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網上搜索:「為什麼儲錢罐是小豬造型的?」有的答案可能是:在古代,豬是一個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在中華文化中是財富的象徵,所以儲錢罐被做成小豬的樣子。其實,儲錢罐的小豬外貌也是舶來品。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用一種廉價的橙色黏土製作器皿,這些器皿被稱為Pygg。人們覺得將零錢放在其中更便於找到,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而Pig與Pygg諧音,後來儲錢罐就漸漸演變成了小豬的樣子。
中國古代的儲錢罐「撲滿」相較之下就樸素多了:陶質,平底,上端球形,頂端有長條狀投錢孔。撲滿的名稱源於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的典故。他剛當官上任時,同鄉鄒長倩送他一個瓦罐,說:這是撲滿,撲滿的意思是」滿則撲之「。它滿了,就會被打破。一個人若只是不斷積聚財富,而不知曉散財。他一定會遭受災禍。
宋代撲滿
撲滿最早出現在秦代。最初撲滿並不是人們用於存錢的,而是為了便於交易管理,防止商販貪汙。《關市律》規定商販收錢後,必須當眾投入撲滿內。否則處罰一副鎧甲的錢。到了魏晉時期,撲滿才逐漸有了存錢的職能。
撲滿也不是一直都沒有裝飾的。隨著陶瓷技藝的發展,撲滿漸漸有了顏色,刻了字,畫了花紋。每個朝代的撲滿都透露著不同氣息,體現著人們變化的審美觀念。由於撲滿有著被打碎的命運,所以完整的撲滿文物很是少見。
清代撲滿
宋朝紙幣出現後,撲滿的流行程度在減少,但一直沒有消失。但是,到了網絡貨幣盛行,紙幣佔據主流的年代,撲滿還能堅持嗎?它還會在幼兒教育以外的地方出現嗎?無論如何,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精神,一定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