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2021-01-19 絕代芳華麗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絕代芳華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清嘉慶年間,錢學昌盛,杭州一姓錢的古泉收藏家高價求得一枚榆莢錢,被眾泉友傳為笑談。榆莢錢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榆錢)的小錢。漢初榆莢錢存世較多,不足為奇。錢翁見人笑話,仍不以為然,哈哈一笑,孤芳自賞。不久,傳出新聞,錢某這枚榆莢錢居然從北京琉璃廠換得了一間三門臉的大門面房。細問得之,此錢並非一般的榆莢錢,而是十六國時期李壽的鑄幣—漢興錢(橫書),此乃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也。

所謂年號錢,即以帝王的年號為錢名的鑄幣,乃中國古錢幣中最常見的一類。我國封建朝代帝王紀年的名稱,叫年號。最早的年號是從西漢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之後,歷代帝王都立有年號。帝王用年號始於漢武帝,可漢武帝並沒有在錢幣上註明年號,當時鑄行的還是秦始皇統一幣制後的半兩、五銖等紀重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該錢大小如漢朝的榆莢半兩錢,重量僅1克左右。文字是上下排列,稱「直漢興」。有史以來,是李壽首次把年號鑄在錢幣上,利用年號做錢文,開了中國「年號錢」的先河。

相傳,西晉武帝(司馬炎後,爆發了一場西晉皇族爭權奪利的殘酷鬥爭,史稱「八王之亂」。當時社會動蕩,天災連年,物價飛漲,貨幣減重。舊有的西漢五銖常被鑿成內外二枚使用,稱剪鑿錢,公私競鑄小錢,以救危急。戰爭加天災使得廣大民眾無法生存,只得盲目地四處奔波,流浪乞討。一時,流民四起。晉惠帝(司馬衷)時,巴族人李特隨關西郡饑民十餘萬人流人蜀地求食。他們分散於各地,為豪富家做傭工。為穩定社會,朝廷強迫流民限期歸還本鄉。流民不願還鄉,官吏動用暴力,百姓屢屢被打。這時,李特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向朝廷請願,要求放寬流民還鄉限期,流民甚為感激,推其為首領。

李特在四川綿竹縣設大營收容流民,很快聚集起了兩萬餘眾。李特率眾人與晉軍對峙,由於軍紀嚴明,深得蜀民擁護,所向無敵。攻入成都後,李特被害。李特之子李雄繼承父業,率領部眾,幾經大戰,終於攻取成都,自稱成都王。公元301年,李雄請道教的範長生為丞相,建立了大成政權。遂稱帝,國號成。李雄在位三十年,行政寬和,戰事稀少,開拓出一塊幸福安康的樂土。李雄選侄子李班為繼承人,對李班提出的均貧富思想倍加讚賞,立他為太子。李雄死後,李雄之子李期殺害了李班,自稱皇帝。東晉鹹康四年,經過激烈的角鬥,李特之弟李壽殺李期自立,奪得帝王位,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史載,李壽在位六年,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廣修宮殿,極盡奢侈,百姓不堪壓迫,思反者眾多,故在他死後數年,其政權即被東晉大司馬桓溫所滅,漢興錢也隨之為歷史的煙塵埋沒了。漢興錢行世時間十分短暫,它在錢譜上留下印跡,完全是因為開了年號錢先河的緣故。

漢興錢很小,也有榆莢之稱。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橫書比直書少見,形制均甚薄小。漢興錢雖然小薄質劣,但為中國錢幣形制、書法劃出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漢興錢材質很差,不易保存,流傳至今也已是比較稀少的錢種了,因而顯得十分珍貴。由於李壽與漢高祖都曾鑄過榆莢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誤將李壽的漢興榆莢錢混同於漢高祖的榆莢錢。《漢書·食貨志》就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之說。梁顧恆《錢譜》、唐杜佑《通典》、宋洪遵《泉志》等,都持此說,致使謬誤流傳了1000多年。直到清代梁詩正的《欽定錢錄》,才肯定它是李壽的鑄幣。《漢書·食貨志》中「漢興」一詞,乃指「漢朝的興起」,並非指錢幣上的文字。其實,這只是一種望文生義的字面理解。

大量出土為證,漢初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在使用榆莢半兩錢。再從漢興錢的主要出土地點來看,正是在四川成都一帶。如清末光緒年間,成都附近出土了一罐漢興錢,直書、橫書均有;近年來,成都地區又有漢興錢出土,仍以「直漢興」為多,從而為漢興錢是割據蜀地的李壽政權之鑄幣提供了物證。漢興錢不僅是我國年號錢的先導,而且在錢幣文字發展史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六朝以前,錢文都用篆書;六朝以後,則多用隸書。六朝時期錢文的書法變化多端,其中漢興錢的錢文便已近隸楷,它反映了中國書法的發展演變。而這種已近隸楷的錢幣文字完全不同於西漢初年的文字,這也是漢興錢區別於漢高祖莢錢的有力證據。隨漢興錢之後的年號錢,是南朝宋孝武帝的「孝建四銖」,鑄於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錢文以纖細柔長的薤葉篆寫成,很有一種別開生面的韻味。

又過了十年,前廢帝劉子業登基,定年號為「永光」,行六月再改為「景和」,先後鑄了以此命名的兩種年號錢,但行世不足一年,便因為廢帝被弒而停用了。「永光」、「景和」兩錢遂成為這段歷史的紀念。在此之前,還曾出現過一種年號兼國號錢,首創者為東晉時在陝西橫山一帶建立大夏國的匈奴大單于赫連勃勃。公元418年,他率部族攻佔長安後正式稱帝,改元真興,並鑄了「大夏真興」錢。據報導,這種錢傳世僅有兩枚。在其錢文中,「大夏是國號,「真興」是年號。有專家認為,國號與年號同鑄在一枚錢上,不能列為年號錢。這種二者兼而有之的錢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大概僅此一例。年號錢也稱紀年錢,得以盛行並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有趣的是,在帝王看來,改年號鑄年號錢天經地義。然而,按年號去鑄造新錢時卻時常發生一些技術問題。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年號日「寶元」,如果鑄年號錢就應該是寶元元寶或寶元通寶。在一枚錢上出現了兩個「寶」字或者兩個「元」字,讀起來很拗口,非常不便。仁宗便召學士議論,大家七嘴八舌的,有人提議叫「豐濟元寶"。皇帝沉思了一下搖搖頭說:「眾愛卿,我提議就叫「皇宋通寶吧。」學士們齊聲稱讚。於是,便以「皇宋通寶」為錢名而鑄造貨幣。錢文分篆、隸兩種書體,鑄造量也很大。這樣就有了「非年號錢」之說,即不鑄本年號的年號錢,而是鑄其他相關名稱的錢幣。後來宋代的幾位皇帝均效法仁宗,因年號裡有「寶」字而不鑄年號錢,如南宋理宗時的「寶慶」年號鑄「大宋元寶」,寶祐年號鑄「皇宋元寶等等。

相關焦點

  • 日本漢學文獻《年號之部》出版:日本的年號如何選定?
    5月30日,為了慶祝《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種《年號之部》在中國出版,該叢書的出版紀念暨座談會於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新文科大樓舉行。水上雅晴從出版緣起和出版意義兩方面介紹了《年號之部》。他介紹道,日本國內收藏的漢籍古鈔本、宋元刊本等已經大量出版,但是值得出版的文獻仍有不少,年號勘文資料便是其中之一。中國從西漢開始使用年號,隨後此項制度輻射至東亞各國,日本即從八世紀開始使用年號至今。
  • 請問寬永是哪一位皇帝的年號?我有一枚寬永銅錢,能值多少錢?
    「寬永通寶」不是中國錢幣,這是日本貨幣,「寬永」是日本第108代天皇的「後水尾天皇」的第三個年號,寬永通寶的名稱就是來源於這個年號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皇帝和年號較為繁雜,對於不了解日本歷史的人是比較混亂的。相比之下,中國自明太祖時期就開始執行「一帝一元制」,即一個皇帝只能使用一個年號。
  • 寬永是哪一位皇帝的年號?寬永銅錢,能值多少錢?
    寬永其實並不是中國皇帝鑄造的錢幣,而是日本鑄造的一枚銅錢,這種銅錢因為數量比較大,所以價值並不是很高,現在市場價也就幾塊錢,並且品相差的話還沒有人要,所以題主還是先看一下自己手上的寬永的品相吧,不過看不看都差不多,基本上也就是幾塊錢的事,估計你也不會賣!
  • 7個以大字開頭的國號錢,個個都是古泉名珍!你收藏了幾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所以其形制和品類繁多。從先秦時期的貝幣,布幣,刀幣,魚幣等仿物形制幣到秦漢時期的銖兩錢,再到後來的通寶錢,年號錢和國號錢等不勝枚舉。其中的國號錢又是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象徵,今天小編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特殊的國號錢,以大字開頭的國號錢。
  • 中國以古代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一個瓷器之都,一個江南水鄉
    年號,最早始於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登基的新皇帝為區別上一任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擬定一個新的年號,比如康熙、乾隆。在我國很多城市的名字和皇帝年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你知道在中國有多少個城市是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嗎?
  • 為什麼南宋嘉定錢的錢文會那麼複雜?
    嘉定錢是我國中國古錢幣中,版式最複雜、面文種類最多的年號錢,不知朋友們是否想過:為何宋寧宗要開創出這麼多的錢文種類呢?文瀚樂拍就來簡單剖析一下其中的可能性。複雜的嘉定錢南宋嘉定年間,宋寧宗開始鑄造自己的年號錢,通常其他皇帝的年號錢比較常見的有通寶、元寶、重寶三種,而嘉定年間的年號錢卻有嘉定通寶、嘉定重寶、嘉定元寶、嘉定崇寶、嘉定永寶、嘉定之寶、嘉定正寶、嘉定安寶、嘉定真寶、嘉定全寶、嘉定萬寶、嘉定洪寶、嘉定新寶、嘉定珍寶、
  • 觀點| 解讀西漢長安城地區鑄錢遺址與上林鑄錢三官
    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相家巷村南發掘3座烘範窯、1座煉爐和5個廢料坑,發現大量鑄造車馬器的疊鑄範及坩堝碎片、煉渣、紅燒土等。在相家巷村東發現數以千計的陶範模。有的陶範模的範首部位帶銘文,內容包括紀年、編號、工匠名等。紀年有昭帝「元鳳」、宣帝「本始」和「甘露」等年號。
  • 漢獻帝的年號:東漢王朝最後30年,代表著誰的意志?
    年號,在中國採用公元紀年以前,使用了大約2000年。而鑑於年號大大多於皇帝的數量,對於我們記憶歷史十分繁雜。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特殊的時期,年號往往有著特殊的意義。拜《三國演義》所賜,我們最熟悉的年號大約要數中平、初平、建安等年號了,而這其中有兩個都來自於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漢獻帝在位共計約31年,共使用過5個年號。雖然都不出自漢獻帝本人的意願,但卻分別代表了一個時代。1、永初:189年9-12月使用。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陝西、福建兩省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城市現發展如何?有你家鄉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當然如何對地名進行命名也是一門至深學問。通過對中國市縣地名的溯源探究可以驚奇發現,其中大都有著與歷史割不斷的文化蘊含。年號是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稱號,由漢武帝發明並首次使用的,所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興於唐宋時期。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也都有著不同的年號,年號都是由皇帝自己取得, 比如淳化、興元、永泰、政和、建安等年號!
  • 古錢五十名珍:太夏真興
    中國古代以夏為國號的政權頗多,今日介紹稀有錢幣之太夏真興,為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大夏製造,此一大夏為東晉義熙三年(407),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後赫連勃勃自稱天王、大單于。匈奴人認為自已是夏禹的後代,故稱國號為「大夏」,史家稱此大夏為赫連夏,又稱為胡夏國以此區分古代眾多大夏國。
  • 古錢中忽略的霸者——中國銅幣五十名珍之爵「大夏真興」
    中國其他時期的錢幣都忽略了,大夏真興這種古幣中的名珍霸者,有多少人聽說過?大夏真興大夏真興十六國時期大夏赫連勃勃於真興元年(419年)鑄。東晉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陝西立國稱「夏」,419年佔長安後建元「真興」。「大夏真興」 錢或鑄於此時,形制有莽錢遺風,內外廓精好。錢文真書而見隸韻,「大」字從「太」。面文隸文,「大夏」為國號,「真興」為年號,歷史上國號年號合璧,此為首例。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儘管不再使用年號,由於文學作品的普及我們對於年號並不陌生)說陌生是因為和日本鋪天蓋地的「明治」、「平成」、「昭和」比起來,我們的中國最後一個年號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過遙遠,而說熟悉是因為年號本身就是中國首創,即便沒再使用,因為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普及我們也經常能接觸到年號,《三國演義
  • 所有皇帝都有年號嗎?年號怎麼來的?歷史最有名的十個皇帝年號!
    什麼是年號呢?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年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漢顯宗劉莊、漢肅宗劉炟(音DA,二聲)。以劉徹為例,諡號漢武帝,廟號漢世宗,年號建元、元狩等等。漢朝皇帝一般都有幾個年號。漢朝時期,皇帝以諡號行,廟號、年號則居於次要地位,因此,人們通常知道的就是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等等,並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廟號、年號。
  • 宋太平通寶鑄錢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鑄,為宋代第一種年號錢,有銅、鐵兩種,銅錢僅見小平錢。錢面文字:面文「太平通寶」隸書、篆書直讀,是背見有星、月紋等。隸書太平通寶,存世量巨,錢文大氣磅礴,古拙雄強,雄渾而飄逸,傳為太宗御書,錢徑25mm,穿徑6mm,廓厚1mm,重4克左右。
  • 理財-1953年5角紙幣值多少錢5角紙幣最新價格一覽
    那麼,1953年5角紙幣值多少錢呢?1953年5角紙幣介紹:眾所周知,第二套人民幣發行於1955年3月1日,共有11種不同的面值,16種不同的版別,其中53年版在64年開始只收不付,56年版在70年代開始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