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的女孩:植入人工耳蝸,重新聽見聲音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早晨被鬧鐘叫醒的聲音、相遇時朋友打招呼的聲音、課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寫字時筆尖划過書本的聲音……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聲響,在失聰者的世界裡,仿佛都被吸進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說話、讀唇、辨別音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位名叫江夢南的女孩卻做到了。

9月新學期開學,這名26歲的女孩正式入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她堅忍求學的故事也打動了清華園內外許多人。

摸著父母喉嚨學說話

「我聽不見,所以有的時候,可能你在叫我的名字,但我沒有搭理你,真的不是因為我高冷,是我沒有聽見。」每當認識一個新朋友,江夢南都會這樣介紹自己。她能說話,但聽不見聲音,她對於聲音的感知,只在26年前短暫而真實地存在過。

1992年8月,江夢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的一個教師家庭,父母為她取名的寓意是「夢裡江南,歲月靜好」。然而在她半歲時,一場肺炎過後,她被確診為因服用耳毒性藥物而導致的極重度神經性耳聾,一家三口平靜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當時醫生建議父母帶半歲的江夢南回家學習手語,進入聾啞學校。父親趙長軍不甘心,扎針、戴助聽器、跑各地的醫院,夫妻倆嘗試了很多辦法,終於在北京複查時看到了一絲希望。

那天複查,夫妻倆已經被告知「治不好、沒有辦法了」,正在他們收拾行李準備回家時,江夢南沒拿住手中玩的皮球,情急之下,發出了一聲含糊不清的「啊」,「像在叫媽媽,又在像叫爸爸。」江夢南發出的這一聲,打破了自她失聰以來近一年的靜謐,對這對父母來說,僅這一句含混不清的聲音,就值得他們盡全力去抓住。那天晚上,夫妻倆輪流抱著孩子,一會兒讓叫爸爸,一會兒讓叫媽媽,很晚才睡覺。江夢南發出「啊」、「啊」的聲音,在夫妻倆聽起來,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了。

既然治療無望,江夢南的父母便橫下心來走言語康復這一條路。母親抱著她,前面放一塊鏡子,在後面對她說話,她可以看到母親的口型,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口型。父母說話時,江夢南會把手放在他們的喉嚨處,感受聲帶的震動學習說話,而念拼音的時候,她會認真看他們發音的唇形,從而辨讀、記憶每個音節的唇形,再逐漸學習字詞和語句。每一個音節背後都是成千上萬次的重複,「如果有一個音重複一千次學會了,那就是非常快了。」江夢南說。

握著手機睡覺靠振動叫早

在父母的努力下,江夢南兩歲時的言語能力已經和同齡兒童相差不遠,她不僅學會了普通話,還學會怎樣說得更清晰,能分辨出「花」和「哈」,她還學會了分辨聲調,甚至學會了老家宜章的方言。三歲起,她就和同齡孩子一起進入幼兒園學習。她說:「讀唇語是父母給我的一個特別特別大的禮物。」

小學畢業時,江夢南做了一個決定,她向父母提出要像很多學習優秀的孩子一樣,到離家一百多公裡的郴州市上重點中學。「我知道自己需要比別的孩子更早地去適應外邊的社會、外邊的世界。」她說。異地求學的生活全都要靠自己,一入學,江夢南便遇到了一個「難題」:沒有父母督促著起床,又聽不到鬧鐘,她只好自己想辦法。「晚上睡覺之前把手機給設置好鬧鐘,調成振動,一整個晚上都抓在手裡。」 第二天早晨,她依靠手中的振動,叫醒自己。

這個習慣從中學一直堅持到現在,「我不會鬆手。」她說,有的事情可能對大家來說,是不一定必須要做到的,「但是對我來說,如果這件事非常重要,就是必須要做到的。所以在這種信念下,我的手是不會松的。」憑著這股「不鬆手」的韌勁兒,江夢南克服了許多難題。

課堂上,老師講話的語速較快,知識點又豐富,如果依靠讀唇語來跟上學習的進度幾乎不可能,效率也大打折扣。因此,江夢南除了課堂上努力「聽講」以外,還依靠看書本、板書、課堂展示幻燈片和課下的自學來完成。

2010年,江夢南參加高考,雖然分數超過一本分數線,但她覺得沒有發揮好,堅持復讀一年。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績考上了吉林大學的藥學本科專業。碩士生階段,她在吉林大學選擇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作為研究方向。這個專業是學校教授楊曉虹幫她選的,因為擔心江夢南聽不見聲音,進實驗室會遇到危險。對江夢南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她說:「小的時候覺得學醫很崇高,可以救死扶傷,就想學醫,但是聽力受限,不能填報醫學,於是選擇了藥學。以後希望能夠在生命科學領域裡尋找最有價值的發現,為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重新聽見世界的聲音

為了繼續藥學研究,江夢南又報考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並順利通過了複試,本月初正式進入清華園學習和生活。

在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前,江夢南做了右耳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人工耳蝸開機後,江夢南又重新聽到了這世界的聲音。「一開始只能聽到耳邊的拍掌聲,隨著調試人工耳蝸,能聽到的越來越多了。」她最先聽到了媽媽和爸爸的聲音,「爸爸的聲音更粗一些,我覺得更好辨認。」她也聽到了自己的聲音,「以前有人說我發音像韓國人,因為有些不太標準,」但她不介意。她還能聽見教授的聲音、同學的聲音,「在實驗室或會議室,我有時候會一下子沒聽懂有些專業名詞,老師和同學都會耐心地為我解釋說明。」

聽到聲音後,她還需要做語言訓練,將聽到的聲音和意義對應起來。一切又似乎回到摸著父母喉結震動學說話的日子了,她的父母會將聲音錄下來給她聽。比如「電視機」這個詞,她需要一遍遍聽「電視機」的發音,再將其與「電視機」三個字對應起來。現在,她每晚都做1到2個小時的語言訓練。

來到清華園,最讓江夢南高興的事就是可以騎著自行車上下學。「我從小就希望能夠騎車上下學,到了清華終於可以實現了,這是我覺得特別有幸福感的一件事。」

騎車是江夢南小時候在湖南老家學會的,因為聽力喪失的原因,醫生曾告訴江夢南的父母,她的平衡能力會比較差,建議孩子不要學習遊泳和自行車;可是江夢南覺得這是生活的一種基本技能,應該學會。於是,父母就利用暑假陪著她一起學騎自行車和遊泳。「其實媽媽也不會,於是我就跟媽媽競賽,看誰先學會,爸爸是教練兼裁判,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也摔了很多跤,但還是很快學會了。」她笑著表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吧,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地方啦,大家學遊泳騎車不都是這樣嘛,心裡知道原理,但是需要不停練習找到平衡。」

開學的第三天,她就在清華園裡買了輛自行車,「小時候我在家鄉的小路上騎車,那裡有很多山和小河,要爬的很高,才能看到很開闊的風景。」她說,「清華園的景色也非常迷人,我很喜歡騎著車在校園裡兜風,很多地方要多轉轉。」(實習記者 李祺瑤 苑潔 攝)

相關焦點

  • 她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聽不到鬧鐘為何能每天準時醒來?
    ★「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的女孩★早晨被鬧鐘叫醒的聲音、相遇時朋友打招呼的聲音、課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寫字時筆尖划過書本的聲音……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聲響,在失聰者的世界裡,仿佛都被吸進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說話、讀唇、辨別音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位名叫江夢南的女孩卻做到了。
  • 人工耳蝸為何值20萬?丟失後需重新開顱植入?
    (圖片來源:耳蝸失主@Mudcat_)但在後續發布的求助信息中,失主的姐姐誤稱"找不到耳蝸就要重新開顱"。這個信息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這兩起事件在讓我們知道了人工耳蝸這個設備的同時,也讓我們充滿疑惑。這個形似藍牙耳機的小設備為什麼會如此昂貴?人工耳蝸找不到了怎麼辦?如果耳蝸丟失,又沒辦法重新配一個外置,是不是真的要重新"開顱"配一套新的耳蝸?
  • 她聽不到聲音卻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博士,網友:最美的姑娘!反觀自身羞愧難立
    為了繼續藥學研究,江夢南又報考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並順利通過了複試,本月初正式進入清華園學習和生活。在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前,江夢南做了右耳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人工耳蝸開機後,江夢南又重新聽到了這世界的聲音。「一開始只能聽到耳邊的拍掌聲,隨著調試人工耳蝸,能聽到的越來越多了。」她最先聽到了媽媽和爸爸的聲音,「爸爸的聲音更粗一些,我覺得更好辨認。
  • 義烏失聰小男孩植入人工耳蝸 過上「有聲之年」
    本報記者 胡元勇/攝2月12日,一個月前接受了免費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小安安,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檢查室裡,第一次用自己的耳朵聽到了聲音。隨著音量的提高,安安也會被「嚇到」:身體一抖眼睛一眨,或者轉身撲進媽媽的懷裡。醫生說,這代表聲音太大,安安不太適應。看到孩子對於不同的聲音給出的各種反應,安安媽媽手都在顫抖。
  • 關於人工耳蝸植入的流程介紹
    人工耳蝸植入的殘餘聽力保留技術.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2017.15 (1).1-5(通訊作者)張山山,李萬鑫,劉軍,等.海南省人工耳蝸植入捐贈項目術前篩查結果分析.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2016.15 (1).76-80(通訊作者) 劉軍,李萬鑫.遺傳性聾的人工耳蝸康復.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2016.14 (1).1-6(專家筆談) (通訊作者)
  • 是「誰」影響了人工耳蝸植入效果?
    人工耳蝸裝置示意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影響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後效果的核心因素是什麼? 在最近一期的耳鼻喉科權威雜誌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上,有學者發表了一篇關於影響人工耳蝸術後效果的術前因素的Meta分析,同期編者就最近的相關研究發表了編者按,總結了影響人工耳蝸植入效果的相關因素,得出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術前助聽情況下的言語識別率是主要影響因素,人工耳蝸植入術後良好的效果離不開聽覺外周和聽覺中樞的良好統一
  • 小齡寶寶雙側耳蝸植入安全嗎 #耳蝸寶寶 雙側植入 #人工耳蝸
    有些家長朋友想給孩子兩個耳朵都做人工耳蝸這樣的情況下能不能做雙側人工耳蝸植入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做的8、9個月的孩子雙側人工耳蝸植入效果都很好,之所以說是安全的呢,是因為現在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非常成熟。手術時間也比較快一般單側植入一個小時之內肯定完成了,雙側植入加上換臺子的時間、換麻醉,這個過程加起來一定在3個小時之內都完成了。而且從我們做的8、9個月的孩子雙側植入來看,第一孩子術後的康復等各方面都很快,不需要經過特意的康復。
  • 人工耳蝸植入保留殘餘聽力?看看陳光超主任怎麼說……
    隨著人工耳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耳蝸植入術後的殘餘聽力。那麼,為什麼說我們要去保留殘餘聽力呢?對於每一個耳聾患者,不論是否接受過人工耳蝸植入,殘餘聽力對於他們都很重要。人工耳蝸的電極植入後,保留的殘餘聽力可以更好地輔助被人工耳蝸模擬所產生的聲音,使人工耳蝸植入者可以擁有最好的聽覺體驗;人工耳蝸植入患者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在噪聲環境下正常地分辨聲音,而保留低頻殘餘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在噪聲環境下分辨聲音;此外,低頻的殘餘聽力還有助於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對於音樂的理解和欣賞。
  • 成人人工耳蝸植入的言語評估
    隨著人工耳蝸裝置的問世,許多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系列的評價方法,但對於重度和(或)極重度聽力障礙患者,較標準的言語測聽方法難以進行。1981年,Owens等在評價助聽器效果的基礎上,根據對重度和(或)極重度聽力障礙人士的測試結果提出了最低聽覺功能測試(minimal auditory capabilities battery,MAC),並於1985年重新修訂,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 上海市兒童醫院疫情期間已開展20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圖說:滬兒童醫院已開展20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左妍 通訊員 劉炫言)近日,上海市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成功為CHARGE症候群患兒開展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並順利開機。
  • 人工耳蝸是什麼?人工耳蝸丟失後需要開顱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近日來,網上有一則幫弟弟尋找「人工耳蝸」的事件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據其在網上發布的啟示所述,其弟弟所佩戴的耳蝸大概價值20多萬,如果找不到,弟弟有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做手術。有不少網友在看到了這個尋物啟事之後,出於熱心,將其轉至微博上和朋友圈,沒想到很快引發全網的關注。
  • 一歲以內植入人工耳蝸還需要言語康復嗎#耳蝸寶寶#人工耳蝸手術
    一歲以內的孩子植入人工耳蝸以後需不需要言語康復這個問題,理論上來說是不需要。我是很贊同這種一歲以內的孩子做完人工耳蝸後不需要康復的說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聽到的是電刺激的聲音,只要家長教他說話基本上不需要特意的去康復。他就能獲得很好的聽力和言語的效果。
  •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專家:這些情況需植入人工耳蝸
    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成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那麼?什麼程度的聽力損失患兒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植入標準需要先進行最佳助聽下言語識別率的測試後才能確定。目前在發達國家人工耳蝸植入指標放得越來越寬,比如說abr的反應閾值大於70以上,就可以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國內標準是雙耳的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以上,才建議患者來進行人工耳蝸植入。
  • 成人耳聾也能植入人工耳蝸 納入醫保後費用大大降低
    今日開診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接診醫生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醫生 陳曉雲  繼先天性耳聾小小孩植入人工耳蝸後,去年9月,附一醫開展了成人人工耳蝸植入術,幫助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恢復聽力。一年來,醫院已成功為9名耳聾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蝸。
  • 耳蝸植入後,在康復訓練中「唇讀」是否有必要
    正處在康復期,剛做完耳蝸手術,發音還不清楚,聽得不是很清晰?……面對這樣的孩子,到底該不該他看口型、讀唇語,還是應該把嘴遮上,最大限度調動孩子的聽覺潛能?如果孩子老盯著嘴看,是不是說明他們沒好好聽呢?  5歲時,童童做了單側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植入後聽覺反應很好,康復期聽覺和言語恢復得都不錯。半年後,童童進入正常小學,因為怕人笑話不願意戴人工耳蝸,沒過多久,童童就因為學習、交流跟不上又返回了聾校。
  • 人工耳蝸享國家政策最高補貼70%?特校力聲特人工耳蝸開機
    上周,力聲特來到安徽某學校,老師、學生們熱情地迎接了我們,在進行植入手術後,他們已經等待了一個月,開機的日子終於到了,每一個人都迫不及待。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裡,來自力聲特的醫學專家耐心地為各位同學和老師講解人工耳蝸的各個組成部分和作用、開機前的注意事項,通過觀看宣傳片,讓每一個人了解產品的使用方法,預計可能發生的情況和解決方法。
  • 當寶寶第一次戴上人工耳蝸聽見聲音,聾啞爸爸和孩子臉上紛紛露出了美麗的笑容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
  • 聽損兒童人工耳蝸術後康復與溝通
    據了解,人工耳蝸是目前最成功的電刺激醫學器官替代裝置。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超過25萬名耳蝸植入者,其中兒童耳蝸植入佔很大一部分。從沒有通過新生兒篩查,被診斷為重度或極重度聽力損失,到選擇人工耳蝸植入,就開始了漫長的康復旅程。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佩戴於體外的言語處理器可將外界聲音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傳入接收器後,通過鼓階內的刺激電極直接刺激一定範圍的聽神經,聽神經再將這種經過了特殊編碼的電信號傳入大腦,人得以產生聽覺。人工耳蝸植入術分別於1985年和1990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應用於成人和兒童患者。現在,美國約有十萬人使用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植入被認為是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重建聽覺的有效治療方法。
  • MED-EL完成歐洲首例全植入式人工耳蝸手術
    9月24日,歐洲第一人植入了一款新穎的全植入式人工耳蝸(TICI)。   一位接近重度聽力喪失的年輕人成為歐洲接受全植入式人工耳蝸的第一人。人工耳蝸(CI)系統繞開耳朵中功能喪失的部分並對聽覺神經進行電刺激,是嚴重和重度聽力喪失人員的標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