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十月年節俗反映出哈尼人獨特的時空觀念。十月年是哈尼族歷史上曾使用過十月曆的一種文化遺留,即以農曆十月為年首。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是哈尼族悠久農耕傳統的伴生物。哈尼人一年到頭的各種節日和儀式的時間安排均與農業社會生產、生活的各種節律相適應,而且幾乎所有的節日和祭祀都以「五穀豐登」為旨歸,盡顯鮮明的農耕文明色彩。作為哈尼族的傳統大年,慶祝豐收、辭舊迎新是十月年的首要文化意義。
哈尼族十月年有多樣化的節日名稱,或者以辭舊迎新之際的節日食俗或儀式活動指稱之,或者直接以表辭舊迎新之意的詞語呼之。不同的節日稱謂具體語義相互有別,但均包含有辭舊迎新之意。哈尼族「十月年」正值秋去冬來、五穀入倉、廄滿豬肥之際。哈尼人在辛勤勞作一年後,懷著豐收的喜悅,將所有農作物收歸入倉。暫別辛勞一年的田間地頭,打掃家室、清洗器物、清掃村落,舂粑粑、煮湯圓、釀美酒,祭祖、敬神、慰鬼,歸省、贈禮、宴請,以繁複的儀式和豐盛的食物集體慶祝當年的豐收,同時虔誠祈求來年的豐產,在潔淨、閒適、祥和、富足中結束過去的一年,迎接嶄新的一年。
標誌性節日食品湯圓的製作和祭獻就具有鮮明的辭舊迎新意味,一般在湯圓祭獻之時家中主祭之人都要念誦:三個湯圓除舊歲,三個湯圓迎新年。傳統的節日遊藝「打陀螺」也因其翻轉之勢,具有「翻年」的寓意,成為「送年」的儀式性遊藝。十月年是哈尼族傳承歷史、延續文脈的文化空間。哈尼人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知識,包括時令判斷、水利應用、耕作工具、耕作技巧等。農耕知識的世代傳承是維繫哈尼人農耕文明的重要基礎。在傳統的哈尼人村落,十月年期間也正是家家戶戶總結一年農事得失,家庭鄰裡之間交流農事經驗,上一輩人對年青一代傳承農事知識的時候。男性長者在村落或家庭宴席中藉助吟誦古歌「哈巴」的形式,以「四季生產調」也即「十二月生產調」等為主要內容,向年輕後生傳授曆法知識和農耕技巧。儘管平日的生產勞動中不乏片段式、針對性的言傳身教,但在這個新舊交替、承上啟下的特殊時期,農事知識的傳承具備平時所沒有的良好氛圍,傳承時間相對較為集中,傳承內容相對來說更具系統性,傳承活動的受眾也相對較多。
在這慶祝豐收、辭舊迎新之際,村民們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以備來年春耕之時投入充沛的精力。休息備耕是哈尼人配合生產節律的自我身體調節、精神調節,是十月年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無論節期是三五天還是十天半月,節日期間一律忌諱下地勞動、上山捕獵,甚至不允許帶回山野綠色植物。這是一個約定俗成集體休養生息的時刻,安享節日休閒時光,從生理、心理以及物質等方面為新一年的農事活動做好積極準備。哈尼族是典型的以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為信仰的民族。一年到頭的各種傳統節日和儀式無不深刻地體現這一特點。祭祖,是哈尼族所有節日不可或缺的內容。綿延不斷、周而復始的各種祭祖活動,在表達後人孝思與追念的同時不斷強化和鞏固著人們的家族意識、血親觀念。十月年期間的祭祖活動貫穿節日始終,糯米粑粑、湯圓、村落祭祀分食的犧牲都要先獻祭祖靈,每天正餐之前一般都要先以茶、酒、米飯、佳餚祭祖。哈尼人觀念中,只有祭獻過的食物才是被祖靈賜福,具有護佑神性的;同時,祖靈為尊為大,必須先敬獻祖靈,否則為大不敬。有的哈尼族地方,十月年期間不僅有祭祖,還有敬獻天神威最和斯批的活動。俗以為,只有正常死亡的靈魂方可稱為具有護佑神性的祖靈,非正常死亡的魂靈則成為可憐可悲也可怕的孤魂野鬼四處遊蕩。因此,在敬神祭祖以祈福的同時,哈尼人還要採取系列慰鬼措施以驅邪避惡。一般採用節日前夕家人集體在門口殺雞陪食的方式,安撫孤魂野鬼。同時,在節日期間祭祖之時,往往也取部分祭品潑灑於屋外路口以饗無權進入家屋享用祭品的孤魂野鬼。
十月年期間的這些儀式和行為,反映了哈尼人對人、鬼、神三界的認識和理解,在反覆的祈福驅邪活動中,既表達了哈尼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哈尼人對世間萬物平衡和諧的崇高倫理觀念。種種世俗行為、美食和儀式,既是報答祖先神明圓融天人關係,也是對自己和家人一年辛勤付出的慰勞。經過歲首虔誠的祈福驅邪儀式,哈尼人在精神上便擁有了足夠的能量面對新一年生活中的種種未知。
在十月年節日期間,哈尼人親戚朋友鄰裡之間的相互宴請是必不可少的,節日的人們把一天的大多數時間都用來準備美味佳餚和盡享美食,推杯把盞中談天說地、交流感情。除了村裡和附近村落的同胞外,往往還會邀請比鄰而居的彝、瑤、傣等民族的朋友前來聚飲,客人攜禮而來,走的時候主人家必以糯米粑粑和豬肉等熱情相送。節日中,出嫁在外的姑娘精心打扮,背上糯米粑粑、豬肉、酒水歡歡喜喜回娘家,和父母家人一同叩拜祖靈、共享祭品「扎赫」,與家人傾訴夫家生活種種。返回夫家之時,娘家必以糯米粑粑、豬腿等相贈。此外,大多數哈尼族村落有親戚中互贈糯米粑粑的習俗,通常稱「背糯米粑粑」。晚輩家主動給長輩家送,長輩家一定要回贈。還有的哈尼族村落象徵性地贈送湯圓,晚輩家主動到長輩家贈送湯圓,並換回長輩家的湯圓。實際上所有的贈禮都是交換,只是存在交換中角色和交換物的差異。在不同的走親戚活動和相互贈禮中,表達著哈尼人對親戚、鄰居、朋友的深深眷認。平日裡忙於生計疏於溝通聯繫的人們,節日期間一層一層的社會關係被梳理、構建、鞏固。他們之間客觀存在的社交網絡在這個時候被加倍凸顯和強化,長幼有序的社會倫理得到強調。親戚、鄰居、朋友,每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網絡,在節日的禮物交換中得以加強。追求一種親和的生存空間,是哈尼族十月年走親贈禮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如果說十月年慶祝豐收、辭舊迎新的文化意義更多源於自然節律,那麼休息備耕、傳承知識的文化功能與哈尼人的生計基礎密切相關;如果說敬神祭祖、祈福驅邪的文化意義主要在於平衡哈尼人觀念裡人、神、鬼同居的無形世界,那麼走親贈禮、眷認親和的文化功能則主要在於強化哈尼人的親屬網絡,為現實人生提供廣泛持久的社會支持。(節選中國節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