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院長張翔。 受訪者 / 供圖
記者|湯 瑜
責編|張晶晶
正文共2971個字,預計閱讀需9分鐘▼
「侵權責任法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大特色……」11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兩岸民商法前沿論壇上,被學生稱為「民法萌叔」的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院長張翔作為主持人兼評論人出現在主席臺中央,他務實幽默的點評風格引來臺下陣陣掌聲。
會後,針對學院考試改革、人才培養及引進等問題,張翔接受了本社記者專訪。
「蘇格拉底式」回答引導學生思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凡選擇當教師的人,大都有當名師的夢想,而張翔一直為這個夢想刻苦奮鬥。
1969年出生於陝西臨潼的張翔,22歲從西南政法大學畢業,1997年獲得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他又考取了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然而,對知識的渴求並未止步,2008年,他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任務並出站。
現在,張翔是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學術上,他革故鼎新,以自己獨特的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民法、熱愛民法。
對於「民法萌叔」這個稱呼,張翔解釋說,「這應該是性格決定吧,我上課比較口語化,要讓學生能聽明白一個法律知識的來龍去脈,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搞清楚以後我再談法言法語。」
由淺入深,再由深到淺,簡單易懂,重點突出,這大概是他的民法課總能吸引學生的一大原因。每次,張翔的課堂座無虛席,除授課班級之外,聽課的往往還有許多其他學院的學生。
有時候,他會講一些無傷大雅的段子,活躍課堂的氣氛。「我更喜歡別人喊我 『張老師』,因為當一名學生心中認可的老師並不容易。」張翔說。
課前課後,他總是被一群學生包圍。有時上完課,從教室到辦公樓門口不到100米的距離,可能要走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張翔會耐心地為同學們答疑解惑。若是時間充裕,課後交流中,他更多採用「蘇格拉底式」的回答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並得出結論。
2003年以前,張翔主要從事物權法領域佔有制度的研究,博士生學習期間,他的研究方向開始向主體法轉變,在博士後工作階段,張翔出版個人專著《自然人格的法律構造》,並參與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主編的「中國法評註與適用叢書物權法系列」,合著《物權法所有權編》。主持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和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項目,撰寫了《論〈物權法〉拾得遺失物制度的法律適用》與《商業登記與營業自由》兩篇論文。
2007年12月,38歲的張翔被任命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院長,主管學院教學、科研工作。本科畢業至今,他都在從事民商法學教研工作,已在《法學研究》《法律科學》《法商研究》等法學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
開卷考試激發思考能力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張翔覺得學生的學習方法需要改變,尤其是法學學科。「從高中升入大學的本科生,社會閱歷基本為零,這種情況下他們把法律當邏輯來學,這就導致把死記硬背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他說。
有的學生刻苦到把法條背下來,甚至把書背完。但是,給他們一個案例要求分析,卻一塌糊塗。
到底學法律需不需要背呢?張翔指出,無論律師還是法官,法條、判例都在電腦裡、在書架上,可以隨便去找,為什麼要背呢?
除了民商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還有刑事法學院、經濟法學院等5個法學院,民法學是一門必修課,學生們要學習1年時間。
為了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從去年期末考試開始,民法學專業實行開卷考試。「就是法條不需要背了,知識要拿來理解運用。」張翔坦言,「現在,學生的作業和考試題都是案例分析,要求他們結合法律分析基本案情、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等內容。」
張翔舉了個例子,甲借給乙一筆錢,丙當擔保人,如果甲對乙的債權沒有到期,甲能不能要求丙承擔保證責任?如果甲對乙的債權屆滿,訴訟時效到了,甲要求丙承擔保證責任可以嗎?「平心而論,我們所設計的這些案例,難度已經超過了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主要是讓學生運用法條分析案例,把知識點過一遍,而不是教條地背誦。」他說。
事實證明,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後,學生成績大幅提升。「以前,民法學專業的成績是正金字塔排列,分數越往下的越多,一大批不及格。法條背不出來,案例分析又沒有訓練,錯得一塌糊塗;現在成績呈紡錘形,七八十分佔絕大多數,90分以上及60分以下都比較少,這就符合教育規律了。」
張翔發現,學生提問題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從之前問兩個概念的區別到如今指出法律的漏洞,這讓他很欣慰。現在,學生們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真正靈活運用法律分析問題,思考法條的生命力在哪裡。
「民法分則涉及物權變更和債權兩大塊,一周要上三次課,在我們學校整個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再也沒有比這門課時間更長了。」在張翔看來,學生最在意的就是分數,現在他們渴望做題,甚至可以抽絲剝繭畫圖表去分析、訓練,就像做數學題一樣,民法看似關乎老百姓的家長裡短,但邏輯的複雜程度是難以想像的。
培養「一帶一路」法治人才
目前,全國不少高校都組建複合型學院,比如法學與經濟學、法學與社會學、法學與金融學等,張翔並不認同,「法學教育就是專業性教育,尤其本科生就是法律的操作員,他們要知道法條間的關係,這就好比讓修理汽車的人,去搞複合型人才學拉麵製作。」
法學本身就有非常廣闊的使用空間,即使本科生在校四年也未必能把法律知識學全了,「要學專學全肯定得用時間精力才能成為更高級別的法律人才。」他強調。
談到學院人才引進,張翔也說出了困境,「上世紀80年代畢業的本科生大量留校任教,現在退休的高潮即將到來,人才引進是全國性的競爭。」雖然政法院校平臺差不多,但博士們往往會衡量高校待遇、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引進人才絕對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張翔直言,全國高校對論文發表在權威或核心期刊的獎勵也有差距,「有的獎10萬,有的獎1萬,你說他們會怎麼選擇?不要說什麼情懷,到哪裡都是情懷。」
法學院人才流失不僅是引進來難,走出去也是一個因素。有學者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權威期刊發表了高質量文章,瞬間脫穎而出,就會收到外地拋來的「橄欖枝」,甚至本地的高校也會挖人,然而在法學生眾多的高校,對老師的需求不言自明。
「民商法這門學科,它的特點是適用性非常廣泛,所以我們的學生是非常多的,願意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也多,特別是報考民商法學院的學生高考分數都是很高的,遠遠超過兄弟院校,甚至有些211、985院校的錄取分數線。」他說。
據統計,截至2019年10月,民商法學院在校本科生1825名,碩士研究生230名。學院56名專任教師中五分之四以上具有高級職稱,其中教授19名,碩士研究生導師41名,博士研究生導師5名,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的教師35名,有20餘名教師分別在全國性的學術研究會擔任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學術職務。
學院還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11項,承擔省、部級研究項目30餘項。近5年來,學院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出版著作60餘部,獲得省部級科研和教學獎勵40多項。
目前,該校民商法學院有民法學、商法學、家事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四個教研室,是我國民商事法律研究和教學中規模較大、學科門類齊全、民商事實體法學和程序法學相結合的專門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運用能力,張翔還邀請西安知名律所來學院開選修課,「這不是大範圍的授課,學生可以挑選他們感興趣的課程,比如房地產方向、婚姻家事等領域,律所再根據他們的標準選拔30名學生,面試時主要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和靈活應變能力。」原標題:《「民法萌叔」張翔:獨特教學引導學生熱愛民法》
·END·
原標題:《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院長張翔:教學獨特,學生稱其「民法萌叔」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