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非典,我在上小學二年級,現在輪到我們這代人來出一份力了。」在海澱區清楓華景園小區門口,「95後」志願者劉豔紅已經「上崗」半個多月了。協助社區張貼疫情防控通知,對進出居民進行信息登記、測溫,劉豔紅總是一絲不苟。
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全市團員青年以團員先鋒志願服務崗為陣地,充實基層防控力量,實現了「守護社區、戰疫有我」的諾言。
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從剛開始有的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到現在大家主動伸出手配合測量體溫,劉豔紅見證了這場疫情阻擊戰中全民意識轉變的過程。更令人欣喜的是,許多居民在測完體溫後會對志願者說聲「謝謝」,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站出來承擔執勤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來的時候我沒跟家裡人說,其實我也在抗疫一線站崗。」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溫度計、一個本子、一支筆,就能組成一個社區防控陣地。在房山區河北鎮河東村檢查點,大學生志願者魏斯瞻和張晨一直在默默堅守。「我是學護理學的學生,也是一名團員,理應走出家門發揮專業所長,為家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咱們村的路口就是我的陣地。」魏斯瞻說。疫情嚴峻,正在放寒假的他們主動找到村支部書記,報名去路口值守。
一個個團員先鋒崗,為疫情防控貢獻著青春力量。在密雲區長安西社區,團員吳彩薇每天晚上7點都會來到社區執勤點「打卡」,這樣的日子已經堅持了兩個星期。小吳是密雲區醫院超聲科的一名記錄員,因為工作性質,她常常向居民傳授一些實用的衛生知識,深受大家歡迎。「脫口罩的時候不要觸摸口罩表面,要這樣,用手摘口罩的這個帶子。」有這樣一位「教練」,社區居民感到心裡特別踏實。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還有一些夫妻檔走上了團員先鋒崗。或是聚少離多,或是並肩作戰,責任面前,疫情也考驗著愛情的成色。東城區北新橋街道的年輕幹部於沁宸和蘇益鑫春節前剛剛領了結婚證,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小兩口大年初三就趕回工作崗位,投身社區疫情防控工作。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夫妻兩人主動回社區報到,跟隨社區工作者入戶排查,登記返京人員信息,張貼宣傳海報,參與胡同街巷消毒殺菌工作……在社區防控工作的方方面面,人們經常能看到他倆忙碌的身影。「作為青年,現在正是居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責無旁貸。」於沁宸說,雖然這段日子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但通過參與抗擊疫情,他們學會了更加珍惜與感恩。「我們相信我們的感情經歷這次疫情的小考驗後也會更加珍貴。」
據了解,自2月初團市委發出「守護社區、戰疫有我」的倡議以來,越來越多的團員青年主動回社區報到,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他們亮明身份、聽從指揮、發揮作用,積極配合街道、社區宣傳防疫知識,開展日常消毒、物品發放、社區排查登記、測量體溫等工作,努力當好「戰鬥員」、「宣傳員」、「保障員」。
截至2月19日,全市社區(村)青年志願服務隊共發布疫情防控相關項目1192個,參與志願者7444人,累計志願服務時長達80317.5小時,在首都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著青年生力軍作用。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琪鵬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