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2012年「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調查顯示,39.1%的受訪者認為出國留學的最佳時段是在「大學本科階段」,20.8%的受訪者認為是在「高中階段」,17.3%的受訪者認為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10.3%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初中階段」,8.7%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小學階段」,而僅有3.7%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博士研究生階段」。
據2012年「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調查顯示,39.1%的受訪者認為出國留學的最佳時段是在「大學本科階段」,20.8%的受訪者認為是在「高中階段」,17.3%的受訪者認為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10.3%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初中階段」,8.7%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小學階段」,而僅有3.7%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博士研究生階段」。
《小康》在受訪者群體更為年輕化的網絡調查中,選擇「大學本科階段」的同樣最多,佔比36.1%;但略有不同的是,選擇「小學階段」的排到了第二位,佔比「高達」22.3%;接下來依次是「高中階段」(18.7%)、「碩士研究生階段」(12.1%)、「初中階段」(8.8%)和「博士研究生階段」(1.9%)。——可見,在年輕人的觀念中,留學還是「要趁早」的。
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師接觸到的學生中,小學生、初中生去參加英語培訓的目標都是直指留學,「在年輕的父母看來,留學是下一代孩子們的必經之路,所以要早作打算。」
7月初,全球中國聯接第四屆亞洲峰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在「高等教育體制及其創新」小組討論中,Zinch中國區總經理表示,她從Zinch的業務中發現了兩個趨勢,一是根據官方統計,在中國「想要赴海外學習的人」數量在以每年25%的速度快速增長;二是這一人群越來越趨於年輕化。
定居於北京的中央電視臺外籍專家和節目顧問也發現,現在很多中國家長認為「錢可以解決所有事情」,因為不想讓孩子辛苦地「參加高考」,便花很多錢讓孩子上特殊高中或者乾脆去國外讀高中以便提前適應國外的教育體系。
對於這種做法,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卻並不完全贊同,「不少家長認為,沒有必要讓孩子在一個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體系裡面掙扎,既然大學要到國外去上,就不如早一點融入西方社會,可能孩子的成長會更自由、快樂,身心發展會更健康。
這就忽略了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如果孩子年齡小,中國文化根基還沒有打牢,自我認同、價值觀、行為方式等還沒有定型,就突然進入另一種社會模式,他可能很快就會被西方文化全面洗禮,進而導致自我認同的尷尬,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一種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電影《李小龍》中的一個場景為例:李小龍獲得了美國國籍,找了一個美國女友,但是他的準丈母娘不接納他,他很生氣、不解,他女朋友的母親解釋道:「You are the U.S.A. citizen, but you are not American。」(你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但你不是美國人。)
很小就走出國門,去國外留學的孩子,往往會面臨這樣的尷尬,人們把一部分留學生稱作「banana(香蕉)」,黃皮白心,他的外貌是黃種人的,而內心、價值觀、行為方式卻完全被西方社會同化,這屬於一種嚴重的文化放逐,是個人的尷尬,把他們送出去的家庭也會面臨尷尬。
哪個學齡段最適宜出國留學,不能簡單地僅從教育本身來看,還得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在本科階段出國留學還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十八九歲的孩子的中國文化根基比較牢固了,對文化的斷裂危險就會大大降低。
而孩子越早出國,適應能力就會越強,而且提前去國外讀高中,進入排名比較靠前、名氣比較大的高校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這些雖然都是事實,但還是建議本科階段再出去留學,因為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也非常值得學習,如果準備提前出國,孩子年齡較小,就要綜合考慮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程度,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不善交流,留學時間稍晚就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選擇合適的留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