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瑤族自治縣成立於1988年10月,由當時河池地區都安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以及南寧地區馬山縣的邊緣結合部組成。全縣幅員面積2716平方公裡,現轄12個鄉4個鎮155個行政村3個居民社區,總人口47.9萬人,其中瑤族佔全縣總人口的26.51%。
根據區位、資源、歷史、文化、民風等因素,大化縣情特點可歸納為「二地五區七鄉」。「二地」:一是中國綠色食材基地,全縣已獲得農業部認定的「三品一標」企業共8家,「三品一標」農產品達26個,2017年6月獲評為「中國綠色食材基地」;二是全國生態食材示範基地,建有中國長壽養生電子商務城,打造紅水河流域天然、生態、健康食材交易中心,推動生態食材產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2018年10月19日獲評為「全國生態食材示範基地」。「五區」:一是革命老區,是鄧小平、張雲逸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過的地方;二是少數民族地區,瑤、壯等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94.38%;三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石山佔全縣總面積的90.1%,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十三五」期間全縣92個行政村被劃定為貧困村(含不是「十三五」貧困村的深度貧困村);四是水電站庫區,大化是巖灘、大化、百龍灘三大電站庫區,全縣16個鄉鎮13個在庫區,淹沒耕地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6萬人,其中需要安置庫區移民6.5萬人;五是紅水河—七百弄喀斯特(巖溶)風景名勝區,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以高峰叢深窪地著稱,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七鄉」:一是水電之鄉,在縣境內梯級建設大化、巖灘兩座國家大型水力發電站,目前總裝機容量237.6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18.44億千瓦·時;二是淡水養殖之鄉,全縣擁有巖灘、大化、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庫區水面面積9733.33公頃,水產養殖面積4240.6公頃;三是世界瑤族文化之鄉,大化縣是全國10多個瑤族自治縣中瑤族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較高的縣份,是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的誕生之地,全世界僅存銅鼓2400多面,其中有400餘面就在大化;四是中國觀賞石之鄉,發現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大化彩玉石以皮細、色豔、質硬、形異而著稱,2007年10月獲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五是中國長壽之鄉,山清水秀生態美是大化最大的優勢和品牌,2015年6月獲評為「中國長壽之鄉」;六是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全縣長壽養生的天然食材種類繁多,長壽美食資源豐富,2016年10月獲評為「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七是中國康養美食之鄉,除了豐富的長壽文化,還有「北有滿漢全席,南有壯瑤大席」「大山大水大化河魚,千山萬弄七百弄雞」等壯瑤風味系列美食,2018年10月19日獲評為「中國康養美食之鄉」。
「十三五」時期,全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統籌「三區發展」,打贏「三場戰役」,實現「四大突破」,推進「五化同步」,即「13345」工作思路。
圍繞「一個目標」:即緊緊圍繞與全國全區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統籌「三區發展」:即根據地理分布,將縣域分為城鎮區、石山區、庫區三個布局功能區。城鎮區重點抓好「一城三鎮」建設及撤鄉建鎮工作,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石山區重點實施移民搬遷及發展特色種養業,對自然條件惡劣,不具備就地脫貧條件的山區貧困人口進行移民搬遷,對有條件的石山區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著力打造「大化七百弄雞」等一批特色品牌;庫區重點發展淡水養殖及長壽養生旅遊業,做大做強「大化大頭魚」等紅水河魚品牌,著力打造高端長壽養生旅遊產業。打贏「三大戰役」:即實施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縣慶項目建設大會戰,讓全縣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四大突破」:即通過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業和加快推進電商物流服務業,促進大化在現代特色農業、新型工業、旅遊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實現新的突破。推進「五化同步」:即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同步發展。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業務主管部門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縣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既定的任務目標,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克難攻堅,奮勇拼搏,開拓進取,持續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2.7億元,增長9.1%;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億元,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5元,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8213元,增長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