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底撈的網紅吃法開始,短視頻達人們競相將各類食物做進了自己的抖音頁面。在今年夏天,最火的莫過於傳說中無錫陽山的「吸管吸桃」。網絡的流量效應聚集起一批短視頻粉絲,而「吃貨」們也帶來了桃子的暢銷,但與此相對應的卻是,上海「水蜜桃之鄉」南匯水蜜桃今年出現了滯銷的窘境。「冰火兩重天」之下,相距不足200公裡的兩個水蜜桃產地到底有何不同?七月底,東方網焦點新聞中心的記者分別走訪了這兩個地方。
水蜜桃「新吃法」走紅 雙胞胎兄弟抖音嘗鮮成功
說起自己的突然「爆火」,坐在陽山家中的葉氏兄弟至今仍覺得有點「魔幻」。
大葉和小葉是雙胞胎兄弟,區別只有戴不戴眼鏡。
6月19日下午2點多,大葉發了一條「桃子噴汁」的視頻,沒想到很快就「火了」。「突然手機開始震,後來就一秒一震,我覺得不對頭,大概是火了,當天我回復留言到晚上一點多。」大葉回憶起那天依舊覺得不可思議,「我們平時喜歡看抖音,之前也發過幾條玩玩,但就這條火了。」難掩興奮的大葉還說:「一般人家一條也就火幾天,我這條居然在熱門差不多7天。」
圖片說明:葉家兄弟的桃子視頻 來源:抖音
大葉說的短視頻,就是抖音平臺上遊覽量超過2100萬,擁有49.2w點讚的水蜜桃噴汁視頻。大葉解釋說「這個吃法我們小時候就有,」他揉著手中的桃子給記者做了示範,「因為陽山的桃子熟了就很軟,一揉就變水了。剛才我們還拍了一段,效果挺不錯」。他手中的桃子噴出了一條水柱,持續兩三秒,特別神奇,「你不介意可以吃下,味道還是很好的。」記者半信半疑嘗了一口,除了果肉的口感有些緊,還是很甜的。「秘訣就是要選表皮完好的,稍微有點孔的都會噴出來不完美。」
要拍到一段完美的「噴汁」視頻,平均要犧牲五個桃子,現在每兩三天就要拍一段,「各種玩」,因為要「維持熱度」。
本是很「普通」的吃法,為何能爆火?大葉是這樣想的:「其實我覺得除了無錫周邊一塊,很多地方都對陽山水蜜桃還不了解。」
視頻的火爆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家裡水蜜桃的銷量激增。從視頻推出的當天開始,就不斷地有粉絲加大葉的微信,「有沒有噴水的水蜜桃?」、「這個桃子可以用吸管吸嗎?」隨著視頻遊覽量的增加,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據大葉統計,自從短視頻上了熱門,桃子銷量從往年20%的穩定漲幅一下子竄升到了70%。今年的預期銷售額也有望達到六七十萬左右。
這樣的銷量固然可喜,但有豐富電商營銷經驗的葉氏兄弟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機遇」。他們更想要的,是水蜜桃生意的穩步攀升。
說起自己的生意經,大葉不緊不慢,娓娓道來。「淘寶剛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做了初代電商,成立了50畝地的合作社。」這個合作社由葉家的直系親屬組成,大葉小葉是主要的牽頭人。
這幾年由於一些電商的惡意競價,他們慢慢退出淘寶,目光也轉向了別處。「現在我們有一些代理,也做一件代發。除了自駕採摘朋友圈,我們還有網站。」小葉還給記者看了他們的網站後臺,他指著頁面說:「現在就有20人同時在線詢問」。隨後他還遞上了設計精美的提貨券,「你看看,大部分桃子都是送人的,這個比較體面。」
圖片說明:忙著篩選好桃子的大葉
葉家兄弟對於「高價位高品質」的自我定位讓記者印象深刻。大葉多次強調,品質是桃子生意的關鍵,「我們微信裡進來的客人一年回購率都在三次左右。」採訪中,記者注意到,葉家兄弟的衣服也是統一定製的黑色工作T恤,衣服上印著合作社名稱。
大葉自信地說:"別人玩過的我們都玩過了,別人沒玩的我們已經在玩了。」
採訪過程中,葉爸爸一直很悠閒地躺在一旁的躺椅上,對於眼前的一切他已習以為常。大葉說:「今天上午我們還接受了央視的採訪」。
有人歡喜有人憂 南匯桃農為「滯銷」發愁
陽山雙胞胎兄弟的「家族品牌」做得風生水起,但在距陽山不到200公裡的上海南匯,同樣有著「水蜜桃之鄉」的美譽,但卻是另一番光景。
上月28日,記者來到上海南匯的雙馬路附近。與陽山火爆的水蜜桃批發市場和隨處可見的快遞網點相比,這裡沿街幾乎沒有水蜜桃攤販,更看不到快遞網點。受訪的蛋姐一看到記者就不住吐苦水:「桃子賣不掉,真的發愁啊。」
蛋大伯是南匯第一代桃農,桃齡40多年了。他說:「原來的大葉公路附近有自由市場,沿路也能擺攤,生意還可以。」今年起市場沒了,管得緊,擺攤賣桃也行不通。而政府兩三塊錢一斤的收購價也很難讓他們接受。
你們不嘗試一下網上平臺呢?一旁的蛋大媽說:「弄不來啊。我特意打電話拜託侄女,和她們說『你們要幫舅媽啊,幫我賣賣桃子哦』」。而年青一代的蛋姐平日上班,也無力投身賣桃,最多也就是幫助長輩發發朋友圈做一下宣傳,效果一般。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種點「矮腳青菜」補貼一點家用。
圖片說明:蛋姐家一角,發爛的桃子
今年是桃子豐收大年,產量本來就大,之後的銷路會更困難。蛋姐一家憂心忡忡:「南匯的特色再這樣下去肯定要完了,哎。」
對於大部分的傳統桃農來說,批發市場、農家樂等線下銷售仍然是較為普遍的生存手段。網絡的東風對他們也還只是錦上添花的新玩法。單幹無力,集體的運作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長遠規劃。
對於未來,蛋大伯夫妻一臉茫然。
沒有大起大落 普通桃民的日常長這樣
相對於南匯蛋姐一家的窘迫,雙胞胎兄弟的輕鬆,同處於陽山的王老伯一家則更接近於普通桃農的日常。
圖片說明:王老伯一家在桃園摘桃裝板
王老伯今年60歲,皮膚炭黑,頭髮花白。侄女王靜說,家裡六畝多地都是兩位老人在打理。兒子在附近的工廠上班,這兩個月斷斷續續請假回來幫忙,「今天被工廠催著回去,大概中午才能回來一會兒。」
桃園距離他們的家大概2公裡左右,需要搭小貨車過去。記者鑽進果園沒走幾步已經熱得衣服溼透。沒一會兒王老伯夫妻也來了,「上午送了25板到市場,下午還要去。」她們不太善於表達,一聽到提問就讓王靜幫著回答,偶爾指指品相好的大桃,笑笑又繼續去幹活了。
王靜說,今年的颱風對陽山沒有影響,反而帶來雨水,讓老人少澆了幾次水,桃子則更甜。
平均每天100箱,最熱的時間段也不得不進田採摘,不然忙不完。「幾乎全家親戚都出動了,能幫都在幫,」王靜看著樹下的老人背影這樣說道。
王老伯的兒子王敏珠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為大客戶的訂單忙碌。只要在江浙滬,上百箱的訂單一般都是由他親自送。半夜兩三點就要起床開長途送桃子了。
圖片說明:王家父子為明天的長途送桃做準備
王敏珠在附近的工廠上班,業餘賣桃。雖然和葉家兄弟年齡相仿,但他只有朋友圈這個唯一的線上售桃途徑。當記者問他為何不弄一個微店,他有點茫然,「什麼是微店?」,一旁的王靜插嘴道,「讀書少,這種東西都不會的。朋友圈還忙不過來了。」
「每天朋友圈起碼發一條。今年訂做了二維碼,比之前多了200箱左右。」提到收入,王敏珠大概算了一下,「刨去成本,一個月八萬左右。」
對於很多人聽聞的「兩個月賺一年的錢」,王敏珠苦笑了一下,「哪有這麼多,都是辛苦錢啊。不算早桃的話,實際也就賣一個多月。」
七八月酷暑難耐,其他的月份還要點桃、篩桃,精心呵護,碰到暴雨颱風蟲災,一年就白搭了。
王敏珠回憶道,有一次因為太熱,加上摘桃反覆彎腰,眼前一黑摔進溝,手腕還被劃傷,好久才被家人發現。
整個談話的過程中,他的手都沒停過。和王大伯再三確認箱數,他說再過一會兒要回去繼續上班了。剩下的還是得由兩個老人完成。
記者手記:
陽山雖然從「水稻經濟」轉型「桃子經濟」不到10年,但政府扶持的力度和宣傳卻讓大部分的桃民都收益了。其中陽山市的水蜜桃批發市場,為當地有桃農證的桃農打造出了相對舒適的交易環境和保障。
天氣和運輸是影響水蜜桃生產和銷售的關鍵。陽山幾百米就有一個快遞網點,這也成為陽山水蜜桃「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除此之外,產業能否得到繼承,眼下也成了值得反思的問題。老一輩在憂心「新一代桃農」根本不會種桃,而思維活躍如葉氏兄弟者,則認為種桃技術問題可以通過外包來解決,營銷才是關鍵。
網絡新桃農是否能夠順利接過老一輩桃農的接力棒、南匯水蜜桃又該如何打破眼下的困境擁抱市場?這不但是今日桃農面臨的問題,也是許多其他農民在思考的問題。
圖片說明:陽山水蜜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