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星河鷺
如果說言情是女性讀者的「春藥」,那麼修仙則讓男性讀者「爽到爆」。60後與70後「仗劍江湖」的武俠時代早已遠去,不斷修仙打怪升級、坐擁三千佳麗、最終獨霸宇宙的網絡「爽文」,才是80後與90後的心頭好,玄幻類小說就此崛起。
投射到影視端,當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黃易等武俠宗師的影視作品,已經遠不如天蠶土豆、貓膩、我吃西紅柿等人的IP量級。短短幾年時間裡,《花千骨》《青雲志》《九州·天空城》《幻城》《擇天記》《九州·海上牧雲記》等劇集先後問世,玄幻網文早已成為各大資本追求的香餑餑——它仿佛是一雞多吃的聚寶盆,電影電視、漫畫、遊戲等都能組成其漫長的IP開發鏈。
巨額財富的變現,最終還得靠越來越成熟的受眾來買單。故事套路、人設單薄、特效五毛、演技差評都讓玄幻IP劇成為「過街老鼠」,觀眾一邊為流量演員的顏值所吸引、為小說追更的青春情懷買單,一邊又用漫天口水把它們淹沒。
如果說《青雲志》《擇天記》雖口碑撲街,但讓出品方賺得盆滿缽滿;那麼從收視率、網播量,到口碑全面潰敗的《莽荒紀》,則集中暴露了玄幻IP的短板。問題是,接下來,還有《鬥破蒼穹》《慶餘年》《武動乾坤》等一大波玄幻IP來襲,這些劇集的表現會好嗎?
欲哭無淚的《莽荒紀》,撲街的鍋不能讓劉愷威一人背
在古裝劇遭遇嚴寒的2018年,能夠上星或許就是勝利。在略顯悲情的市場語境裡,登陸安徽衛視周播劇場的《莽荒紀》,其實運氣並不算差。至少,《莽荒紀》要比曾有上星傳聞,卻最終委身網播的《烈火如歌》要好得多;更何況,65集的大體量,在相當嚴格的「限古令」氛圍裡上星,也顯示出播出平臺對玄幻題材的看好。
從官宣口徑來看,《莽荒紀》是創造華語古裝玄幻劇歷史的逆天存在。這部劇改編自我吃西紅柿的經典小說,本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劇集號稱投資3億,擁有20000多個特效鏡頭、2800個小時的道具製作時長、100000平米的置景面積,其實地取景甚至囊括了新疆、雲南、北京等地,橫跨兩萬裡。
賣相甚佳的《莽荒紀》從開播當日起,就遭遇了市場寒流。4月30日首播當日,《莽荒紀》的收視率竟然不足0.1,實在讓人一言難盡;此後《莽荒紀》收視率一蹶不振,長期徘徊在0.1上下,市場份額也難以突破0.1,在周播劇場被《金牌投資人》《泡沫之夏》遠遠甩開。
在網絡播放端,《莽荒紀》也沒有絲毫頂級玄幻IP應有的模樣。有騰訊視頻與愛奇藝的雙巨頭加持,《莽荒紀》日播放量竟然一直徘徊在2000萬至3000萬之間,上線25天後累計播放量為11.7億,還不如沒有任何IP加持的家庭劇《娘親舅大》——《莽荒紀》實在是死狀慘烈。
從「評論人數不足」到3000人給出的豆瓣評分3.6,則是《莽荒紀》在口碑端的崩塌。與原著改編差距大、主演年紀與角色不符、特效與宣傳相差甚遠、故事世界觀被篡改、玄幻與武俠混搭等,成為《莽荒紀》最吸引火力的槽點。
讓已屆四旬的「大叔」劉愷威出演原著小說中的少年角色,確實有待商榷。在玄幻劇偶像化的年代,「賞色」無疑能幫助觀眾更有代入感,如《擇天記》的鹿晗、《青雲志》的李易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趙又廷等,都在服化道的幫助下滿足了觀眾對角色的幻想。而「比面癱小鮮肉更可怕的是面癱老臘肉」,無疑是《莽荒紀》最顯著的槽點。
不過,《莽荒紀》的鍋不能劉愷威一人來背。原著小說「一路升級打怪」的人物成長,被劇版《莽荒紀》無視;王鷗與劉愷威「深夜對劇本」的八卦,開播前雖狂刷關注度,但卻為《莽荒紀》帶來負面觀感;備受期待的特效不如人意,也是壓垮《莽荒紀》的稻草之一。
套路化故事成攔路虎,玄幻IP影視化並非坦途
讓我們把視角拉升,審視近20年來的IP劇,會發現玄幻劇早已取代了武俠劇。曾幾何時,「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金庸武俠,構築了少年們的江湖夢,仗劍江湖、快意恩仇的瀟灑世界,是一代人不褪色的青春記憶。
隨著網文時代的來臨,追更更加及時、讀者與作者互動更為直接的玄幻網文蔚然成風。此時,凌波微步等無視物理規律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小兒科,飛升渡劫、踏破虛空才是少年們爆款小說的正確打開方式。想像瑰麗、表現誇張、直指欲望的玄幻類小說,成為了影視改編的富礦。
早在2016年,清華大學就發布過《中國IP產業報告》。超級IP前100名中,就有《鬥破蒼穹》《凡人修仙傳》《遮天》《武動乾坤》《大主宰》《星辰變》《我欲封天》《擇天記》《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武極天下》《蠻荒記》《搜神記》《九州縹緲錄》等數十部玄幻IP,其內容矩陣之龐大可見一斑。
玄幻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曾經痴迷追更的萬千擁躉無疑是最大臂助。除此之外,故事性較強、人物形象鮮明等特點,也符合影視化改編的基本規律。然而,在工業化批量生產的網文創作環境下,作者信馬由韁的文字卻給影視劇改編帶來不小麻煩:
根據讀者留言區的反饋來實時調整情節,讓網文有了「美劇」即時互動的優點,卻也讓其創作過於隨意,情節注水比比皆是;
為迎合讀者需求,網文創作往往極盡誇張之能事,縱橫地球尚不滿足,一定要向浩渺無垠的宇宙進軍,甚至描摹出物種萬千、星系龐雜的世界觀,這給影視改編帶來相當困難;
元素異常豐富也是網文的一大特點,既有科學常識,也有神話傳說,還有歷史故事,甚至還加入了遊戲動漫,類型雜糅的風格無疑討好了讀者,卻難以影視化呈現。
如此種種,讓業內人士指出,「大部分玄幻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只能用到10%左右的內容,很多甚至只保留人物關係和基本人設」。
更何況,流水線作業的玄幻類IP已經鬱積了相當的審美疲勞——廢柴意外獲得絕世武功,從此逆襲;天才遭逢大難流落民間,艱難扳回;普通小子得到命運垂青,眾多貴人襄助,登上巔峰——看到這些比比皆是的故事套路,觀眾吐槽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