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文明史的古城,秉一方江南沃土。自古為古運河的水陸樞紐,是江南江北工商業之重心。數千年來儒風蔚然,名人輩出,經濟富庶,文化昌盛,是吳文化、中國近代工業和蘇南模式的主要發祥地。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使常州成為聞名全國的明星城市。先後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技創新示範市、國家生態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首批全域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常州市▲常州科教城 王馥/視覺江蘇網
城名多次更迭,曾稱延陵、毗陵、毗壇、晉陵、蘭陵、長春、常州、嘗州等。「常州」之名始於隋。地域級別設置名稱分別為「縣」、「郡」、「州」、「路」、「府」、「市」。各個時期均有下轄縣。
▲常州一景
常州別名「龍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延陵縣,屬會稽郡。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毗陵。王莽時改名毗壇。東漢復舊名,屬吳郡。三國孫吳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罷典農校尉,改置毗陵郡,分丹陽、曲阿地置武進縣。永嘉五年(311年)為避東海王越世子司馬毗名諱,郡、縣皆改曰晉陵;晉陵郡還治丹徒。東晉義熙九年(413年),郡復治晉陵。南朝因之。
▲常州夜景
隋開皇九年(589年)郡廢,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入蘇州,移常州治於晉陵。大業(605~618年)初改為毗陵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常州;天寶元年(742年)常州改為晉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常州,屬江南東道。五代初屬吳,後屬南唐。宋仍為常州,屬兩浙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為路,屬江浙行省。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為長春府,明永樂七年(1409年)又改常州府,直隸南京;萬曆(1573~1620年)末,為避光宗朱常洛名諱,曾改嘗州府,尋復舊。清仍為常州府。
▲西太湖
民國元年(1912年)府廢,存武進縣。1949年析武進縣城、郊地置常州市,屬蘇南行政區。1953年改由江蘇省直轄。1958年改鎮江專區為常州專區,專署駐常州市,常州市亦改屬專區領導。1959年再改常州專區為鎮江專區,專署遷駐鎮江市。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1983年3月原鎮江地區武進、金壇、溧陽三縣遷入。現轄金壇、武進、新北、天寧、鐘樓5 區,代管溧陽市1個縣級市,總面積437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71.7萬人。
市樹:廣玉蘭
市花:月季花
廣玉蘭為觀賞樹木,花大如荷花,大多呈白色,是常州市樹,象徵著常州蓬勃向上的精神。常州素有月季之城之稱,常州月季品種多,且鮮豔,所以常州將月季定為市花。
天寧區▲曲池風荷 紅梅公園
得名源於區境內的千年古剎天寧寺。歷史上曾先後隸屬延陵、毗陵、晉陵、蘭陵、常州、武進、陽湖等郡、府、州、縣。清光緒年間分屬武進縣的北直廂,陽湖縣的左廂、東直廂等鄉範圍。自1912年並陽湖入武進縣起,天寧地區屬武進縣管轄。1913年城區改設東、南、西、北、中五區,天寧區大部分屬東區。
1949年4月23日武進解放後,析武進縣城及近郊置常州市,天寧地區屬常州市管轄。初設名山、龍城二鎮,1949年8月廢鎮設區,為第一區。1950年撤區。1952年恢復東區。1955年11月,稱天寧區。1966年更名東風區,1980年復名天寧區。2002年,原郊區的茶山、雕莊、紅梅、青龍4個鄉,以及省級東南經濟開發區、省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劃歸天寧區管轄。
▲天寧寺
▲文筆塔——始建於南齊建元年間(479-482)。
鐘樓區因境內的古鐘樓而得名。歷史上曾先後隸屬於延陵、毗陵、晉陵、蘭陵、常州、武進等郡(州)、路、府、縣。清光緒時屬武進縣城區。1929年,改設區、鄉鎮後,分屬第一區的太平、臥龍、普濟、廣福等鎮。
1949年8月改設第三區,1950年撤區。1952年設西區。1955年北區撤銷,前後灣、荷花池、北大街、縣巷、府北和縣直街路南等地劃入西區,同年9月,西區西吊橋以東的灰弄、表場、早科坊南側和西直街的一段劃歸南區。是年改稱鐘樓區,1956年區再次撤銷,1957年又恢復,1960年改為鐘樓人民公社,1963年仍改區,1966年更名勝利區。1980年,復稱鐘樓區。
▲瞿秋白紀念館
▲篦箕巷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北區)原名郊區(為郊區北部區域)。區境在歷史上曾屬延陵、毗陵、晉陵、蘭陵、常州、陽湖、武進等郡、府、州、縣。1950年3月建立郊區,1952年正式建置,為常州市一個轄區,因在常州城區四郊,故名郊區。1992年7月4日,成立常州市城北開發區。1995年6月,成立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2002年4月撤銷郊區,另置新北區。因地處常州城北,又是新設之區,故名新北區。
▲中華恐龍園——國家5A級景區
▲惲代英紀念廣場
武進區秦置延陵縣,為武進行政建置之始。武進曾先後用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蘭陵、京臨、永定、陽湖、武進等9個縣名。武進之名緣於丹徒。三國時吳大帝孫權尚武,於嘉禾三年(234)詔復丹徒縣為武進縣,取「以武而進」之意。治所在今鎮江市東丹徒鎮,南朝梁廢。
晉太康二年(281),析丹徒、曲阿(今丹陽)兩縣地另置武進縣,即今日之武進。清雍正四年(1726),析武進分置武進、陽湖兩縣。宣統三年(1911)又合併為武進縣。1949年4月23日武進解放,析出縣城建立常州市。1995年6月,武進撤縣設市,屬常州市管轄。2002年4月,武進撤市設區,隸屬常州市。
▲淹城遺址
▲李公樸故居
金壇區春秋時期屬吳朱方邑,戰國時期為越、楚所割,秦漢屬曲阿縣地,晉系延陵縣金山鄉。隋開皇十五年(595)析曲阿地置金山府,大業末年(617)鄉人自立金山府為金山縣。唐武德八年(625)併入延陵縣。唐則天后垂拱四年(688)復置金山縣。因東陽郡有金山縣,而縣界句曲山有「金壇之陵」(傳說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遂更名為金壇縣,屬江南東道潤州。
南宋時,金壇屬兩浙西路鎮江府。元屬江浙行中書省鎮江路。明清屬鎮江府。1940年後,金壇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4月23日,金壇解放,屬蘇南行政公署武進行政分區,此後歷屬江蘇省鎮江、常州等專區、地區。1983年3月劃歸常州市。1993年撤縣建市。2015年4月撤市設區。
▲常州建昌圩 江蘇最美水聚落
▲茅山
溧陽市▲溧陽市燕湖公園
因位於古溧水之北而得名「溧陽」。從西周至戰國時期,溧陽先後屬越、吳、楚之地。戰國時屬越,稱平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建溧陽縣,治所在今溧陽市西北舊縣鎮,屬會稽郡。漢初,於會稽郡析置鄣郡,溧陽縣屬之。三國吳廢溧陽縣,另設永平縣,治所在今溧陽市南古縣村。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永平縣為永世縣,並復置溧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併入溧水縣,仍屬丹陽郡。元代,溧陽建置屢有變化。明復為溧陽縣,屬應天府。清初屬江寧府,雍正八年(1730)歸屬鎮江府。1949年4月23日,溧陽解放,自此先後屬武進行政區、蘇南行署區常州專署、鎮江專署管轄。1983年3月劃歸常州市領導。1990年8月,撤縣建市。
▲中華曙猿地質遺址
南山竹海
請橫屏欣賞天目湖美圖
- END -
組稿: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與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編撰。
文字來源:《江蘇建置志》《江蘇省市縣概況》《江蘇省志·地名志》《常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