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
9月9日,我省召開了慶祝第36個教師節座談會,
會上,6位優秀校長、教師代表全省廣大學校和教師發言,暢談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艱辛、幸福和快樂,表達為四川教育事業繼續努力奮鬥的願望和決心。
下面,讓我們一起聆聽四川大學教授蔣永穆、成都市樹德中學校長胡霞、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教師黃典平、巴中市南江縣小河職業中學校長李勇、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樂山市實驗小學教師張君的教育故事,以及他們在執教生涯的所思所悟。
蔣永穆:無論有多少頭銜,
我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
蔣永穆自1992年從四川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便留校任教,現在已有28個年頭,其中擔任研究生導師21年,先後完成各類教學任務累計超過10000課時,教授各類學生12000多人,指導研究生220餘人。目前擔任四川大學超前部署學科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首席科學家、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 (經濟學專業)負責人、教育部 「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負責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負責人。
「無論有多少頭銜,我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無論我的科研壓力多大、行政事務上怎樣千頭萬緒,都不及我給學生上課的神聖使命感。」教學上,蔣蔣永穆十分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每年的寒暑假,他都會帶著學生,深入到農村的田間地頭,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獲得第一手寶貴資料,讓學生對我國農村的貧困問題、產業發展、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時,他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形成了「123+X」的教學改革模式,以此為基礎申報的「多元並重、綜合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入選了首批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培育項目。
2017年蔣永穆回到經濟學院後,著手打造精品課程,堅持國際視野、中國特色,組建高水平教學團隊。經過2年多的努力,使四川大學經濟學專業成功入選全國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該專業也同時成功入選四川大學拔尖人才計劃,還推動了交叉專業數學-經濟學創新班的建設和發展。
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以及國內發展環境的深刻調整,為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挑戰,蔣永穆說:「教師更應該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胡霞:培養造就卓越教師
著力育人模式變革
胡霞是成都市樹德中學校長,在她看來,新時代教師要努力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所謂「立德樹人」就是要教之以事,喻之以德,培育理想信念,突出師德引領,做好學生引路人。
為此,老師們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並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學校也要堅守教育價值圍繞「道德力、學習力、實踐力、創新力、領袖力」五大核心素養,落實 「五育並舉」。她分享了樹德中學的相關做法和經驗。
教師培養方面,樹德中學建立了教師研修「一二三四」制度體系,「一」即重視教師發展文化;「二」即堅持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引領和學術能力建設引領;「三」即團隊研修、個性化研修、非組織研修;「四」即堅持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家長評價、學術評價,同時,學校堅持教職員工政治學習制度,提升教師理想信念,深入開展教師讀書分享活動,在閱讀中提升修為。
學生教育方面,樹德中學將德育滲透在學校藝術體育、科學技術、語言文學、組織領導四大領域英才教育全過程 ,增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性、實踐性和生成性,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厚德飽學、尚美健體、知行合一、擔當責任。同時,採取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選課走班、挑戰性課程、發展性課程等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此外,充分挖掘四川省智慧教育學校的建設內涵,推進課堂教學的精準化、個別化,實施課題研究制、分層走班制等培育機制。「我們還引導學生積極與社會生活相遇,形成了全員、全程、全方位整體育人模式。」胡霞說。
胡霞認為,新的歷史時期,教育要積極回應民族、時代對人才的呼喚,守正創新、不斷超越,推進卓越教師隊伍建設的高位發展,為構築四川教育鼎興之路,為培養代言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對話世界和未來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黃典平:技術不斷推動著
課堂創新和變革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學校延遲開學,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打造的「泛在育才」網絡學習平臺,雙線將知識和方法及時地傳遞給網絡另一端的幾百名學生和幾百個家庭,開啟了網絡教學的新篇章。此後,該校獨立承擔了教育廳 「停課不停學——四川省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整個初中部分的錄製工作。黃典平便承擔著七年級數學課的上課任務。
黃典平從2013年,開始便成為七中育才首屆雲技術實驗班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通過一對一數位化教學系統,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非常迅速及時地進行交流互動」他深深體會到數位技術對傳統教學的巨大改變,「那一屆學生在數位技術的薰陶下,現代技術的操作和實踐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數位技術也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抽象的數學學習,直達知識的核心,直擊問題的本質。學生何老師都在在數位化和信息化教學的道路上,教學相長,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此後,黃典平便一頭扎進了網班教學,探索信息技術推動學校的課堂創新和變革。「正是因為多年的積累,七中育才才能在疫情期間快速反應,通過網絡教學,回應學生和家長對知識的渴望。」疫情線上教學期間,黃典平共錄製視頻課24節,為確保每一堂課的質量,錄製之前,他和團隊都廣泛地搜集資料、精心地設計教案、精緻地製作課件,然後再徵求同仁和專家們的意見,經過千錘百鍊的反覆修改之後,再開始錄課.。錄課也不是一遍能完成的,常常需要錄製兩三遍,「晚上熬夜到兩三點真是司空見慣,第二天又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
回憶起,疫情期間錄製網課忙碌而緊張的工作狀態,黃典平說道:「每當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團隊裡的小夥伴就會互相鼓勵。想到電視機前還有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想到站在高高的山頂上,舉著手機等待信號的孩子,內心又充滿了繼續戰鬥的力量。」他堅信信息技術深刻地變革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並作為探索者、實踐者,一直行走在教育信息化的路上。
李勇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彰顯職教溫度 落實職教擔當
小河職中位於秦巴山區腹地——南江縣城以南10公裡的公山鎮,崇山峻岭間,它走出了一條農村職業中學改革發展之路。該校校長李勇在座談會上,講述了小河職中的變革歷程。
「教師『眼中有光、心中有愛、手上有活』才能教好學生,才能承擔立德樹人的職業使命。」李勇指出,小河職中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深耕內涵,德技並修,構建「多輪驅動、多元交融」 雙能教師培訓體系,打造高水平雙師型隊伍,首先,學校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加強黨總支對教師隊伍的領導,深入實施黨總支書記 「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實施 「職業素養與人文素養」雙修。其次,落實教師 「雙能」 發展觀和 「校企協同、產教相融、分類培養」新理念,多平臺搭建教職工成長上升通道,鼓勵教師提高學歷、提升技能。再次,豐富師資培育模式.,開闢 「教產交融」「校企交融」「科研與服務交融」培育渠道,拓寬教師提升培養途徑。
第二步:布局一體兩翼,培育實用技能人才,服務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小河職中建了三所學校,一是職業學校,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建好國示專業畜牧獸醫專業,開設結合光霧山旅遊特點的特色旅遊專業,定向培育各類專業技能人才。二是村政學院,培養基層治理人才,創新開設村級後備幹部人才「專修班」。三是培訓學校,培育實用技術人才,掛牌成立 「大巴山農民工培訓學校」培訓農村實用技術、農民工實用技能。
在李勇看來,時值職業教育改革的大潮,職教人應努力探索、潛心育人、不斷豐富拓展中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銳意進取、孜孜以求,繼續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肖敏:我們在意的
不是「哪一個」,而是「每一個」
「在特校當了二十多年的老師,哪個學生讓你特別驕傲?」肖敏在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工作24年,她常常有人問她這個問題。每每此時,她腦海中總是閃現出很多的學生:獲得聾人女子籃球賽的全國冠軍卻放棄成為專業運動員,執意要回到母校當聾人教師的彭繼宏;第一個創業在深圳開花店的羅強;和朋友一起在成都開辦聾人駕校的張仁海……
「他們都讓我感到驕傲,然而卻不是「最驕傲」的「唯一的」那一個。」肖敏解釋說,「特殊教育並非選拔性的精英教育,而是保障民生的兜底工程。我們在意的不是「哪一個」,而是「每一個」。他們能體面地勞動,有尊嚴地生活。他們能獨立奮鬥,就是我們的驕傲!」
特教老師面對的學生,一個就是一類,每個學生的殘障類別、障礙程度、智力狀況、心理特點各不相同,且各有各的特殊難題。對待自閉症的學生要教他們運用圖片溝通、肌張力過弱的腦癱學生要教會單腿屈膝、多動症學生要教他們以運動來調節自己,超越身體的障礙。「真的太難了!」肖敏說,「但我們一直堅信,用心去教,學生就會有變化。」
於是,肖敏和其他特教老師們用專業探路,努力解決殘障學生心理問題疏導、遊戲發展缺失、潛能發展不足、生活空間受限、在家接受教育等問題,構建起「四自四好」 課程體系,助力視力、聽力、智力、自閉譜系、腦癱等殘障兒童向著「好照顧、好幫手、好職員、好公民」的目標行進,功夫不負有心人,20多年來,他們的系列研究成果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一項。
肖敏個人也獲得許多榮譽,不僅入選了教育部首期名師領航班,還入選了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她卻說:「厚愛加身,驚詫莫名。我想這並非因為我個人多麼優秀,而是代表著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特殊教育的關心重視,對特教教師的殷殷期待。」在她看來這份「期待」就是,特教教師們更加努力、不辱使命,用愛和專業的精神去助力更多的殘缺生命,奮力生長。
張君:教育扶貧的路上,
最難忘孩子們一張張純真的笑臉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能夠參與教育扶貧這項偉大的事業,切身體會貧困山區教育的點滴改變,我倍感自豪!」樂山實驗小學教師張君說道。
2017年,教育部發起了「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樂山實驗小學成為公益行動計劃首批地市基地校,將馬邊彝族自治縣民建小學、美姑縣蘇洛鄉小學、馬爾康市第三小學、康定回民小學、紅原城關小學作為幫扶學校。張君的教育扶貧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第一次到結對學校幫扶的美姑縣蘇洛鄉小學送教,張君一行從樂山到美姑縣城,路面坑窪、彎道連環、沿途山勢險峻,懸崖上時有飛石滾落。「途中,我幾次暈車吐得稀裡譁啦」她說,「到達美姑縣後,我們繼續趕往蘇洛鄉,50公裡的山路,花了4個多小時才到達。坐在車上我們,一直高度緊張,大氣不出。」
到學校後,當地孩子為他們的到來歡呼。「那一刻所有的不適和疲憊都消散了。」張君一行立即投入到幫扶工作中。他們發現學校師生圍蹲在地上午餐,飯碗和菜盆都放在地上,飯菜到處撒落,就和學校校長交流,建議因地制宜改善師生的就餐環境,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很快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學校建好了就餐室。
在送教的課堂上,張君常常啟發學生們:讀書是快樂的事。在課下,她主動找學生聊天,告訴他們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他們的送教也沒有僅限於為數不多的示範課堂,更多是通過線上、線下的探討交流,向當地教師傳播新思想新觀念,解疑答惑。並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助推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助推學校因地制宜發展。結對的幾年中,他們還針對當地的需要,及時送去校服、圖書、體育用品等急需物資。
從金口河區到馬邊彝族自治縣再到峨邊彝族自治縣和美姑縣,送教路途上的艱難,張君早已經習以為常,她說:「教育扶貧的路上,最難忘的是孩子們一張張純真的笑臉,這些笑臉感動著我,淨化著我。」她越來越明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不僅是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更是教書育人的本質,老師們要繼續堅守正氣、不忘初心、潛心育人。
文 | 鍾興茂
圖 | 陳朝和
編輯:鍾興茂 | 責編:向穎 | 審核:劉磊
在這裡,見證教育無限可能!
微信號 : jydb1988
新浪微博:@教育導報1988
地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號吉祥大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