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沒多久,班主任就給家長們發來了關於班幹部崗位競選的說明,希望孩子們積極參與班級事務。
收到通知,我立刻打算每晚抽點時間,好好和孩子聊一聊競選這回事,因為在老母親看來,這真是個鍛鍊懵懂小娃的好機會。
儘管這些年,對小學裡孩子當班幹部這件事,出現了很多並不好聽的評論:
當幹部的都是「小漢奸」,專門跟老師打同學的小報告;
想當上班幹部的,都要靠私底下拉攏、賄賂同學;
能當好班幹部的,都是伶牙俐齒,愛指揮人的小女孩,男孩子是勝任不了的;
當班幹部雜事太多,耽誤學習,考試100分才最重要。
但是,面對自家剛上三年級的小豆包,他有著這個年齡段男孩子所有的鮮明特點:好動不注重紀律,好問思考比較簡單,愛忘事沒有計劃,沉浸在自我世界不關注他人。一句話,懵懂而又衝動。
雖然作為母親能明白,男孩在心理、生理上和女孩上的巨大差異,我們真的不該指望他們像同齡女孩一樣彬彬有禮,口齒伶俐,細緻暖心,但我們依然可以從這看似微小,實卻複雜的競選活動中,鍛鍊男孩們踏實、深入的思維。
這正是讓「愣頭青」們參與競選的積極意義。
第一,嘗試著讓孩子去了解一個體系是如何運作的。
孩子進學校上課、做作業、考試、午餐、午休、參加課外活動、搞衛生,似乎都被妥妥噹噹的安排好了,照做就好了,不用去主動思考其中的運轉邏輯。
而其實,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一支優秀的足球隊、一個嚴謹的學校,都會是一個個複雜程度不同的龐大機器,一個個齒輪咬合嚴密的運作體系,都不過我們浮在了表面,沒有機會對它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要知道一個體系是如何運轉的?首先就要了解它的架構分布,對一個想要良好發展班集體來說,就是它的管理層分布,班幹部、各科課代表、各類值日生、各類輪值崗位。
所以參與競選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讓一個午飯吃什麼菜都不記得的懵懂小男生,去充分了解班級裡有哪些崗位,分別都要起到哪些作用,如何又能做到更好。
也得益於這些年教育觀念的轉變,娃一個班級裡出現了二十多個公共崗位,除了常見的班長、學習委員、紀律委員、體育委員之外,還有大量日常輪值崗位(晨間領讀、圖書管理員、學習小組組長、興趣小組組長等),用老師的話來說,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幹,讓每一個孩子都發揮出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為集體出力。
參與得多了,再慢熱的孩子,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短板、別人的長袖善舞、班級的管理水平有更深入認識,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觀察與思考的結果。
第二,光有進取心並不夠,還要具備多種硬核能力。
在我們家長、老師、甚至孩子們的普遍認識中,能做班幹部的孩子,的確都是些品學兼優的孩子。所以,當孩子們有意競選班幹部,願意把自己擺在眾人注視之下,願意承受更高的評價標準,無疑是有進取心的,這種態度就值得點讚。
但光有進取心是不夠的,還得要具備多種硬核能力。
我在和娃分析競選崗位時,拿體育委員舉例說,做體育委員要體能好(平時練習得多),動作學得快(協調能力好),站隊紀律好(平時要起帶頭作用),你覺得能做到嗎?
小娃明顯有些發怵,雖然平時體育成績也不差,下課愛瘋玩,但站隊紀律差,經常游離出隊,搞自由活動,沒少挨批。想一想體育委員平時的表現,這下子又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敢不敢挑戰學習委員?
做學習委員,不光要在各科學習上均衡優秀,還要能積極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還得要有點會講解題目的教學技巧。
娃也有點底氣不足了,雖然在英語上比較自信,也很願意幫助同學一起進步,但在語文上就沒有那麼有信心了,知道自己寫字不夠好(平時練字磨磨蹭蹭),寫作文討價還價(不肯多寫一個字)。
一通崗位分析下來,娃終於發現,以前的班幹部同學,原來是真的在某些方面就是做得比他好,這下子看見了差距,自己的很多能力還需要提高啊。
第三,什麼叫責任心?在一個崗位先把事幹好。
我們都希望孩子做事有始有終、有責任心。尤其是男孩子,更希望他們能有一種勇扛重任的擔當氣度。
那麼責任心從何說起?
就從自己的責任崗,把事先幹好做起。
別看不上收發作業本的小事,能長期完美的做好,也要憑藉責任心的。
孩子曾跟我講過一件事,周末數學老師臨時有事要離開,交待了每個人要發練習卷回家做,數學課代表(一個機靈男娃),可下午玩著玩著,結果把卷子這回事徹底拋在腦後,讓全班同學開心的過了一個沒有數學作業的周末。
所以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能堅持先把小事做好,再去攬更難的活。
第四,珍惜失敗經驗,風度得從小養成。
當娃信心滿滿而去,卻又不得不鎩羽而歸時,我們除了好好寬慰孩子,心裡要明白:難受歸難受,但這種失利的經驗同樣值得孩子珍惜。
學會分析失利的原因,是競爭對手實力更強,還是競選演講時沒說清楚效果不好,還是平時和同學來往不多,不夠認可?
學會尊重競爭對手,多看別人的長處,別人能勝出,自然有過人之處,要有風度的接受結果(儘管心裡是不情不願的)。
這就像長年練棋的小朋友,起初輸棋的時候都是不依不撓的生悶氣、哭鼻子,可經過多次歷練後,慢慢的就能處之淡然了。
勝利的快樂很重要,失敗後的風度也相同重要。
那麼,作為競選顧問的家長們該注意些什麼?
第一,始終端正孩子的競選基本立場。
無論是在事前、事中還是事後,家長都要端正孩子去參加競選的基本立場(同樣也是老師所希望的立場):
積極參與集體的公共事務,在此基礎上,選個合適的。
別附加太多「功利性」色彩,讓孩子大大方方、毫無顧忌的去選一個喜歡的崗位去大膽競爭。
別忘了,將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無數類似的場合,缺乏一個長期的基本立場,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第二,為孩子的競選提供有效的實質性幫助。
像這種看似簡單,實操環節卻頗多的活動,我們還要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
比如說競選崗位分析,小學階段的孩子(特別是萬事不上心的男孩),分析不會很全面和深入,那大人就要幫手一把,攤開來引導一下。
分析過後,孩子一定會對班集體運作、各個角色的職責、以及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而這種自我認識的提高,就是一種進步。
選好了意向的競選崗位後,就要寫競選綱領了——我是誰,我為什麼要競選這個崗位,我有什麼優勢,我能為大家做什麼。
文字不用花哨,邏輯卻要清晰,實質要點寫到位(把它當一篇重要的議論文來寫)。
簡潔的競選綱領,寫好了,就要花點時間當觀眾,聽孩子多試講幾次,糾正一些比較明顯的失誤。
寫作與演講,是成就影響力的兩大利器。機會難得,能從小多鍛鍊就多鍛鍊吧。
第三,只求經驗的積累,不問結果的得失。
競選結束後,如果孩子失利了,傷心了,家長也不要表現得太患得患失了,本來參與的目的之一就是積累類似活動的經驗,能選上就開心認真的去做,選不上多總結自己,多學習別人,多打磨自身實力是正道,此次就此翻篇了。
最後,我們初步圈定了「英語課代表」這個競選崗位,符合娃的心意、興趣、長處和服務意識。
來,讓我們都鼓動孩子不做」小透明」,好好為自己喜歡的職位去爭一把!
註:本文在2020.9.17於《金融辣媽》上首發。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