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參與者們似乎都在「悶聲發財」。
作者:張生
來源:鳴金網(ID:mingjin-wang)
1
價值遠超1624萬的「鵝媽事件」過去4個月後,沉寂許久的老乾媽,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但還是沒啥好事。
第一件事,老乾媽大兒子李貴山參股的昆明「雲潤天陽」樓盤,爛尾4年多依然無法交房。公司法人都成了老賴,雖然這家公司跟老乾媽沒有關係,但損失最大的還是老乾媽。
因為李貴山的身份,6年前這座樓盤推出時,打的就是老乾媽的營銷名號。所以即便沒有法律上的關聯,還是有不少戶主要求老乾媽給說法,對老乾媽的口碑和聲譽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千億辣醬帝國能被順利傳承下去嗎?
第二件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食品管理局「從辣醬裡挑骨頭」,宣稱老乾媽「風味雞油辣椒」中含有雞骨頭碎片的「異物」,存在安全風險,要求強制召回並退款。
而這已經不是這家澳洲官方機構第一次找事,2019年初,他們聲稱老乾媽未標註過敏原信息,召回了三款辣醬。
第三件事,被稱為老乾媽最大對手的「老乾爹」上市了,這家名為仲景食品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光是一款香菇醬就爆賣2575萬瓶,雖然跟老乾媽動輒上億的銷量不可同日而語,但確實有叫板老乾媽的資格。
「老乾爹」上市後股價暴漲,卻再一次讓老乾媽上了熱搜,尤其是在陶華碧隱退的這五年,不少投行和資本人士頻繁進出老乾媽,給外界傳遞出兩個兒子有意打破老乾媽「不上市」的鐵律,輿論猜測這會不會再次刺激老乾媽接班人的神經。
已73歲高齡的陶華碧重新出山,更掩蓋不了老乾媽變老的現實。
2
曾經的老乾媽年輕有為,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堪稱神話般的存在。
陶華碧,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農村婦人,從1996年借兩間房白手起家,短短數年將老乾媽辣醬做到日產200萬瓶,創下中國快消品市場的奇蹟,迄今無人能及。
老乾媽的發家,不靠資本,更不靠營銷,靠的是淳樸厚道的作風和口口相傳的口碑,走的是最笨的一條路。
數十年如一日,陶華碧堅持同員工一起,選用上好的貴州辣椒,將每個辣椒剪蒂後再人工切碎、分裝,她不是僱不起更多員工,而是要親自把關,確保辣椒沒有雜質,每一瓶都貨真價實。
她將自己的頭像照片印到瓶子上,不是出於什麼奇思妙想,就是本著「誰要是吃了我的辣醬有問題,看到照片就能找到我」的負責任態度。
老乾媽多年都不打廣告,因為陶華碧認為,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更多人會吃不起。
被外界津津樂道的老乾媽「四不原則」:不貸款,不參股,不融資,不上市。也不是受過什麼高人的指點,用陶華碧的話說就是,「上市就是騙人家的錢」,我們有多少錢,就做多大事。
多年前,老乾媽辣醬在美國一炮而紅,在國外老乾媽被譯作「LaoGanMa」,也有「GODMOTHER」的暱稱,即便比國內價格貴的多,老乾媽依然是亞馬遜暢銷榜上的常客,還登上了奢侈品折扣網站Gilt,並被譽為全球最頂級辣醬。
美國《連線》雜誌曾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美國各大監獄,老乾媽就是硬通貨,囚犯們普遍有著狂熱的追求,「你可以不喜歡老乾媽,但你不能拒絕她慈祥的目光,你不能和幫派其他成員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口味取向。在這裡,老乾媽就是精神圖騰,GanMa Bless America。」
全球消費者一起,將「中國最火辣的女人」送上了神壇。
3
但神話隨著老乾媽2014年隱退,將權杖交給兩個兒子後,迅速跌落神壇。
因為沒有陶華碧的老乾媽,徹底變味了。
1、用戶熟悉的味道變了。為了降低原料成本,兩兄弟一上臺,就將老乾媽用了十多年的貴州辣椒,換成了其他便宜辣椒,失去獨特口味的老乾媽,自然失去了大批擁躉。
2、用戶熟悉的產品變了。為了擴大營收,老乾媽搞出一大堆各種口味的辣醬,反倒是原先經典的產品不是缺貨,就是被放在貨架最不顯眼的地方。
3、陶華碧宣稱不漲價的老乾媽,接連漲價。原來7-10元的黃金價格體系被拋棄,經典口味紛紛漲價,新口味已經賣到了15元級別,老乾媽已經沒有了價格優勢。
4、不打廣告的老乾媽,也落入追求流量和曝光的俗套當中。兩個兒子想將老乾媽打造的更加年輕時尚,老乾媽以「國民女神」的姿態登上了紐約時裝周。
聯手男人裝, 玩起了大膽跨界。
最驚人的是,他們推出了一個「擰開乾媽,看穿一切」的魔性廣告短片,老乾媽的頭像被換成了女孩,幾個年輕人鬼畜般的擰了無數次瓶蓋過後,老乾媽的經典形象也轟然坍塌。
很明顯,老乾媽試圖博取年輕用戶的歡心,卻弄巧成拙,反倒丟了最寶貴的靈魂。
大量員工離職,更有人偷走了老乾媽的機密配方,如此拙劣的管理和操盤,險些連自家招牌都砸了,老乾媽如何在辣醬界硬核下去?
隱退多年的陶華碧不得不出來滅火,第一件事就是換回貴州辣椒,隨後穩定價格體系。勉強止住了老乾媽下滑的頹勢,卻再也無法讓老乾媽回到從前。
4
創業容易,守業難,從陶華碧退出後,外界就開始擔心老乾媽品牌的傳承,還能維繫多久。
這一次,有陶華碧在,老乾媽遇到的事,跟這兩年發生的危機相比,也許不算什麼。相信「四大原則」會被繼續執行,但陶華碧總有再次隱退的一天,兩個接班人能一再經受住資本的誘惑,不會走上數不勝數的中國前首富被資本拖下深淵的老路?
這絕不是在杞人憂天,而是出於對好不容易做起來的「中國名牌」的關心,畢竟作為一個家族企業,很難逃的開「富不過三代」的鐵律,特別是第二代就已磕磕絆絆。
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研究院的研究表明:約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到下一代,88%未能傳到第三代,只有3%在第四代及以後還在經營。
在中國,這類問題更加明顯,最常見的家族企業史就是這樣:第一代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第二代固本守舊,艱難維持;再下一代坐吃山空,家道中落。中國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4年,剛好同創始人的工作年限相當。
要知道,當初任正非為了改變華為的家族企業因子,花了40億巨資向IBM拜師,歷時5年才練就了如今高效的企業管理模式,為馳騁全球奠定重要基礎。
對中國企業家來說,沒有永遠成功的企業,也沒有一種模式是永恆的,哪怕再大的商業帝國,也要學會居安思危,更要懂得順時應勢,但審時度勢絕不是要將原來的模式全部推倒重來。
企業經營的路子很長,緊要處往往就那麼幾步,走對了滿盤皆活,走錯了徹底崩盤;向前一步是光明,退後一步是黃昏;關鍵處行差還是走對,靠的,就是企業家的戰略思考和把握。
老乾媽,真的是大意不得!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
創業 | 投資 | 模式| 品牌| 營銷
創投內參(ichuangfubang):創業者的方法論;為創投人士提供有料、有用、有感的價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