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一年多,用了上千張照片,拼湊出一張長20米、寬75釐米的長圖,200多座老建築、數十個成都民俗銅像、十數座大川名山、200多名神態各異的遊客,變臉吐火、跳拱躲貓貓兒、磨菜刀掏耳朵的成都民俗文化,組成了這張長畫《寬窄巷子》。
作者是今年62歲的成都市民郭勤,從小生活在寬窄巷子附近,見證著它如何成為一張城市名片,愛好攝影繪畫的他萌生了給寬窄巷子、成都民俗「拍」一張「全景標準照」的想法,以攝影照片為素材,國畫、水粉畫、版畫等表現形式,勾勒出了一個平面版《寬窄巷子》。
6月8日上午,在緊鄰寬窄巷子的柿子巷一小區內,郭勤徐徐地展開一幅長圖,長10米、寬30釐米,這是《寬窄巷子》的縮小版,標準版寬75釐米、長20米,正在做版權登記。
郭勤是老成都人,從小生活在寬窄巷子附近,見證了寬窄巷子變身成都地標名片的變遷,當過老師、做過廣告設計又愛好攝影繪畫的郭勤一直在想,如何能夠集中展現大成都的民俗文化、市井文化?近年來流行起來的攝影畫讓他有了靈感。
近些年流行起來的攝影畫,是將繪畫與攝影相結合,在自己拍下的場景中進行畫面疊加和物體拼接,創作出或具有油畫效果、或類似中國畫的攝影作品。
製作攝影畫,收集素材是個浩大的工程。儘管攝影畫不需要像水粉、國畫一樣精勾細勒,但所有用於創作的攝影圖片必須來源真實唯一。去年5月,郭勤正式開始拍攝寬窄巷子老建築照片。寬窄巷子是知名旅遊景點,遊客川流不息,為了拍下畫面乾淨的建築照,每天早上7點,郭勤就扛著家裡人形梯出了門,「拍之前我就去了好幾次,早上7點半以前,遊客比較少。」寬窄巷子裡建築結構緊湊,廣角鏡頭也難以拍全,人形梯在取景時起了不小作用。「冬至以後成都天亮得晚,去早了光線不好,去晚了人又多了。」
「太現代風格的不選、風格重複的也不用,最好的就是代表明清建築風格的、符合建築美學的。」郭勤挑挑選選,從800多處老建築的標準照裡選出了三分之一左右留用。
光有建築照片不夠,跳拱、鏟牛牛兒、躲貓貓兒、看西洋鏡、變臉吐火磨刀等40多個成都民俗文化和手工藝者銅像則來自小南街、春熙路等多地,為了拍一張「講故事」銅像,郭勤還特意跑了一趟大邑。「雪山的照片都是前些年拍的,重新拍完肯定來不及。」郭勤說。
有了數千張照片裡挑選出的1000張左右素材,今年1月,郭勤打開電腦,開始進行後期製作。
「攝影畫不是說堆上去就行了,也要講究近大遠小的構圖、比例。」郭勤把《寬窄巷子》分為了幾個層次,峨眉山(微博)、貢嘎山、四姑娘山等四川名山悠然在底,寬窄巷子的門牌為界,左側是窄巷子、右側是寬巷子,200個左右老建築一字排列,隔壁子、白夜酒吧、少城記憶……都在畫上找得到青磚灰瓦的原貌,成都方言、小吃、茶館元素盡數展現。
儘管整個製作創意嚴格保密,但郭勤仍忍不住與好朋友分享自己正在做的大事,妻子和好友都提出建議,既然是成都文化,沒有人,是不是顯得不夠鮮活?郭勤一想,很有道理。但這個時候,《寬窄巷子》已經進行了第四版的修改。
但仍然要改。郭勤又扛起相機去了寬窄巷子,這次專挑遊客多的周末,拍照合影的、喝茶閒談的、踮起腳從門檻往裡打望的,被他咔嚓咔嚓記錄下來,這一次又拍了幾百張。「最後選了200個人左右。」郭勤說,為了看上去更加逼真,光是給每個遊客做陰影處理、協調比例,都用了一個月。
5月20日,歷時一年的《寬窄巷子》完工,此時,已經歷經了第9版的更改。郭勤還特意給《寬窄巷子》做了500多字的長賦:一壺香茶,泡出生活文章。幾聲吆喝,唱出世間百態。白夜刊書,錄下市井碌碌,銀杏擺曳,笑看行人匆匆。鐵馬留柱,拴住歲月磨痕,古井明鏡,照映人間炎涼……
畫作完成後,郭勤已將標準版遞交四川國家版權中心登記註冊,也希望這幅畫能捐贈給相關機構展出,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張濃縮版的寬窄巷子。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於遵素
攝影、視頻 記者 王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