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4批援湖北醫療隊145人中,90後有45人,其中3位醫生,42位護士。
萬千的身影裡,曾經被保護的「90後」,成為戰「疫」一線主力軍。他們在不同的崗位,努力堅守自己的職責,可愛勇敢的他們,一次次讓我們感動……
畢志超:「新生代力量」的最好狀態
在戰「疫」前線,90後年紀不大,幹起活來卻一點不含糊。熱情、真誠、有血有肉的90後,正在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生代力量」。醫生畢志超說,90後的精力等各個方面都在最好的狀態,應該承擔這些責任,遇到體力活,他都跟組長說多排一些。
抗疫期間,畢志超經常參加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組織的各個醫療隊間的病例討論。與前輩們進行研討,使他收穫巨大,他說自己對新冠肺炎的理解提高得更快了。
張亞萍:經歷了從「沒底」到「有底」的過程
剛到前線醫院,醫生張亞萍經歷了從「沒底」到「有底」的過程,她覺得自己年輕沒有經驗,怕完不成任務。但她工作後接觸的全都是危重患者,置管、插管等各種操作都能熟練掌握,並不是兩手空空。她的第一個夜班就圓滿完成任務,遇到一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患者非常煩躁,拼命地往外吐氣管插管,她一邊用手扶著患者的氣管插管,避免脫管,一邊安撫患者,彎著腰一個姿勢持續了快半個小時。
閒暇時間,她是個愛生活、愛運動的90後女生,在酒店房間用礦泉水瓶充當小啞鈴鍛鍊身體。
鄭鳳傑: 「小哭包」的逆襲之路
「小哭包」醫生鄭鳳傑,時常自己笑自己膽小,但到武漢後,她忘記了恐懼害怕,時時處處勇往直前。
鄭鳳傑(中)與領隊魏峰濤查房
她參加了醫療隊的「首戰」,真正到了戰場反而不緊張,一晚上跟戰友們一起收治了29名患者,也就是那一天休息過後,她才告訴父母出徵前線的消息。如今她每天上班能夠從容鎮定地穿上防護服進入病房與患者溝通交流,下了班洗澡消毒吃飯睡覺報平安,生活忙碌而有序。剛畢業走出校園兩年的小大夫,經歷了這次疫情的戰場,她感覺自己的內心強大了很多。
範雙雙:來之不易的「三十而立」
人們都說「三十而立」,護士範雙雙的生日是在武漢度過的。她的生日是2月11日,但她已經忘記了,是家人在微信裡提醒才記起來。2月12日晚上6點半,她和殷樹梅被叫去「開會」,沒有想到的驚喜意外襲來。東湖開發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酒店工作人員手託蛋糕向她走來,疫情時期這個蛋糕來之不易,武漢人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情感。
生日宴會就像吃百家飯,好吃的東西是臨行前家人塞進包裡的補給。戴著口罩唱完生日歌,她用手「吹」滅了蠟燭後,回到自己的房間吃東西。
盧欣欣:抗疫歸來 你娶我可好
原本,護士盧欣欣和男朋友李先進的訂婚儀式會在今年正月十六舉行,結婚儀式定在二月初八。她此次前往湖北援助,婚約推遲。今年的情人節,她穿上兩層頭罩、口罩、隔離衣、防護服、無菌手套和腳套,戴上防衝擊眼罩,走進病區。為了節省防護服,穿上尿不溼,上班前吃一塊巧克力、喝上杯水、工作期間不吃不喝,盧欣欣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
「你不光是我的天使,更是患者的天使!」李先進說,說等疫情結束,情人節的禮物、訂婚儀式、婚禮,這些都會補上,他等她回家做他的新娘。
高宗芳:為get到更多技能而開心
作為一名血液淨化護士,高宗芳剛來到武漢時,許多護理操作儀器的使用對她來說舉步維艱,但是在組長和戰友的幫助下,各項操作漸入佳境。尤其是需要借住床旁血液透析治療來幫病人清除炎性介質時,技術是山大二院的技術,但機器是沒用過的機器,她通過幾個小時的學習,掌握了機器的操作,完成了病人的治療。她為自己學會了很多技能而開心。
有一次,在給患者翻身、處理大便、吸痰、換紙尿褲後,高宗芳出現了低血糖的症狀,她很感謝自己的戰友們,在脆弱的時候照顧了自己。
楊夢茹:樂天派的夢想
護士楊夢茹,雖然充滿信心的奔赴前線,但抵達武漢時刻還是忐忑不安,她覺得自己年齡小、經驗少。但她是個樂觀派,不管遇到什麼都是積極對待,她是小組裡的開心果,經常逗大家開心,讓原本緊張沉重的工作節奏變得輕鬆了許多。
楊夢茹看著每天在下降的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的出院患者,戰「疫」信心也更加堅定,她希望疫情結束後,能遇到自己心愛的人攜手一起度過餘生,也希望家人都能幸福平安。
時洪偉:對危險工作早已習以為常
面對新冠肺炎患者,氣管插管患者的護理,非常危險,特別是吸痰。因為吸痰過程中患者會出現咳嗽反射,產生氣溶膠漂浮在空氣中。這項危險的工作,護士們一天少則做十幾次,多則幾十次。但對於護士時洪偉,他對這項危險工作早已習以為常。
時洪偉不僅專業素養達標,能把這項工作做好,更是搶在大家前面做。
安桂元:抱抱女兒是最想做的事
護士安桂元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的小女兒安馨剛出生不到三個月。每天早上6點多,安桂元睜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家人發過來的女兒小視頻。「好想抱抱她。」安桂元說,這就是他現在最想做的事。
吸痰、採集咽拭子等與患者近距離接觸的危險工作,給患者處理大小便、翻身、打飯、扔醫療垃圾、修醫療儀器等雜活累活,安桂元也都搶在前面做。
王攀攀:鄰家女孩變身守護生命的勇士
護士王攀攀把頭髮剪得再短不過,克服了防護服的不適,額頭臉頰貼滿壓瘡貼,上班前四小時禁飲食,想著祖國需要大家,就甜美的鄰家女孩,變成守護生命的勇士。
一個月裡,打水、送飯、餵飯、餵藥、吸痰、靜脈穿刺、血氣分析對她來說都是家常便飯。最讓她開心的是病人核酸結果轉為陰性,她努力讓優質的護理成為患者生命中的一縷溫暖陽光。
趙俊:被武漢同胞深深地感動著
對於護士趙俊來說,病房裡每天都上演著令她感動的小故事。因為她工作時細緻入微,發現患者生活的不便,幫患者解決生活中的小難題,自掏腰包買一些充電器等生活小物送給患者。所以在巡視病房時,有患者對她說:「我是要感謝你,雖然我看不清你的臉,但是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記得你的聲音」。
趙俊在全心救治患者的同時,也被這些武漢同胞深深地感動著。她希望病房裡的患者早日康復,與家人團聚。
閆雨晨:「巧」手仁心送祝福
3月1日,是病區內患者劉大爺的七十歲生日,護士閆雨晨用抽血試管做成心形蠟燭,與小組其他護士們一起用彩紙疊出蛋糕,為劉大爺過起了生日。
劉大爺感動地哭了,醫療隊6組的護士們也都熱淚盈眶。閆雨晨和大家一起把三月份過生日的患者都登記下來,並提前在酒店用彩紙和彩筆製作了生日賀卡,他們要給每個住院的患者過生日。
陳曉琳:90後媽媽的使命和信仰
護士陳曉琳到達武漢的第七天,給自己11個月大的寶寶寫了一封「信」,希望孩子將來長大後看到了,能夠理解她的選擇。在小我與大我面前,在小家與大家面前,作為醫務工作者,陳曉琳選擇的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時刻準備戰鬥一線,護人民健康。這是她的工作和責任,是她的使命和信仰。
作為一名90後媽媽,陳曉琳會保護好自己,會堅持到底,不勝不退。
孫悅:護理小隊的「發明家」
臨床護理工作觀察記錄是一項瑣碎又重要的事情,防護服沒有口袋,必要的筆和紙等工具沒法隨身攜帶。護士孫悅用空的一次性醫用乳膠手套紙盒,剪出個收納盒來貼在衣服上。這是護理小隊便攜包的雛形之一。
90後的隊員們展現出自己無窮的創造力,運用各種材料製作便攜小包,還在上面畫上各色各樣的圖案來增加美觀性。
朱娉婷:在一線記錄醫患故事的Vlog達人
奮戰1個月,護士朱娉婷從武漢發回Vlog和手記,記錄了一個醫患情深的小故事。
她說病房裡有位患者偷偷記下了所有隊員的名字,存在備忘錄裡,見到大家就說一定要再來武漢,到時候給她打電話,帶大家去玩兒。朱娉婷把這位患者的話牢牢記在心裡。3月8日,朱娉婷給這位患者疊了串千紙鶴掛在了床頭,盼著患者早日康復。她希望將來能與這位患者再次相見,人生處處有驚喜。
馬文玉:櫻花醫療隊的「神筆馬良」
護士馬文玉沒想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武漢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是醫療隊護理10組的「小畫家」。為了讓患者看到櫻花,隊長馬承恩讓她在隊員的防護服上都畫上了櫻花,還給自己起了「櫻花醫療隊」的名字。
對於病房裡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來說,面對面是醫療隊隊員們親切的問候和關懷,等到隊員轉過身去,就是武漢春天美麗的「櫻花」了。馬文玉用自己的才華給患者的治療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常超:用笑容感染患者的開心果
作為醫療隊的「么寶」,護士常超每天都元氣滿滿,儘管工作很累,穿防護服會不舒服,但她平時沒事就喜歡逗病號、逗同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出徵前,常超說90後要去承擔90後應該承擔的責任了。在武漢的一個多月裡,她熱情、真誠、努力,作為被山東父老鄉親們寵愛的孩子,用自己的熱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快樂去感染患者。
劉雙:舍小家為大家的新婚女孩
護士劉雙參加工作5年多,在疫情發生後就報名參戰。她說,家裡人知道後都很支持她,囑咐她自己保護好自己,等著她平安回來。其實,劉雙和丈夫去年中秋節才結婚,正在準備要孩子。因為去支援,計劃只能延遲,回來再說。
她的丈夫趙加榮雖然不想讓她來武漢,但妻子能舍小家為大家,他也非常支持。
王昕:全世界給她送來祝福
近日,護士王昕收到了世界各地朋友的祝福和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全世界都在等你平安歸來」。
王昕在武漢奮戰一個多月,她的丈夫聯繫到身在世界各地的多位同行、朋友,為王昕和隊友們錄製視頻,加油打氣。這些祝福和加油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王昕只是霸氣地說了一句:「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王雯雯:親人病重 她在一線堅守崗位
3月1日,護士王雯雯在武漢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6小時。遠在900公裡外的山東濟南,一場與死神拼速度的搶救正在進行,搶救的對象是王雯雯胃腸出血的公公,負責搶救的則是王雯雯後方的戰友,山大二院各科室的同仁們。
在醫院所有同事盡力幫助下,她的公公轉危為安,感恩的王雯雯提筆寫下感謝信,信上每一名到場的醫院領導、科室主任、同事,都被她完整寫下來。
吳夢夢:自帶馬賽克 報喜不報憂
90後的成員們,無師自通,在前線往往都是報喜不報憂。護士吳夢夢因為長期帶護目鏡,額頭、鼻梁大多都被壓得紅腫一片,起水泡、破了皮。「跟我媽視頻,她問我臉咋弄的,心疼得眼淚汪汪的。我說是護目鏡壓的,一點都不疼。」
但其實吳夢夢覺得特別疼,臉上貼了幾枚壓瘡貼,她說自己是「自帶馬賽克」。
邢豔蒙:兒子是她的軟肋也是她的鎧甲
這是護士邢豔蒙第一次離開19個月大的兒子,兒子剛斷奶時間不長,作為90後的新媽媽,她很捨不得兒子,感覺愧對兒子,陪伴兒子的時間太少。
雖然邢豔蒙的父母也都支持她馳援武漢,但真正來前線了,她卻沒有告訴父母。90後的責任需要自己一個人承擔和背負。
劉肖:碰到事從來不含糊
護士劉肖已經工作5年了,得知醫院要組派醫療隊支援湖北,她第一時間報名請戰。她結婚時間不長,正準備著要孩子,科室不讓她去,可她說自己沒孩子沒負擔,堅持要上前線。
劉肖性格開朗,工作中對患者、對同事都很熱心,是個性鮮明的90後,特別愛美,對自己的頭髮尤其在意。出發前,她把留了三年的長髮剪成了短髮,而到武漢後又二次剪髮,再下「狠手」,用刮鬍刀直接將腦袋後面、耳朵附近的頭髮又剃掉不少。90後碰到事都不含糊,知道哪頭輕哪頭重。
畢舒寧:萌妹子的洪荒之力
護士畢舒寧計劃今年5月份結婚,但面對疫情,第一批就報了名,並且再三要求執意上前線,她的男友和她約定相守一生。
工作時,她搶著髒活重活幹,負責清理隔離病房裡的垃圾時,穿著防護服的她,經常一下就提起三四袋半人高、裝得滿滿的垃圾袋,送到指定地點處理。畢舒寧說,隔離病區的垃圾都是高汙染的,感染風險的,所以我們需要做三級防護,有一個額外的頭套,我覺得還挺好看,有人說戴上像「修女」一樣,但其實特別悶,在裡面喘不上氣。
張珂馨:「鐵路藍」配上「天使白」
當「鐵路藍」配上「天使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護士張珂馨和火車司機陳曉光,這對90後夫妻就是答案。這對小兩口結婚才不到3年。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如今夫妻卻遠隔千裡,只能通過電話互相加油。
張珂馨不僅業務好、責任心強,心地也非常善良。工作中看到身體不便的患者,她總是搶著上前攙扶。她是老公的天使,也是病人的天使。
吳付運:照顧高齡患者讓他想起過世的爺爺
護士吳付運說,大家都有老的一天,也都會有拿不起碗筷的時候,作為醫務工作者,無論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如何,盡心盡責這是自己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他負責的21床是一位老人,今年已經84歲高齡,一日三餐都需要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患者總會讓他想起過世的爺爺。
由於在濟南上班沒辦法經常回家看望他,在爺爺生病期間也只是給爺爺餵過一次飯,他總會因為沒有盡到應盡的孝道而感到自責。
王肖寧:萬事衝在前的「小小孩」
護士王肖寧說,相比來說,90後的實戰經驗也許少一些,但遇到問題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總是想著迎難而上,把問題解決。除了本職工作幹得好,他也懂得關心、體貼別人。剛到病區時,同濟醫院的工作人員剛從倉庫領回的紫外線消毒燈不亮,王肖寧主動上前幫忙。
96年出生的護士王肖寧說:「平時領導啊、姐姐們都說,小寧年紀小,我們得照顧他。但是咱自己心裡明白,你都二十四五的人了,那還叫小孩子嗎?有事兒,肯定得衝在前面負起責任。」
王鵬:超乎年齡的穩重「詩人」
護士王鵬有著超乎年齡的穩重,平時就熱愛臨床工作、熱心科室工作的他,在這次疫情之初就主動請戰,作為山東第三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隊員出發,入駐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他的兒子剛滿6個月,王鵬「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投入到對抗疫情的最前線。
90後重情重義,感覺就要走了,對同在一戰壕的同濟老師有些不舍,做了一首詩,送給同濟醫院,表達不舍之意及共戰之情,謹記這次共艱時克的情誼。他希望能用筆給患者帶去信心,也希望能給馳援的戰士帶去平安。
宋淳:帶著發明去一線
醫療隊出發前,護士宋淳和同在一個科室的愛人,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出發前一天故意拍照兩個碗兩隻手,騙父母沒有去前線,而他隨山東省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遠赴黃岡。
2月28日凌晨,山東省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為一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實施臥位通氣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年輕的宋淳是此項專利的主要發明人。其實,治療實施過程中會增加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和氣溶膠噴濺的風險,他冒著巨大風險,為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做著不懈努力。
鄭磊:非典那年你守護我 現在換我守護你們
護士鄭磊作為山東省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入駐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由於患者都沒有人陪,所以患者的治療,包括飲食起居都需要醫護人員來照顧,雖然穿上防護服之後變得笨重,病房裡的患者經常對他說:「小夥子,趕緊坐一會兒,看到你這樣很心疼。」但看到病房裡的患者慢慢好起來,看到患者出院時的身影,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說,非典時期自己的年齡比較小,被70後、80後好好地守護,此次疫情他也能夠出一份力,可以守護大家。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我們看到了90後的群像。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去有人說他們是嬌滴滴的一代,但現在看,他們成了抗疫一線的主力軍,不怕苦、不怕犧牲。抗疫一線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驗人。」
也許,他們在家裡也會哭泣,遇見困難也會撒嬌,但是在危難面前,他們青春的臉龐上,卻閃耀著成熟的勇氣與擔當。
這就是中國青年,這就是中國力量!
作者:林雨 郝愛
編輯:林雨
責編:張瑞雪 王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