自我,勇敢地去追求更加優秀的自己」。
  • 李衛明深入上蔡一高慰問教師調研教學
    金秋九月結碩果,桃李芬芳正此時。 在第36個教師節來 臨之際,9月7日下午,縣政府縣長李衛明,縣政府 副縣長呂先坡,帶領縣 政府辦、教育局、財政局、督查局、住建局、自然資源局、重陽街道辦事處等部門 主要負責人,深入上蔡一高慰問調研,並 向全縣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節日敬禮和祝賀。
  • 景德鎮復建復燒清代明爐暗爐 傳承古代制瓷技藝
    王昊陽 攝   中新網景德鎮6月10日電 (記者 王昊陽)6月10日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用於專業燒制釉上彩瓷的清代傳統紅店明爐暗爐復建完成,並進行首次復燒。
  • 歷代紫砂名家仿古壺欣賞(多圖)
    仿古壺是眾多傳統器型中最為經典的一款,也是最受壺友喜愛的紫砂款式之一。經過不知多少名家大匠錘鍊,可唯是爐火純青了。造型古樸典雅,簡練端莊,此種造型這麼多年來經久不衰。仿古壺最早由清代名家邵大亨首創,壺體是仿照鼓的造型創作而成,壺身如鼓,並且以此為名。
  • 淮陽文化與紫砂藝術的靈感碰撞——茗砂閣茗器系列驚豔亮相
    淮陽文化與紫砂藝術的靈感碰撞——茗砂閣茗器系列驚豔亮相從中醫學和傳統養生的角度考慮 , 人們認為茶是最好的保健飲料 。歷史實踐也證明,紫砂茶具又是最好的保健茶器,這便是紫砂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接受的重要原因 。隨著大家對紫砂茶器的認知,加速了紫砂藝術的普及和發展。陶器暨紫砂器皿的產生,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出現的。陶與伏羲及茶的關係最原始最親近。
  • 宜興市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實力派高工丨何葉
    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總監丨何葉何葉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市筋紋器紫砂藝術中心藝術總監1997年拜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沈建強為師,系統學習紫砂製作,尤其擅長筋紋器。作品端莊靈秀,技藝精湛,屢獲大獎。
  • 古樸而莊嚴的「黑科技」| 紫砂拓印
    紫砂拓印,包括全形拓、陶刻作品的平面拓。用拓印的傳統技藝,將整個紫砂器物、紫砂器上的銘文、圖案、印款等印拓出來,然後根據需求進行題跋、配書法、繪畫等,最後裝裱。綜合了紫砂壺器形之美、陶刻金石之味、書畫文人氣息。名家的精品紫砂拓印之作,亦受藏家們的追捧。
  • 紫砂工藝篇——刻繪
    紫砂壺肌理色澤豐富,器表光挺細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質樸古雅特色著稱。而陶刻藝術集器形、文字、書法、繪畫等於一體,使紫砂器在淳樸中見妍美,又符合實用和審美要求,是紫砂裝飾的主要手段。
  • 清代朱石梅紫砂錫壺賞
    >  流行於清中期的紫砂錫壺,以其精良的製作、獨特的文人氣息、稀少的存世量,受到了收藏家的追捧,其中不乏收藏大家。其中清嘉慶、道光年間著名的紫砂名家朱石梅,其所制紫砂錫壺由於錫求上佳、工求精絕,故多被珍藏於博物館,也有散落於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手中。  朱石梅(生卒年份待考),字石梅、石眉、石楳,原名朱堅,浙江紹興人。他善畫墨梅、人物、花卉,篆、隸、行、楷書亦勁逸風致,尤精鐵筆,竹、石、銅靡不工。其創製了紫砂胎錫包壺,並著《壺史》一書。
  •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任航: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任航提起紫砂壺來,大家都不陌生,自古以來,紫砂壺一直都為文人墨客所喜愛,壺藝既樸實無華內斂又經得起歲月的琢磨考驗也正是文人們所追求的品質,關於紫砂壺和名人的故事更是層出不窮。任航作品《牛勢大吉》卸下全身的疲憊,在心愛的紫砂壺裡泡一壺新茶,茶葉在紫砂壺的襯託下仿佛精靈般地翩然起舞,,香茗嫋嫋,雋永淳厚,浮躁的心情瞬間靜了下來,輕輕的呡上一口,便覺得心中有溝壑,眉目作山河……以壺明志,以茶去參透人生,小小的紫砂壺,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正所謂
  • 瘋狂的紫砂田螺,當年3元買的,如今價值40萬!
    1968年,在紫砂廠門市部的櫃檯上,擺放著一件紫砂田螺水丞,精細生動,是非常精美的紫砂塑器。▲裴石民田螺水丞這件紫砂田螺,由一大一小兩個田螺組成,為母子螺。包漿厚實,完美無損。取用兩種不同顏色泥料,正合田螺自然本色。細細鐫刻出田螺的螺紋,層迭反覆,用白砂做出斑點,極為寫實,生動形象。
  • 紫韻流芳: 曹婉芬的紫砂藝術人生
    而當時,「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他的家就在曹婉芬外公家的對面。有時候得了空,她就跑到對門看朱可心做壺,流露出對做壺的濃厚興趣,有時還忍不住自己也要動手捏起泥巴來。   從此,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朱可心對這個伶俐的小姑娘也特別喜歡,15歲時她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朱可心收她為徒,常常給她開小灶。
  • 陸一飛紫砂大寫意:每個紫砂作品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
    2018-04-23 17:5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後峰會、前亞運」,杭州正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向著國際化世界名城不斷邁進。「國際杭」怎樣向世界表達自己?需要一件「不一樣」的城市禮物。
  • 您錯過的一場紫砂盛宴「砂本無韻」紫砂特展
    砂本無韻紫砂特展2014年12月,一把由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合作而成的泰鬥級紫砂孤品大石瓢壺亮相申城「砂本無韻」紫砂特展。從傳世玉成窯器物來看,但凡梅調鼎、徐三庚單獨刻繪之器已屬其中精品,而此壺更集兩位文人之功,其珍惜程度可見一斑。加之,此壺鐫刻內容又為對壺式來歷的記敘,屬於難得的敘事類銘刻,因此對玉成窯乃至整個紫砂製作發展史的研究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紫砂摶砂四佑|強強聯手 流光溢彩
    事事屬意套壺摶砂四佑就是這樣的組合,由青年紫砂藝人張國良、潘旭東、楊維高、程曙自發組成,他們四個人中,張國良擅長花器,潘旭東擅長方器,楊維高擅長光素器,程曙擅長筋紋器。事事屬意之張國良作品這把形意柿子花壺,取材降坡泥。
  • 美術研究|從美學角度論紫砂造物之道及發展趨勢!
    紫砂作為中國陶瓷中的「紅色瓷器」,是中華民族造物文化寶藏之一。它不單純滿足實用,亦可用「道」與「器」來分析其形制、法則、規律與器物的關係。本文從美學的視角探討了紫砂器物的萌發、功能和審美價值,以提升紫砂文化的理論內涵和審美趣味,並從擇材施技、因人而異、與時俱進等方面論證了紫砂造物之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