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轉發)
不少過來媽咪吐槽生孩子太難,其實,生孩子的難易程度除了與胎兒的大小、胎位、雙頂徑長度有關外,產婦自身因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婦產醫生直言:這三類產婦生孩子最遭罪最費勁兒。
三種產婦生孩子最費勁最遭罪
1、體型偏瘦、盆骨較窄的女性
如今的女性都以瘦為美,多半纖瘦的女性盆骨較窄,正如老人言:「屁股大好生養」,骨盆大的女性一般屁股都比較大,盆骨大的女性生孩子更容易。當然,屁股大的女性不一定骨盆就大,也可能是身體脂肪堆積較多,因此得通過具體數據測量才能知道。
坐骨結節間徑(TO),又稱出口橫徑,它是是胎先露通過骨盆出口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的關係密切。它是孕婦骨盆內測量的數據之一,孕媽可在孕28~32周或者孕37~38周到醫院測量。
測量時檢查者戴手套,藉助骨盆測量器,孕婦仰臥於平床上,兩腿彎曲並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使臀部抬高便於檢查。
檢查正常範圍為:
對角徑(DC):正常值為12.5~13cm。坐骨結節間徑(TO),又稱出口橫徑,正常值在8.5~9.5cm,再對照胎兒的雙頂徑大小,就知道適不適合順產。
一般孕38周產檢時,醫生會測量胎兒雙頂徑的大小,它是胎兒頭部左右兩側最寬部位的長度,如果大小在8.62~9.8cm之間,說明胎兒大小適中,分娩時容易通過產道,產程相對較短。若超過了9.8cm,胎頭易卡在骨盆入口處,分娩難度會增加很多,產程也會延長。
坐骨棘間徑(BD):即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約為10cm。坐骨切跡寬度: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能容納三橫指(5.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指骨盆狹窄。盆骨多大比較好生?
專家表示,坐骨結節間徑直接決定是否好生,它是胎先露部通過骨盆出口的經線,此經線與分娩關係密切,如果骨盆出口橫徑達到10cm,一般正常大小胎兒可經Y道分娩。如果低於正常範圍(8.5~9.5cm),在分娩時可能會導致胎兒頭部卡在骨盆處,進而出現難產現象,順產耗時比較久。
骨盆的大小用骨盆徑線大小來表示,骨盆大小滿足後,骨盆的形態異常也會造成難產,比如以下幾種情況——
若骨盆形態輕微異常,但各徑線均大於正常低值徑線,則可能經陰道順利分娩。若骶恥外徑(EC)小於18cm、對角徑(DC)小於11.5cm時,診斷為扁平骨盆。恥骨弓角度小於90°,坐骨結節間徑小於8cm,坐骨結節間徑與出口矢狀徑之和小於15cm,骨切跡寬度小於2橫指時,診斷為漏鬥性骨盆。坐骨結節間徑、坐骨棘內突程度以及坐骨切跡寬度,可以間接判斷中骨盆狹窄程度。
2、小於20歲或大於35歲的女性
女性年齡和生孩子的難易度息息相關。一般認為25~29歲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年齡過大過小都有可能造成難產。
一般來說,女性到了18歲,性器官基本發育完善,但是各臟器功能卻尚未發育完善,骨骼系統和高級神經系統通常到25歲才發育成熟,小於20歲生育,骨盆難以擴張,生孩子易難產,而且心理上容易緊張、恐懼,沒有足夠的心理去應對。
而年齡大於35歲的女性,產道、會陰、骨盆的關節變硬,不以擴張,子宮的收縮力和產道的伸張力也較差,這都會導致產程延長,引發難產。
3、產力不當的女性
產力貫穿於整個分娩過程,主要包括宮縮力、腹壁肌和膈肌收縮力、肛提肌收縮力,分娩時三種力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才能幫助順產完成。
子宮的收縮力:分娩前夕,子宮會開始有規律的收縮,在子宮肌收縮的作用下,胎膜破裂,胎兒慢慢地向子宮頸口移動,宮頸口開始擴張,將胎兒向外排出。
宮縮力太強太弱都不好,比如急產、使用過量催產素的孕婦,宮縮力過強、產程過短會造成會陰撕裂,產道損傷;如果宮縮力太弱,孕媽使不上勁兒,會造成產程過長,胎兒易發生宮內窘迫,必要時順產轉剖腹產。
腹壁肌和膈肌收縮力:主要指的是宮口全開後,驅使胎兒頭部下降的力氣,這個要配合醫生的指令來用力。
肛提肌收縮力:分娩時協助胎兒頭部、身體在骨盆腔進行內旋轉和外旋轉的作用力,利於胎頭仰伸、娩出以及胎盤的娩出,這個也需要配個助產士的指令來用力。
如果孕媽「中招」以上情況,那麼最好是乖乖剖腹產較為穩妥。(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