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絕代芳華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清嘉慶年間,錢學昌盛,杭州一姓錢的古泉收藏家高價求得一枚榆莢錢,被眾泉友傳為笑談。榆莢錢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榆錢)的小錢。漢初榆莢錢存世較多,不足為奇。錢翁見人笑話,仍不以為然,哈哈一笑,孤芳自賞。不久,傳出新聞,錢某這枚榆莢錢居然從北京琉璃廠換得了一間三門臉的大門面房。細問得之,此錢並非一般的榆莢錢,而是十六國時期李壽的鑄幣—漢興錢(橫書),此乃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也。
所謂年號錢,即以帝王的年號為錢名的鑄幣,乃中國古錢幣中最常見的一類。我國封建朝代帝王紀年的名稱,叫年號。最早的年號是從西漢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之後,歷代帝王都立有年號。帝王用年號始於漢武帝,可漢武帝並沒有在錢幣上註明年號,當時鑄行的還是秦始皇統一幣制後的半兩、五銖等紀重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該錢大小如漢朝的榆莢半兩錢,重量僅1克左右。文字是上下排列,稱「直漢興」。有史以來,是李壽首次把年號鑄在錢幣上,利用年號做錢文,開了中國「年號錢」的先河。
相傳,西晉武帝(司馬炎後,爆發了一場西晉皇族爭權奪利的殘酷鬥爭,史稱「八王之亂」。當時社會動蕩,天災連年,物價飛漲,貨幣減重。舊有的西漢五銖常被鑿成內外二枚使用,稱剪鑿錢,公私競鑄小錢,以救危急。戰爭加天災使得廣大民眾無法生存,只得盲目地四處奔波,流浪乞討。一時,流民四起。晉惠帝(司馬衷)時,巴族人李特隨關西郡饑民十餘萬人流人蜀地求食。他們分散於各地,為豪富家做傭工。為穩定社會,朝廷強迫流民限期歸還本鄉。流民不願還鄉,官吏動用暴力,百姓屢屢被打。這時,李特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向朝廷請願,要求放寬流民還鄉限期,流民甚為感激,推其為首領。
李特在四川綿竹縣設大營收容流民,很快聚集起了兩萬餘眾。李特率眾人與晉軍對峙,由於軍紀嚴明,深得蜀民擁護,所向無敵。攻入成都後,李特被害。李特之子李雄繼承父業,率領部眾,幾經大戰,終於攻取成都,自稱成都王。公元301年,李雄請道教的範長生為丞相,建立了大成政權。遂稱帝,國號成。李雄在位三十年,行政寬和,戰事稀少,開拓出一塊幸福安康的樂土。李雄選侄子李班為繼承人,對李班提出的均貧富思想倍加讚賞,立他為太子。李雄死後,李雄之子李期殺害了李班,自稱皇帝。東晉鹹康四年,經過激烈的角鬥,李特之弟李壽殺李期自立,奪得帝王位,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史載,李壽在位六年,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廣修宮殿,極盡奢侈,百姓不堪壓迫,思反者眾多,故在他死後數年,其政權即被東晉大司馬桓溫所滅,漢興錢也隨之為歷史的煙塵埋沒了。漢興錢行世時間十分短暫,它在錢譜上留下印跡,完全是因為開了年號錢先河的緣故。
漢興錢很小,也有榆莢之稱。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橫書比直書少見,形制均甚薄小。漢興錢雖然小薄質劣,但為中國錢幣形制、書法劃出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漢興錢材質很差,不易保存,流傳至今也已是比較稀少的錢種了,因而顯得十分珍貴。由於李壽與漢高祖都曾鑄過榆莢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誤將李壽的漢興榆莢錢混同於漢高祖的榆莢錢。《漢書·食貨志》就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之說。梁顧恆《錢譜》、唐杜佑《通典》、宋洪遵《泉志》等,都持此說,致使謬誤流傳了1000多年。直到清代梁詩正的《欽定錢錄》,才肯定它是李壽的鑄幣。《漢書·食貨志》中「漢興」一詞,乃指「漢朝的興起」,並非指錢幣上的文字。其實,這只是一種望文生義的字面理解。
大量出土為證,漢初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在使用榆莢半兩錢。再從漢興錢的主要出土地點來看,正是在四川成都一帶。如清末光緒年間,成都附近出土了一罐漢興錢,直書、橫書均有;近年來,成都地區又有漢興錢出土,仍以「直漢興」為多,從而為漢興錢是割據蜀地的李壽政權之鑄幣提供了物證。漢興錢不僅是我國年號錢的先導,而且在錢幣文字發展史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六朝以前,錢文都用篆書;六朝以後,則多用隸書。六朝時期錢文的書法變化多端,其中漢興錢的錢文便已近隸楷,它反映了中國書法的發展演變。而這種已近隸楷的錢幣文字完全不同於西漢初年的文字,這也是漢興錢區別於漢高祖莢錢的有力證據。隨漢興錢之後的年號錢,是南朝宋孝武帝的「孝建四銖」,鑄於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錢文以纖細柔長的薤葉篆寫成,很有一種別開生面的韻味。
又過了十年,前廢帝劉子業登基,定年號為「永光」,行六月再改為「景和」,先後鑄了以此命名的兩種年號錢,但行世不足一年,便因為廢帝被弒而停用了。「永光」、「景和」兩錢遂成為這段歷史的紀念。在此之前,還曾出現過一種年號兼國號錢,首創者為東晉時在陝西橫山一帶建立大夏國的匈奴大單于赫連勃勃。公元418年,他率部族攻佔長安後正式稱帝,改元真興,並鑄了「大夏真興」錢。據報導,這種錢傳世僅有兩枚。在其錢文中,「大夏是國號,「真興」是年號。有專家認為,國號與年號同鑄在一枚錢上,不能列為年號錢。這種二者兼而有之的錢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大概僅此一例。年號錢也稱紀年錢,得以盛行並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有趣的是,在帝王看來,改年號鑄年號錢天經地義。然而,按年號去鑄造新錢時卻時常發生一些技術問題。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年號日「寶元」,如果鑄年號錢就應該是寶元元寶或寶元通寶。在一枚錢上出現了兩個「寶」字或者兩個「元」字,讀起來很拗口,非常不便。仁宗便召學士議論,大家七嘴八舌的,有人提議叫「豐濟元寶"。皇帝沉思了一下搖搖頭說:「眾愛卿,我提議就叫「皇宋通寶吧。」學士們齊聲稱讚。於是,便以「皇宋通寶」為錢名而鑄造貨幣。錢文分篆、隸兩種書體,鑄造量也很大。這樣就有了「非年號錢」之說,即不鑄本年號的年號錢,而是鑄其他相關名稱的錢幣。後來宋代的幾位皇帝均效法仁宗,因年號裡有「寶」字而不鑄年號錢,如南宋理宗時的「寶慶」年號鑄「大宋元寶」,寶祐年號鑄「皇宋元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