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鬥系統青年科學家徐穎從8個方面作了回應,最核心的解釋在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立體的三維的系統,是為高大上的軍事、航天航空、救災和其他活動導航的系統,而北鬥地圖APP只是一個二維軟體,為人們提供位置、行車或行進路線、路面是否擁堵等情況,這種地圖軟體類似百度或高德地圖。
從層級上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和歐洲伽利略系統(Galileo)是並列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一般由衛星、地面站和用戶終端構成,從定位功能看是提供位置信息,主要指經度緯度和高度這樣的三維信息。
北鬥地圖APP和百度地圖一樣,雖然也是為人們提供位置信息,但只是二維的或平面的信息,最大的功能是為人們選擇一條不太擁堵的路線,讓人們出行方便。
如果沒有專家的解說和提醒,公眾確實會把北鬥地圖APP與中國自行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混同起來,以為「北鬥地圖」APP就是採用了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為人們導航,而且,中國這樣高大上的衛星導航系統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科技成果服務和造福於人的最具體最直觀和最生動的體現。
不過,既然有人在百度和高德地圖之外,又提供一種以北鬥為名稱的地圖軟體,說明一是這個行業的需求比較大,二是競爭比較激烈,以致產品研發者要借用大名鼎鼎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名稱,實際上也是在「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流量。
對於這種行為,中國科學院北鬥系統研發團隊是否有必要進一步從智慧財產權的角度進行維權,也值得考慮。
4月2日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法院提起訴訟,指控杜拜一家加密貨幣公司使用了名為「阿里巴巴幣」(Alibabacoin)的加密貨幣籌資逾350萬美元,涉嫌侵犯其商標權。但是,該公司否認阿里巴巴對它的指控,稱「阿里巴巴」(Ali Baba)一詞並非源自中國,而是源自中東地區的《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主人公,後者又源自中東民間傳說。至於結局如何,有待觀察。
固然,北鬥地圖APP取名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相同或相似的名稱造成了人們認知的混淆,並且客觀上能從中獲利,但是另一方面也應看到,這或許是公眾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認可和期待,希望後者不僅能為高大上的科研、工作導航,也能為公眾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更高精尖的定位功能也表明,它顯然能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超值服務。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發和獨立運行的一個全球空間定位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和GALILEO之後第四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在2000年年底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在2012年年底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計劃在2020年前後,建成北鬥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現在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這也意味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不只是用於軍事、國家安全,還可以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系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以及其他救災中都已經使用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除了導航定位外,該系統有短報文通信功能,通過衛星導航終端設備可及時報告災情位置和受災情況,有效縮短救援搜尋時間,提高搶險救災時效。甚至在2015年夏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就在青海省牧區試點,使牧民能使用專用北鬥智能終端設備來指導放牧。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一般的地圖軟體定位並非風馬牛不相及,而且能高效地服務於人。例如,為個人定位服務,當一個人進入不熟悉的地方時,可以使用裝有北鬥衛星導航接收晶片的手機或車載衛星導航裝置找到正確的路線;通過在車輛上安裝衛星導航接收機和數據發射機,車輛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幾秒鐘內自動轉發到中心站,這些位置信息可用於道路交通管理,減緩交通阻塞等。
不過,這些服務是需要晶片。專家認為,現階段北鬥導航系統還不可能做成地圖,因為至少需要遙感衛星來獲取圖像信息進行配合才行,但是,如果科技進一步發展和擴大,把存儲有各種從北鬥導航系統獲得的信息的晶片轉化為手機可視的地圖(結合遙感衛星獲取的圖像來生成),其實就是一種方向和創新。
如此,既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生命力和價值所在,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目標之一,造福於人,服務於人。而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商業價值也依託於此,具估算,2015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將超過4000億元。這僅僅是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價值,不知道這其中到2020年有沒有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APP,如果能研發出來,不只是利國利民,也能堵住那些覬覦這個系統的人。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