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個月,疫情仍未完全結束。在這場疫情中,受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非在校生莫屬。據2018年數據,全國中小學生總人數約2.08億,再加上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近3779萬人,在校生人數已達2.38億。如此龐大的數字在疫情期間受到的影響不容小覷。
隨著原定2月份的開學時間臨近,2020年春季學期也不得不延遲開學,隨後教育部也推出「停課不停學」的網課措施,為個學段的學生開設了相應的網課。
各地方教育部門也參照教育部的網課同志精神開展了各自的網課教學活動。由於許多老師第一次接觸網絡直播這一新興產物,在網課剛開始的一周裡,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大型「翻車」現場:一些老師因為突然而來的畫外音而成為新晉「網紅」,有的老師卻因在網課中「操作失當」變成了「教學事故」而受到處罰。
一時間讓正在進行網課教學的教師們謹小慎微,生怕某一次「操作失當」就丟了飯碗;還沒開始網課教學的教師也把即將到來的網課視為「洪水猛獸」,每天都在擔心自己被捲入其中卻不知道如何是好。在這樣的不安中,網上對於網課的吐槽也此起彼伏。
筆者認為,教育部所推出的網課教學措施並不是教師眼中的洪水猛獸,也不應成為各地教育部門在疫情期間解決教學問題的「萬金油」。
網課不是洪水猛獸
縱觀網上的教師吐槽,無非出於兩點原因:一是網課平臺的不穩定;二是對網課直播操作不熟悉而引發的各種不適。
第一點原因恐怕只能留給技術企業解決,而第二點卻在教師自身。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公立學校的教師平時都是現場教學,接觸網絡直播的機會都少之又少,更不用說用網絡直播的形式上課。筆者身邊的教師朋友在縣城公立高中任教,全校200多名教師,無人能夠在網課開始前熟練掌握網課直播操作,類似的情況恐怕並不少見。
而這樣的情況在直播課進行兩三天後就已經消失,說明只要教師自身參與其中,學習基本的技能,是能夠掌握並運用好網絡直播這一教學方法的。只要經過短時間的適應,老師們就會發現,網課並不是洪水猛獸。
網絡教學不應成為「萬金油」
在教育部推出網課之後,各地教育部門也紛紛響應,制定各級網課教學計劃。但在實施過程中,學校領導甚至是上級主管部門卻將網絡教學當成了解決疫情期間一切教學問題的「萬金油」。
筆者所了解到的某縣城高中在2月下旬就推出了網絡教學,在網課之初,該校教務處就將平時上課的時長和課程原封不動地搬到了網絡課堂之上,包括了現實教學中的計算機、音樂、體育,甚至還將晚自習放到了網絡課堂中。音樂、體育這樣的課程如何在網絡課堂進行?是否能夠達到相應效果?這樣的課程安排是否合理?這一切恐怕都有待商榷。
恐怕正常人都能夠想到這是校領導已經將網課當成了能夠完全代替現實教學的教學形式,是不符合常理的,並且也已經違背了教育部推行網課的初衷。
筆者認為,網課對教師這一職業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是考驗教育部門在特殊時期的應對能力。將網課視為洪水猛獸的想法不可取,把網課當做能夠完全代替現實教學的做法也是極為不負責任和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