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 胡振明
近日,已經在新三板退市的江蘇新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瀚新材」)報送了新版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創業板市場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不超過2100萬股。新瀚新材主要產品是二苯甲酮類、苯乙酮類及其他芳香族酮類精細化學品,本次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入「年產8000噸芳香酮及其配套項目」。
從新瀚新材發布的公告可以看到,在報送此次招股書之前,該公司對2015年年報、2016年年報以及新三板《公開轉讓說明書》中相關內容都做了一定的更正。《紅周刊》記者在梳理招股說明書和新瀚新材此前發布的相關財報數據時發現,新瀚新材在招股書中竟然出現了詭異的兩個版本銷量及銷售收入,其營業收入和採購總額也得不到相關財務數據的支持。
前後矛盾的銷售數據
招股書披露,新瀚新材主要收入來自銷售二苯甲酮類產品和苯乙酮類產品,此外還有少量其他酮類產品銷售。《紅周刊》記者發現,在「主要產品的產銷情況」中,該公司所披露的銷量與「主營業務收入按產品類別分析」中披露的銷量出現了一前一後明顯差異的兩個版本。
「主要產品的產銷情況」部分顯示(如表1),2016年「二苯甲酮類產品」的銷量是1929.93噸,而在「主營業務收入按產品類別分析」部分卻顯示,二苯甲酮類產品中包含的「44'-二氟二苯甲酮」銷售了574927千克,「4-甲基二苯甲酮」銷售了610869千克,「4-苯基二苯甲酮」銷售了358449千克,「3-甲基-4'-苯基二苯甲酮」銷售了168425千克,合計銷售了1712670千克,即1712.67噸,以此合計數值與「主要產品的產銷情況」中披露的二苯甲酮類產品數量相比,竟然少了217.26噸。
與此相對應,「主營業務收入構成情況」顯示,「二苯甲酮類產品」在2016年的銷售收入是11024.61萬元。有趣的是,根據「主營業務收入按產品類別分析」可知,這類產品中具體每種產品的銷售收入是5491.56萬元、1824.74萬元、1381.26萬元和1187.78萬元,合計僅有9885.34萬元,相比之下,也要少了1139.27萬元。
與之類似,新瀚新材的另一類主要產品「苯乙酮類」的銷售數據也出現了同樣的差異情況。在「主要產品的產銷情況」部分,公司2016年「苯乙酮類產品」銷量有1095.01噸,而「按產品類別分析」內容顯示,甲基苯乙酮銷量462914.50千克,羥基苯乙酮和甲氧基苯乙酮銷量分別是390168千克和195145千克,三種產品銷量合計1048227.50千克(約1048.23噸),這比產銷情況中披露的銷量要少46.78噸。
在「主營業務收入構成情況」中顯示,2016年「苯乙酮類產品」銷售收入有4017.61萬元,但是按產品類別分析可知,這類產品中每種產品銷售收入分別是1439.77萬元、1694.93萬元和555.72萬元,合計金額為3690.42萬元,相比之下也少了327.19萬元。
綜合上述情況可知,在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中,僅「二苯甲酮類產品」和「苯乙酮類產品」的2016年銷售收入就合計出現了1466.46萬元的差異。
實際上,除了2016年之外,報告期內其他年度銷售數據也均有這種差異現象出現。產銷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二苯甲酮類產品」的銷量是2019.14噸,「苯乙酮類產品」的銷量是867.22噸,2014年這兩類產品的銷量分別是1629.60噸和1125.80噸。
但是,「按產品類別分析」卻顯示,2015年「二苯甲酮類產品」所包含的四種產品銷量分別是726592.5千克、663296千克、315825千克和103600千克,合計約1809.31噸;「苯乙酮類產品」包含的三種產品在2015年的銷量分別是304033千克、120953千克和429567千克,合計約有854.55噸。而在2014年,「二苯甲酮類產品」包含的四種產品銷量合計數則大約為1452.76噸,三種「苯乙酮類產品」銷量合計約1112.63噸。
對比可知,上述兩處披露的2015年和2014年數據,「二苯甲酮類產品」銷量出現了209.63噸和176.84噸的差異,而「苯乙酮類產品」的銷量也有12.67噸和13.17噸的差異。
從銷售收入角度分析,「主營業務收入構成情況」顯示,「二苯甲酮類產品」和「苯乙酮類產品」在2014年的銷售收入是9971.79萬元和3628.27萬元,實際上,「按產品類別分析」中顯示,四種「二苯甲酮類產品」銷售收入合計卻只有9147.65萬元,而三種「苯乙酮類產品」銷售收入合計也只有3530.82萬元,兩處數據相差了824.14萬元和97.45萬元。用同樣的方法測算可知,2015年這兩處也分別相差了1054.55萬元和184.97萬元。
綜合上述,新瀚新材在同一份招股說明書之中,報告期內對主要產品的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卻有不同的披露,讓人不知哪個版本數據是合理可信的,而這樣的招股書用於IPO申請,實在是令人擔憂其數據的真實性。
可能虛增營業收入
除了上述銷量和銷售收入數據的差異外,實際上,新瀚新材招股書中披露的財務報表所列示的營業收入相關財務數據按照一般的財務勾稽關係測算,報告期內各年度也均出現了千萬元營業收入得不到相關數據支撐的現象。
招股書披露,新瀚新材2016年營業收入是16501.79萬元(見表2),其中境內收入佔50.83%,在考慮境內銷售部分的17%增值稅因素,含稅營業收入達17927.72萬元。根據財務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現金流量、新增應收款項應該與含稅營業收入大致相等。
2016年,新瀚新材「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有15545.02萬元,140.33萬元預收款項相比上年同期新增了40.24萬元,由此可知,這一年與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入了15504.78萬元。與17927.72萬元含稅營收相比,意味著有2422.94萬元的含稅營收未收到現金,從一般財務勾稽關係看,這必然會有導致相應債權的產生。
資產負債表顯示,2016年年末新瀚新材有應收帳款3198.38萬元、應收票據941.58萬元,由此合計的應收款項有4139.96萬元,與上年年末應收款項4231.03萬元相比減少了91.08萬元,即債權減少了91.08萬元,這個結果與前文理應新增2422.94萬元債權的推導是截然相反的。
同樣,2015年營業收入15813.37萬元之中有40.32%是境內收入,考慮境內銷售的增值稅之後,含稅營業收入達到16897.28萬元,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12650.59萬元在剔除預收款項減少的363.12萬元影響之後,跟這年含稅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入有13013.71萬元,即有3883.57萬元未收現部分將形成新增債權。然而,2015年年末的應收款項合計4231.03萬元只比2014年年末新增了1295.70萬元。這意味著,公司還存在2587.87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得不到現金流入及應收款項的支持。
此外,《紅周刊》記者發現,2017年1~6月也有2378.92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和現金流量、應收款項也是不匹配的。這半年中的含稅營業收入為13796.84萬元,而相關現金流入8870.47萬元和應收款項增加的2547.45萬元合計卻只有11417.92萬元,這和含稅營業收入仍存在2378.92萬元的差異。
綜合上述,報告期內每年均有超過千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得不到現金流量和應收款項的支持,這種現象是非常可疑的。如結合前文關於招股書披露的主要產品銷量及銷售收入出現不同版本的詭異情況,則進一步提升了對公司所披露數據的懷疑力度。
購數據不匹配
銷售數據本身已經令人懷疑了,而若分析報告期內新瀚新材的採購數據,則發現其採購方面數據也是令人生疑的。新瀚新材主要採購對氟苯甲醯氯、苯甲醚、氟苯等原材料,2015年的採購總額是7610.37萬元,在此基礎上考慮17%增值稅進項稅額,則含稅採購總額有8904.13萬元(見表3)。
現金流量表顯示,2015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7296.78萬元,因這一年末預付款項71.71萬元比上年年末新增了35.18萬元,即2015年與採購相關的現金流出金額達7261.60萬元。與含稅採購總額7610.37萬元相比,理論上將有1642.53萬元的未支付現金採購將形成新增債務。可實際上,資產負債表顯示,2015年年末應付帳款的金額為1437.97萬元,和上年年末的1193.63萬元相比,新增債務僅為244.34萬元。也就是說,年末應付帳款的新增金額與上述採購總額及現金流量是不匹配的,一來一去相差了1398.19萬元的含稅採購總額既沒有現金流量的支持,也沒有形成應付帳款。
相比於2015年,2016年的情況大不相同。這一年的採購總額是6982.49萬元,加上17%增值稅,含稅採購總額達到8169.51萬元,與相關現金流出7770.67萬元(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7728.11萬元以及預付款項的減少額42.55萬元)相比,則現金支付是要大於採購需要的,再考慮到這一年的應付帳款1333.61萬元比上年年末減少的104.35萬元,則理論上將有503.20萬元債務的減少,可實際上,當年的債務卻增加了200多萬元。
而2017年1~6月這差異就要大得多,因為含稅採購總額有6564.06萬元,而考慮了預付款項影響的相關現金流出有4558.40萬元,應付帳款新增的604.03萬元,整體勾稽後的差異仍有1401.64萬元。這種差異情況和2015年是一樣的,都是超過千萬元的含稅採購金額與相關財務數據不匹配。
當然,一般情況下票據背書轉讓可能對上述採購相關數據的勾稽關係形成影響,但是,招股書顯示,新瀚新材在報告期內「應收票據背書轉讓支付應付貨款」的金額分別是3166.88萬元、2520.59萬元、2692.65萬元和2124.15萬元。在目前情況下,即便是考慮了每年兩三千萬元票據背書轉讓金額的影響,上述的差異也仍然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