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濟南市兒童福利院,趙長美在照顧孩子們。本版照片均由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攝
給孩子們餵完午飯,福白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肚子傳來咕咕的聲音,「有點餓了」,她顧不上這些,心裡全是下午的打算。從早上5點多起床,她沒來得及「喘口氣」。
福白是濟南市兒童福利院的特教老師。疫情期間,特教教室被臨時改造成了「宿舍」,現在院內封閉管理,家庭寄養的孩子無法「回家」,她就成了臨時「媽媽」,24小時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濟南市兒童福利院沒像往年那樣安排開放活動。福白想帶他們做點手工,她不想讓孩子們失落。
90後福白:回來了就沒打算再走「看到孩子有好變化再累也值」
孩子們坐在椅子上,有的面無表情,有的咧嘴笑著,其中年齡最小的7歲,最大的16歲,他們都是有肢體障礙和智力障礙的孩子,其中有個孩子是他們中智商最高的,但依舊無法與人正常交流。
他們都是濟南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這所位於南部山區柳埠街道突泉村的福利院,有近400名孩子,共有4種養育模式,分別是家庭寄養、類家庭養育的「京石兒童之家」、招募愛心夫妻院內養育和純養育。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這些被安排家庭寄養的孩子被接回福利院,90後特教老師福白成了他們的「媽媽」。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間被改造為臨時的生活居所,這是教室,也是臥室,房間一側牆上掛著電視、毛巾,另一側鋪著防潮墊和被褥。
為了照顧孩子們,福白每天早上5點起床,先打掃衛生、消毒,再給他們穿衣服、換尿不溼、洗漱、餵飯……一整天不閒著,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有點忙」成了她的口頭禪。提到辛苦,福白有些寡言,她不覺得苦,每次看到孩子們有了些許好的變化,她都異常興奮,甚至都覺得「再累也值了」。
福白之所以這麼覺得,是因為她從小也是這樣被照顧大的。雖然孩子們喊她「媽媽」,但她知道,這都是她的弟弟妹妹們,她所做的這些,就像哥哥姐姐們對自己的一樣,沒什麼。
27年前,也就是1993年的冬天,福白被送到福利院,她患有白化病,被起名為「福白」。當時年紀小,福白對兩歲之前的經歷早就沒了記憶,如今她也不願多提,她現在腦海裡裝滿的是福利院「媽媽」們給予的照顧和愛。
福白打小生活在這裡,直到考上大學才離開,她特地考取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後便又回來了,這一次,她沒打算再走。對她來說,福利院就是她的家。她成了院裡的特教老師,除了懂康復,還會心理治療,她喜歡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烘焙、編織都是她的強項。
福白在教孩子做彩泥
趙長美與孩子進行互動
80後福樂: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
「終於能陪孩子過個兒童節了」
在福白之前,還有一位孩子選擇「回家」。
1985年,一個嚎啕大哭的女嬰在垃圾桶內被發現,彼時她只有8個月大,被好心的環衛工送到福利院,因為在垃圾桶內被火重度燒傷,她的右腿只能截肢。她被福利院的「媽媽」養大了,取名福樂。
80後的福樂是這裡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學生,她性格要強,大學期間跟她同宿舍的舍友都不知道她戴著假肢。直到一次演出,老師發現跳舞的福樂有些異樣,這才「真相大白」。
福樂愛笑,對誰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樣子,她的愛情也萌芽在福利院。2005年,福樂跟同在這裡工作的丈夫相識相戀,經過4年愛情長跑,二人組建家庭並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說到孩子,福樂眼神變得溫柔,她說女兒不僅跟自己長得像,性格也隨自己。但她的絕大多數時間都留給了福利院的孩子們,福樂心裡對女兒是虧欠的。
往常,每到重大節日,尤其是兒童節,福利院都要全員上陣陪孩子們過節。今年受疫情影響,福樂調整了排班,她算了算,今年終於能回家陪倆娃過個兒童節了,「每年孩子問都敷衍過去,今年願望實現了。」
福樂說,大約有7個孩子像她跟福白一樣,從福利院出去又回來的。但目前在院內工作的只有她倆,「有的姐姐妹妹嫁到外地了,就跟著婆家走了,雖然不常見面,但也是打心眼裡為她們高興啊。」
由於不能長時間站立,這幾年福樂在院裡的膳食科工作,負責孩子們的一日三餐。5月28日上午11點,「京石兒童之家」的養育「媽媽」趙長美在「家裡」接過從膳食科送來的午飯,有的孩子沒法自主吃飯,需要「媽媽」們把飯打成泥,再挨個喂。
00後康康:唯獨「媽媽」喊得特清楚
「見了人就要抱,不撒手」
康康坐在飯桌前,「媽媽」趙長美給他盛了一大碗青菜炒蝦仁,他將滿滿一大勺菜放進嘴裡,一臉滿足。一旁的樂樂顯然沒康康這麼利索,他手拿著勺子,哆哆嗦嗦,半天也塞不進嘴裡,眼看著樂樂差點打翻了水杯,康康扔了勺子拿手指著他,但嘴裡卻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康康,好好吃飯!」正在給謠謠餵飯的趙長美喊了一聲,康康立馬把手縮了回來,趙長美確認謠謠吃了跟平時一樣多的飯以後,走過去給樂樂擦了擦嘴,開始給他餵飯。
康康已經16歲了,但看起來像正常孩子七八歲的樣子。說話口齒不清,唯獨「媽媽」喊得特別清楚。「你瞧他胖乎乎的,飯量驚人,能吃好幾個大雞腿。不認生,見了人就要抱,不撒手。」趙長美念叨著,時間長了,哪個孩子啥脾氣、飯量大小、愛幹什麼,她了如指掌,雖然他們不會說話,但有表情、會哭會笑,這成了他們和「媽媽」獨有的語言。
趙長美今年55歲,是濟南市兒童福利院京石兒童之家「長美家」9個男孩的「媽媽」。「家裡」的孩子大多是腦癱患兒,24小時離不開人。每到飯點,趙長美就忙得團團轉:把送來的飯打碎成泥,除了康康能自理外,其他都要挨個喂,「照顧這些孩子,沒耐心是萬萬不行的。」
因為喜歡孩子,2016年趙長美來到了離家10公裡的濟南市兒童福利院工作,「長美家」是她照顧孩子的場所,100多平方米的大房間內,有陽臺、沙發、電視,在這裡生活著9個男孩,「媽媽」趙長美跟他們同吃同住。
往常,趙長美一周可以回家休息一天,即便是這麼短暫的分別,她還是會掛念這些娃娃們。
每天中午,孩子們會睡一會兒午覺,院裡的教育、康復科還沒恢復,但只要天氣好,「媽媽」們就會帶著孩子們出來曬曬太陽。
下午,等孩子們陸續起床,福白安排6個孩子圍著小桌坐一起,隨後把早已準備好的彩泥拿出來,擺在桌子上,「我們看,這種綠色的彩泥可以變成小花的葉子……」福白握著振振的兩隻手,邊說邊將手心的彩泥揉成一個團,振振咯咯笑著,引得一邊的思思也笑了……房間的窗戶陽臺上,擺放著福白之前帶著孩子們捏的彩泥作品,五顏六色的棒棒糖、足以以假亂真的多肉植物……他們出不了門,窗戶就是探知這個世界唯一的窗口。福白想著,每天,他們能透過自己的彩泥作品通過窗戶看到更遠的地方,在特殊時期的兒童節,福白的心願終於達成了。
(文中的康康、樂樂、謠謠、振振、思思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