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網 圖
「五年計劃」是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這一經驗對新中國產生了明顯影響。中國「一五」計劃即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該計劃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也是實行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要開端。
「一五」計劃五次編制,歷時四年
「一五」計劃採取邊制定、邊執行的辦法,不斷進行修訂、調整、補充,經過五次編制,歷時四年。
1951年2月,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思想。中央財經委員會根據這個思想,著手試編第一個五年計劃,形成了第一稿。1952年7月形成的第二稿成為向蘇聯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依據。1953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對五年計劃進行了第三次編制。同年6月,改由國家計劃委員會進行第四次編制。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以陳云為主持人的八人工作小組,對「一五」計劃綱要草案進行第五次編制。
1955年3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原則通過了五年計劃草案。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主持擬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一五」計劃為何以重工業為主?
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在美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的背景下,獨立自主地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對重工業具有優先需求,中共中央於是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決策。
建設重工業不僅需要資金量大,建設周期長,而且產品不能直接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這一客觀現實要求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全體人民不能不節衣縮食,艱苦奮鬥。
「一五」時期蘇聯的援助對我國工業建設的推進具有重要作用。「一五」時期蘇聯援助建設了156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鋼鐵公司、北京電子管廠、華北製藥廠、長江大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科院近物所等工程。這些項目的建設,構成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建設的核心和骨幹,影響至今。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形成中國近代以來引進規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業化浪潮。重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為我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實現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礎。同時,輕工業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如華北製藥廠的抗生素廠就是「一五」計劃的大型重點項目之一,現在我們很難想像當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黴素對新中國的意義。由於西方國家實施禁運,1949年1瓶20萬單位的青黴素,僅重0.12克,卻相當於0.9克黃金的價格。在抗美援朝中,很多志願軍傷員因為傷口細菌感染卻無藥可用而犧牲。第一個五年計劃對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決定性的加速作用。
從「一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的「變」與「不變」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現在是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期。其中「五年計劃」的名稱先後發生兩次重要的變化。1981年開始的「六五」計劃,由「國民經濟五年計劃」變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首次將社會發展納入其中;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計劃」改為「規劃」,反映了從計劃經濟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
從「一五」計劃為我國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到「十一五」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從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均GDP23美元,到「七五」計劃後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從「九五」末期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到「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奠定紮實基礎。以「五年規劃」為代表的目標治理集中體現了中國體制優勢,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之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行動指南,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規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布局,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對實踐的新要求,反映了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的期盼被寫進一份份五年計劃規劃,最終實現國強民富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