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的命運,不過是一派日本侵略者認為他還有利用價值,而另一派日本侵略者認為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可以排除了罷了。
田中義一主張繼續利用張作霖
1927年,隨著當時內閣倒臺,幣原外相也一同下課。「幣原外交」告以中止,接著上臺的田中義一內閣在東方會議上制定了「滿蒙積極政策」。但就如何實施這一政策,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主張採取「內科方式」,即以強硬外交為手段,以經濟滲透為主,逐步擴大侵華利益。他們較為擔心若以武力幹涉方式,就直接與華盛頓體系衝突,容易引起與歐美列強的衝突。另一種主張採取「外科方式」,即在強硬外交的基礎上,不惜動武來擴大侵華利益,準備必要時乾脆撕毀《九國公約》,否認華盛頓體系,與英美進行戰爭。軍部是這種「外科方式」的代表。
而具體如何對待掌握東北大權的張作霖,這個一直以來日本在東北利益的代理人的命運,日本當時大致有兩種意見:「逼張」,「除張」。
第一種是「逼張」,如若不成,再另行他策。首相田中義一是這種意見的代表。他認為,雖然張作霖越來越「不聽日本人的話了」,但在南北對抗不利,北伐軍大舉北上的形勢下,只要日本「馴服」有術,張作霖仍會「回心轉意」。在他們看來這個合作多年的代理人仍有相當的利用價值,仍然是華盛頓體系下日本攫取在華利益的最佳代理人選。
為此,田中曾煞費苦心地「贈張人偶一具」,暗示你為我掌中孩童,必須從命。田中加緊進行逼張活動。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駐華使領館,採取外交手段;二是通過與張私人關係密切的町野武馬、江滕豐二等人。田中把町野武馬和滿鐵社長山本條太郎找來,經過一番秘密策劃,終於逼迫張作霖密訂了《滿蒙新五路協約》。山本條太郎曾得意地說:「這等於購得了滿洲,所以不必用武力來解決了。」 當蔣介石北伐軍迫近京津時,田中又勸告張作霖返回東三省「保境安民」,仍打算繼續利用張作霖來實現其攫取東北路權,從而把「滿蒙」從中國分離出去的野心。
以田中為首的逼張派根本沒有料到關東軍真會幹掉張作霖。據田中義一的長子田中龍夫(原眾議院議員)說:田中首相接到這一情報時,正在吃飯,不由得摔掉筷子冒出一句:「糟了!」,他非常憤怒地說:「陸軍幹出這種事來,使我們的計劃化為泡影」。
鑑於田中當時在努力逼迫張作霖出賣更多的中國利益,來實現自己「滿蒙分離」的對華政策,並取得了相當理想的初步結果,故而他對關東軍幹掉張作霖表示出了強烈的不滿。
關東軍力主幹掉沒有的傀儡
第二種「除張」方式。正如皇姑屯事件策劃人河本大作所供述:東方會議期間,武藤強烈主張「滿洲問題依靠外交根本得不到解決,除依靠武力之外別無他途。」會後武藤便將這一主張作為「內訓」在關東軍內傳達了。
所謂以武力解決的「除張」方式有兩種意思:一是除掉張的軍政大權,迫其下野,另外擁立別的親日分子;一是乾脆殺掉張作霖。軍部中央的一種意見認為:當奉軍兵敗退回關外時,借維護治安等名義,出動關東軍將奉軍解除武裝,然後「再以赤手空拳的張作霖為對手。」
而以河本大作為首的關東軍強硬派主張:除掉張作霖,在東北製造動亂,於亂中建立親日政權。
河本大作勾畫了這樣的藍圖:第一,「只要把這個頭子幹掉,他們(奉系軍閥)便會四分五裂。」因為他們「只是由頭子、嘍囉的關系所結合的私黨」。第二,正所謂「樹倒猢猻散」,以「採取於滿蒙方面(奉系軍閥)內部使之發生動搖之手段,使奉天軍閥陷於內外形勢壓力下只有崩潰之境地」,從而引起「滿洲」大亂;第三,「奉張沒落」,「滿洲」大亂之時,「將成為於東三省建立新政權之契機」。即乘亂樹立「日本之意中人物」的傀儡政權,使其完全聽命於日本。第四,這樣,所謂「滿蒙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河本大作信誓旦旦地表示,「為了滿蒙問題需要犧牲時,隨時準備獻出罪孽深重之身。」在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關東軍付諸武力是必不可少的動力因素。
而只要關東軍訴諸武力,就必然打破華盛頓體系,將日本推向與歐美列強衝突的危險境地。
而張作霖,雖然他是被日本人炸死的,但這一點不能說明他在反抗日本人上有什麼「功勞」。正如皇姑屯事件的主謀河本大作坦白對張作霖的處置時說的那樣:「一切親日軍閥,我們統統抓住。能利用的時候就援助,不能利用的時候就設法消滅。」張作霖的命運,不過是一派日本侵略者認為他還有利用價值,而另一派日本侵略者認為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可以排除了罷了。
逼張還是除張,本質上都是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步驟,只是這個選擇決定的,是日本繼續在華盛頓體系下維持現有國際秩序還是推翻國際秩序,主動挑戰西方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