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在踏入「木匠」領域時,最摸不著頭腦的學習,大概就是工具的辨別。木工工具數量龐大,大約可分為中西,但細數就成了苦力活。
比如刨子,中式木工的必備工具,用來刨直、削薄、出光等等。作用的原理在於刨身與木面平行,刨刀固定在一定角度,從而達到切削木材。原理和構成都蠻簡單,但樣式非常非常非常多,光中式的刨子,就可以大約分為平刨,園刨,裁口刨,槽刨,倒楞刨,線刨等。
小木君在第一次挑選刨子時,分不太清楚中西式(還有日式 ),但發現了基本的兩大不同:
● 傳統中式
圖1
● 流行刨子
圖2
先別管 圖1 裡刨子長出的「犄角」,注意看刨臺前端。前者是比較經典的中式刨子,構成部件為:木楔+千斤;後者則是 壓鐵+刨刀 。
光楔子就有多種樣式,適合不同的刨子
不同的材料,導致刨子本身的製作過程和細節也是完全不同的。最明顯的地方是倉口處。但使用感受就比較主觀了。小木君今天詳講的是第二種,手把手教你辨別好刨子~
▼
❶ 鋼材
鋼材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刨子的使用結果。
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紅火 和 白火 兩種規格,紅火就是高碳鋼,厲害耐用,但昂貴。白火自然指的是中、低碳鋼,便宜。
很有意思的是,刨刀的刀刃其實不是一整片的鋼片,是將一塊鋼片焊接在一塊鐵片上。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方便鋼材研磨。拿上面圖2 舉例子,它是典型的日式刨子,也是採取貼鋼的方式製作。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還採取了內凹的處理,目的在於減少磨刀時候的毛細現象。
小木君超愛的 lie nielsen toolworks
通俗來說,就是避免磨刀的時候和磨石的接觸面小,防止刀被石頭整片的吸附住。
❷ 切削角
切削角就是指刨刀與刨身之間的角度。這個非常有講究,因為不同角度下的刨子,使用感受和結果都不同。
中式的自製刨子,在角度安裝時一般是看師傅的個人手藝。基本遵循 角度大刨削費勁,角度小容易短命 的基本道理去調試。
現在的通俗分法有三種,高角度、低角度和常見角度
先說常見的角度,也是刨子的經典角度,是 42°~45°。新手用這個角度的刨子,用的都比較上手和習慣。適合用於中等硬度的木材。
高角度是 45°~90° ,適合用於硬木和交錯木紋的木材,比如紫檀、黃花梨等。低角度是 30°~38°,適合軟木,就是梧桐木一類。
切削角之所以那麼重要,在於它的角度在不同大小的情況下,對木材產生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小的切削角,對木材僅僅是 撕裂 的作用,就像楔子把木材往兩方劈開。而大的切削角,則可以起到 剪斷 的作用,比如最高角度,90°的切削角基本可以達到全數剪斷。
❸ 誘導面
除了鋼材外,決定刨子使用感受的第二要素,莫過於誘導面了。
誘導面的好壞判斷只有一個要點:平!因為誘導面位於刨身底面,直接與木材接觸,所以是否平整成了絕對的關鍵。自身都不平滑的話,怎麼能刨出平整乾淨的木材呢?
經驗老道的木匠師傅可以用肉眼判斷,但一般來說,藉助工具會比較合適。市面上常見的判斷工具是水平尺,日本有比較講究的專用工具,叫 下端定規 。DIY愛好者在自製刨子時,別忘了買這個啦~
❹ 把手
刨子的基本關鍵點是以上三點,但小木君今天還想展開講第四點,把手。
文章前面的 圖1 和 圖2 除了倉口處明顯不同,還在於 圖1 有個把手,這個把手的設計其實不算太關鍵,取決於個人使用習慣。但有把手和沒有把手的刨子,使用時是完全不同的。
有說法是把手的設計是源自日本,因為日本的木匠習慣用「拉」,而中國這邊的木匠習慣用「推」,所以多是沒有把手的刨子。但小木君覺得蠻沒有道理的,因為明明有把手的刨子,推和拉都可以啊!不要當我們蠢啊。
那有把手的刨子用法就不展開講了,沒有把手的刨子在推刨時,一般為左右手的食指伸出向前壓住刨身,拇指壓住刨刃的後部,其餘手指及手掌緊捏手柄。一定要均勻用力。
上面那張是超基礎款,現在已經有各種花哨的把手,比如鷹式、鹿角式。
▼
木工非常有趣,除了因為它能造出無數奇思妙想的木器,還在於工具本身就擁有足夠的內蘊。
關於刨子,除了以上講的種種,還可以通過觀察刨花,判斷刨子的角度是否正確、刨子工作檯、刨身材質的取材等等不同的講究。
而了解了這些知識,除了能讓你挑個好刨子外,完全可以自己做一個嘛。小木君就非常的躍躍欲試,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