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讓混凝土重大...

2020-12-10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讓混凝土工程如磐石之固、柱石之堅,保證重大基礎設施使用期達100年以上,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的畢生追求。為此,他數十年如一日,帶著流動的「勘察隊」奔波於大江南北,研究混凝土工程的「癌症」——鹼集料反應。因在該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他獲得了由國際水泥化學大會頒發的「國際水泥與混凝土領域傑出貢獻獎」。

  醫治混凝土工程中的「癌症」

  「有人問過我們,一個反應研究了幾十年,國際會議也開了十次,什麼反應這麼複雜。」唐明述所說的「反應」,就是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鹼集料反應」。

  在水泥學界,「鹼集料反應」被稱為混凝土工程的「癌症」。是指混凝土原材料中的鹼性物質與活性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膨脹物質(或吸水膨脹物質),從而引起混凝土開裂的現象。

  「鹼集料反應」是影響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造成的破壞、修補和重建費用都相當昂貴。到底有多貴呢?早在1981年,南非拆換鹼集料反應損壞的工程就耗資2700多萬英鎊。

  唐明述很早就體會到「鹼集料反應」研究對國民建設的重要意義,並從1959年開始將其確定作為自己主攻的研究方向。最初,國際上此項研究主要採用美國的研究方法,但唐明述並沒有迷信當時的國際學術權威Powershot的「競爭反應理論」,而是創立了屬於中國學者的「鹼度平衡假說」,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他發明的「壓蒸快速法」(砂石鹼活性快速試驗方法),被國際同行稱為「中國法」,不僅為日本、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所驗證和推崇,並被法國列為國家標準和我國工程建設部門的標準,廣泛應用於三峽工程、瑞士海底隧道等國際重大工程中,對工程防止「鹼集料反應」破壞起了重要作用。

  「我們團隊就是一支流動的『勘察隊』。」為了研究「鹼集料反應」的機理,唐明述和團隊付出的不僅僅是實驗室研究的幾十年時間,還有奔波世界各地取樣的辛勞。他們總是與我國重大工程緊密聯繫在一起,機場、大橋、鐵路、水電站、核電站、碼頭以及大型水泥企業等工程,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科學研究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工科的研究更應面向生產實際。中國之大,建設之快,更為我們面向生產實際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唐明述說。

  數十年孜孜以求、攻堅克難,唐明述終於總結出預防、發現、消除「鹼集料反應」的一整套理論,成為我國和國際上「鹼集料反應」研究的著名專家。他和科研團隊收穫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30多個重要獎項。1995年3月,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耄耋之年關注軟科學研究

  「中國必須重視混凝土的耐久性問題,以免使子孫後代背上巨額維修費用的沉重包袱。」針對國外許多國家混凝土工程維修費用巨大的現狀,唐明述如此呼籲。

  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而言,建築行業混凝土提高耐久性,延長使用壽命是極其重要的,但耐久性重視不夠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國也有一些混凝土工程因施工不良、設計不當和化學腐蝕、鋼筋鏽蝕、鹼集料反應、凍融破壞等因素,在不到十年內產生嚴重損壞,損失也是十分驚人的。

  進入21世紀後,唐明述越發關注仍未得到解決的一系列軟科學問題,對水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混凝土的耐久性與安全性以及解決「水泥工業投資過熱」的研究提出了寶貴建議。

  1998年我國發生百年難得一見的特大洪澇災害。在此之前,長江、松花江等有些地方已經修建了堤壩,但有些堤壩早已出現裂縫,這對防洪沒有太大的幫助。唐明述認識到,要在全國範圍內修建永久性的防洪堤壩,將是一項如萬裡長城一般的浩大工程。江堤除少數標準堤外,絕大部分都是泥土堤,因此修築永久性堤壩的選材問題十分關鍵。唐明述帶著團隊到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利用工業廢渣修築江河湖海的「萬裡長城」的建議。

  他根據中國的國情,基於科技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利用工業廢渣、礦渣、煤灰粉、矽粉,代替熟料生產水泥,不僅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而且能夠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特別是耐久性。他系統研究了鋼渣中RO(鎂鐵固溶體)相的安定性,為鋼渣用作建築材料奠定了理論基礎。

  唐明述還特別指出,不能錯誤地將混凝土的強度高當成混凝土的耐久性好,而這恰恰是混凝土等建築材料行業內被普遍接受的觀點。他提倡使用「綠色建築材料」,把水泥工業轉變為「綠色膠凝材料工業」,並提醒:利用工業廢料的同時,既要注意正面效應,還要看到負面效應,如何將負面效應減到最低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連續15年為新生上「開學第一課」

  每年新生開學,南京工業大學都要邀請德高望重的教師為新生上「開學第一課」。唐明述當選院士後,連續15年,以深厚的國學積澱和心系後生的拳拳之心,結合社會和校園當下進行思考,親自撰寫成文,堅持不懈為新生上好「第一課」。

  「我們有沒有信心成為國內有影響、國際有競爭力的人才?我們有沒有努力做到『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到拒絕平庸,追求卓越?」2011年9月8日,在大學新生第一課上,唐明述向學生拋出了三個問題,發人深思。

  數十年來,唐明述共培養了18名碩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後,並努力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團隊。意識到最新科技成果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外文優勢,翻譯英、德、俄、法、日等五國大量的外文資料和經典原著,帶進課堂、科研和生產中。他鼓勵學生嘗試新的想法,要求他們不能人云亦云,「不要踩著別人的腳步前行」。他認為,作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絕不要給學生「完整」「到頂」的概念,應著重啟發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唐老師有句話我一輩子都能記住,就是『許仲梓啊,要努力啊!就是春節,上午殺雞,下午還要看書』。」他的學生許仲梓說,三十多年來跟隨著老師,走過無數座橋梁礦山,研究過無數大壩碼頭、道路機場,見了數不清的人,開了記不清的會,終於為共和國重大工程的長壽命,對子孫後代負責任,作出了貢獻。

  如今,91歲高齡的唐明述院士依然關心後學,在今年南工大「先進材料創新訓練與科研實踐」暑期學校開幕式上,他還通過視頻連線諄諄教導研究生們,要夯實基礎,學會做人,愛國愛黨,為材料科學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終身奮鬥。

  【個人簡介】

  唐明述,1929年3月31日生於四川安嶽縣,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當年一等獎空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唐明述在水泥混凝土,包括鹼集料反應、鋼渣的微觀結構、氧化鎂延遲性膨脹混凝土等均取得重要發現。他創建的「壓蒸快速法」, 被譽為「中國法」。上世紀90年代初,法國定為國家標準(AFNOR P18-588)曾用於世界上最長隧道——瑞士的Gotthard隧道(長57公裡),作為全程(1996-2013年)控制集料鹼活性的手段。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工作不僅在工程中應用,還特別重視從實踐中提煉出必須深入研究的科學規律,從而在理論上取得一定成就。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素材來源: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

相關焦點

  • 無機非金屬材料知識點總結
    今天一起來分享無機非金屬材料相關內容。一.矽酸鹽材料1. 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元素組成及應用2.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陶瓷:原料為黏土,主要應用於生產建築材料、絕緣材料、日用器皿、衛生潔具;普通玻璃:原料純鹼、石灰石和石英砂,主要應用於生產建築材料、光學儀器和各種器皿,還可製造玻璃纖維用於高強度複合材料。
  • 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 )。
    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 )。   多選題  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 )  A.大理石  B.玻璃  C.建築陶瓷  D.木材  E.建築塑料  【正確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裝飾材料。
  • 【院長來了】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沈曉冬:立德樹人,協同創新
    「最早四個高校的無機非材料在全國高校中『家喻戶曉』,南京工學院的水泥和陶瓷,華東理工的玻璃,華南理工的陶瓷和水泥,天津大學的耐火材料。南京化工學院可謂中國水泥行業的黃埔軍校,南京化工學院與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併後,保留了原來的優勢學科,並進一步發展壯大。」沈曉冬介紹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就業形勢分析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就業形勢分析 2014-12-12 11:49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中國工程院繆昌文院士受聘為無錫太湖學院特聘教授
    7月16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著名建築材料專家繆昌文院士特聘教授聘任儀式在無錫太湖學院工科樓一樓會議室舉行。學校黨委書記金秋萍、校長李廉水,校領導金成、丁濤、闕明坤,相關職能處室、院系負責人及學院教師代表參加儀式。聘任儀式由校長李廉水教授主持。
  • 這所高校名不見經傳,但無機材料專業在國內很有名氣!
    鹽城工學院在蘇北革命老區——鹽城,有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校,也許你還沒聽說過,但是她有一個特色專業,即無機材料專業,在全國都很響亮,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十分搶手,當年這個專業的師資和研究成果僅次於清華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藝術設計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東南大學舉辦土木工程材料可持續發展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1955級校友、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江東亮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1977級校友、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繆昌文教授分別為論壇做主旨報告。土木工程材料領域40位知名校友受邀做主題報告,來自美國、日本、比利時、香港等海內外近250名校友和100多名在校學生代表出席了論壇。
  • 三分鐘帶你了解無機非金屬材料是什麼,未來能做什麼
    今天來給小夥伴們介紹的是無機非金屬材料。這個專業呢是在工學門類下面,它的一級學科呢,是材料類,二級學科就是無機非金屬材料了。首先牙哥來跟小夥伴們說一下,什麼是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水泥,陶瓷,玻璃等等。那也有老師呢,將這個專業形象地稱為「光輝」的專業,因為它光是灰。
  • 科學網—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自即日起,每位候選人的提名材料將按《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材料公示方法》 的要求在其工作單位公示,公示時間為一個月。 蔡玉良 51 無機非金屬材料 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國資委 陳芬兒 55 精細化工 復旦大學 院士提名 陳建峰 47 化學工程 北京化工大學 院士提名 丁文江 60 金屬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 院士提名 杜 磊 70 含能材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院士提名
  • 非金屬礦物材料在無機保溫領域中的應用
    非金屬礦物材料具有耐高溫、低導熱的優勢,作為增強保溫材料特性的一種主要原材料,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於無機保溫材料,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1、礦物棉礦物棉是巖(礦)棉和玻璃棉的統稱,是一種纖維狀非金屬礦物材料,具有質輕、熱導率低(導熱係數為0.034W/m/K)、耐腐蝕、化學性能穩定、難燃等特性
  • 2016-2017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排名
    2016-2017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排名 2016-03-24 09:53:37 來源:中國科教評價網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逝世,享年80歲
    15日上午8時許,東南大學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趕到南京市殯儀館博愛廳,為預應力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送行。呂志濤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11日19時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呂志濤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讓中國成為世界預應力中心,是呂志濤的畢生追求。
  • 厲害了:吉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
    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按當選年份排序)沈家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馮守華馮守華, 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無機材料的水熱合成化學研究。
  • 清華材料學院教授帶你走進無機非金屬材料世界,一起看看清華的材料人都要學什麼!
    作為材料領域的一大分支,無機非金屬材料是指以金屬元素或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或單質為組元,原子與原子之間通過離子鍵或共價鍵鍵合而成的材料。它們是除了有機高分子和金屬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統稱,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玻璃、水泥、還有前面提到的陶瓷,以及搪瓷、耐火材料、磨料、新型無機材料等等,全部都是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成員。
  • 中國工程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21位。 01 蔡玉良 53 無機非金屬材料
  • 中國工程院2017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公布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郝孟佳)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3位,平均年齡為55.78歲。
  • 90歲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逝世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骨科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於2020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0歲。公開簡歷顯示,盧世璧(1930.07.08-2020.03.28)骨科專家,湖北省宜昌市人,195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學院,生前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
  •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下面,小編為您介紹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起來看吧。沈志雲機車車輛動力學專家沈志雲,1952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機械系,現為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獲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曾獲詹天佑成就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獎項。沈志云為中國鐵路高速、重載運輸、高新技術發展和鐵路高等教育作出重大貢獻。
  •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名單公布 李彥宏、王堅等上榜
    >01包亦望1957 年 04 月無機非金屬材料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協02柴立元1966中國科協04程  新1962 年 12 月無機非金屬材料濟南大學中國科協05鄧龍江中國科協07董紹明1962 年 10 月無機非金屬材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院士提名08範代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