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國家科學創新的活力,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人才的流向。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因大量人才流失而飽受詬病,比如在納米材料領域,全球前10的科學家,我國就佔了6人,但這6人全都在美國工作生活。而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科技領域稱霸全球,離不開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湧入美國。
雖然我國和美國在人才數量和質量上差距依然很大,但我國也正在成為人才流入的中心。
1074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皈依我國
據統計,從2018年以來,已經有1074名頂級海外科學家到我國進行科研工作,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日本。從日本外務省的數據來看,長居中國展開科研的日本頂尖科學家同比上漲25%,他們在我國各大高校、研究院,成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
日本一直是亞洲的科研中心,是亞洲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為何日本頂級科學家紛紛「逃離」日本來到中國呢?
從已經在中國工作8年的日本國寶級科學家福田敏男口中,我們得知了真相。
福田敏男主要從事微納操作機器人和仿生機器人研究,是世界公認的生物醫學微納操作機器人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來中國前是日本名古屋大學微納機電系統實驗室主任,現為北京理工大學全職教授。
他之所以來到中國,是因為其學術理念不僅沒有得到日本主流學術界的認可,還遭到了排擠,為了證明自己,他選擇來到中國,成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福田院士在我國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了直徑最小的人工血管,並帶領團隊創造了首個納米機器人,有助於提高癌症的診斷成功率,他在中國的科研貢獻已經遠超在日本的貢獻。
日本科學家流向我國,是非常正常的:
第一,我國的科研投入遠超日本,是日本的7倍之多;
第二,相比日本學生,中國學生更有幹勁,更有實力;
第三,由於歷史原因,這些科學家在日本的科研成果總是被美國科技公司擄走;
第四,相比日本,中國的科研機會更多,創新活力更強。
當然,除了日本,也有歐美的科學家選擇來到中國。
比如,美國國寶級科學家馬裡奧·塞格德加入阿里雲量子實驗室,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前校長Jeffrey Vitter加入了百度。其實更多的是像施一公、饒毅、楊振寧、尹志堯、沈向陽這樣頂級的留美華裔科學家的回歸,他們放棄了微軟高級總裁的職位,放棄了美國的綠卡,選擇回到祖國,為我國晶片製造設計了蝕刻機,為我國計算機軟體國產化助力。
到目前為止,歸國華裔人才已經達到了260萬人,他們成為我國科學事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
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優勢國家實力的競爭。海外人才之所以能夠流向我國,是因為我國早已今非昔比,經濟、科技蒸蒸日上。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該張開雙臂歡迎世界各領域的科學家加盟中國的科技隊伍,讓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