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韓大叔
作者:老韓大叔
編輯:老韓大叔
你好,我是老韓。
很多人覺得高情商的表現,就是「會說話」。而事實上,恰好相反。真正的情商高手是懂得如何「不說話」……
具體來說,情商高手,但凡參與社交,都有以下三個共同點:
有社交「 前奏」
所謂社交「前奏」就是,在社交之前,先做功課——社交的目的是什麼?社交對象是什麼層次的人?他們在意什麼、喜歡什麼?我該以怎樣的方式與他們互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社交目的?等等。
江湖老司機都知道,並不是只要你保持一副老好人,處處為人民服務的姿態,就能在社交場合混得遊刃有餘了。
有的社交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你謙和、可親、老好人,大家其樂融融,那是沒問題的。
但有的社交,表面是風平浪靜,大家都嘻嘻哈哈,但是背後卻是笑裡藏刀,暗流湧動,這種場合你再是一副老好人的姿態,只會淪為犧牲品。
所以,在一個社交場合中,絕不是單純靠某個固定的套路方法,或者扮演某種固定角色就能表現出高情商了。
根據實際的社交場景,先謀而後動,先思而後行,先察而後言,是高情商的基本前提。
拿諸葛亮舌戰群儒的例子來說。
我們假設當時諸葛亮以一副和事佬的角色出現會怎樣?
鐵定會被那群江東老司機懟得體無完膚,灰溜溜退場。
實際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
他一出口,就逮著對方的弱點,往死裡懟,懟到對方毫無招架之力。
為什麼他總是能夠精準的揪住每一個人的弱點呢?
很顯然,肯定是在去之前,就對對手的每一個人都進行過深入調查。對他們每個人的背景、資歷、性格、學識水平等等,都摸了個透。
同時,自己這邊有什麼把柄、弱點會被對手抓住,如何拆招,也提前做足了功課。
以至於,正式交鋒時,諸葛亮才能做到對對方的弱點一揪一個準;而對對方的質疑呢,應對如流。
反觀對手,功夫就差遠了。對方那麼多人,都是臨場應變,想到什麼說什麼。而且他們是各自為戰,顯然是沒有提前做足功課的。以至於本來具備天然優勢的群體優勢,也完全發揮不了作用。
其實,江東這邊的人,如果時間足夠,等自己冷靜下來再把諸葛亮懟他的話拿來反覆分析,未必就不能找出破綻,給予有力的回擊。但可惜在當時的情急之下,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去慢慢分析,再反應的。
你反應慢了,對方的勢就蓋過你了。你必須在對方講話的這麼幾秒、十幾秒的時間,去發現他的漏洞、盲點,然後,做出應對策略。
要做到這種程度,功夫絕對不在交鋒的這一刻。而在於私下,你提前為此做了多少功課。
很多人害怕社交,總覺得自己在社交場合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做什麼。稀裡糊塗的去參與了社交,要麼渾身不自在,要麼本來想表現自在一點反而弄巧成拙。
又或者莫名其妙的被別人強行灌酒、強行接受無理要求等,被迫做了很多自己非常厭惡的社交行為等等。
這都是沒有提前做功課的笨拙表現。
任何社交,其實只要你帶著前面的幾個問題,提前去做一些功課,做一些社交「風險」的應對措施,真到了社交時刻,都不至於弄得自己很被動、尷尬。
但很多人就沒這個意識。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表現出高情商,這句話同樣適用。
就是說,不要去想有沒有什麼萬能的高情商絕招。在社交前,養成提前做功課的習慣是一切高情商行為的開始。
做一個觀察者,而不是話癆者
當你做足了功課,真到了社交場合,是不是真的就能夠遊刃有餘了呢?
還不夠。
還需要你學會做一個觀察者。
如果你平時有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在各種社交場合中,真正的情商高手,一定不是那個巴拉巴拉從頭講到尾的話癆。
那種跟誰都能談得來,跟誰都可以談得嗨的人,看起來好像是個高手,很會講話,八面玲瓏,但頂多算是個氛圍活躍者。還談不上什麼情商高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跟誰都談得來,說明他的社交目的是很模糊的。
任何一個社交場合的人,並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花時間和精力去交往。
而你不管值不值得交往,都巴拉巴拉跟人家講個不停,你是嫌自己的時間精力多了用不完了?從本質上講,這就是沒有目的的社交。
一個沒有目的的社交行為,不管你口才再好,再是能說會道,再是八面玲瓏,都談不上是什麼高情商行為。因為,這種情商除了浪費你的口舌之外,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價值啊。
第二,一個從頭到尾講個不停的話癆,對社交對象和社交環境,基本是沒有什麼洞察力的。
因為他的思維一直聚焦在自己想說什麼,要說什麼上面。而不是別人想聽什麼,該說什麼上面。
因此,他的談話質量其實是非常低的。跟人的溝通效率也非常低。甚至,很可能會引起別人反感。
真正高情商的表現,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傾聽者,鼓勵別人去說。
為什麼要做一個傾聽者?
你聽得越多,對交談者的信息了解就越多。你對交談者的信息了解越多,自己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該怎麼說,不該怎樣說,才有越客觀的判斷依據。
有客觀的判斷依據,你才能真正實現社交目的。否則,往往就會說錯話,而與自己的社交目的背道而馳。
我們常說,人要有同理心,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理是這麼說的,可是真要做時,為什麼很多人就做不到呢?
就是缺了「聽」這個環節。你一上來就巴拉巴拉的講,都沒有給別人講的機會。對方倒是越來越了解你,而你對對方的立場、心理、意圖卻是一無所知。這樣的話,你怎麼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
這種情況下,你用「我都是為了你考慮」,「我理解你」,「我都是如何如何為你著想」之類的套話來包裝,再怎麼包裝,別人也不會感受到你的同理心在哪裡。只會覺得你這人很虛偽。
要想做到同理心,真正接地氣的做法就是讓自己做一個傾聽者,鼓勵對方去講,講,講。
別人講,你聽,你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分析對方真實的心理、意圖、立場、需求。
只有基於對方真實的心理意圖和需求出發的談話,才是真正具備同理心的談話。如此,對方也才會真正感覺你是真的很理解他。那麼,你們的溝通也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
不做說服別人的交談,只做幫助別人進行自我說服的交談
很多人還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喜歡列舉各種鐵證如山的理論、事實、數據來說服別人來同意自己的觀點、立場,或者達成一致行動。
但是,這樣做效果往往都不好。
他越是想努力說服別人,結果就是把人推得越遠,別人越反感。
這是通了理性,但是不通人性的表現。
人永遠都不會接受被說服的。因為,好強是人的天性。接受被你說服的同義詞就是向你認慫。這是反人性的操作,沒有人會打心底接受這種現實的。
假如接受了,那也一定是口服心不服——礙於你的武力、權威或者權勢,明哲保身而已。這叫懾服。
如果你給人造成的是這種「說服」,也談不上什麼高情商。
真正高情商的「說服」是讓對方口服心服,讓他打心底兒的聽你的話。
那這種說服,怎樣才能做到呢?
其核心就在於出發點。
你永遠不要從「我可以如何說服他」這個角度出發去與之互動。而是從「我可以如何幫助他說服自己」的角度出發。
注意體會這兩個出發點的差別。
前者是一種外力強迫的說服,你就是那個外力;而後者是一種自動自發的說服,你起的只是一個導火線、開關的作用。
這是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設你要賣一臺學習機給家長。
一般銷售員是怎麼做的?
在家長面前拼命介紹這臺學習機是如何如何無所不能,其他學習機是如何如何無所能。你趕緊給孩子買一臺吧,現在正好是活動期間,打八折云云……
這就叫說服。
這種銷售員往往講得越專業,顧客跑得越快。
高情商的做法是什麼?
不跟家長聊什麼學習機的事情。而是先了解這位家長最焦慮的是什麼問題。是孩子英語不好,還是專注力不夠,還是學習方法不夠好?
假設他想解決的是孩子英語學習不好的問題,你就從英語學習問題出發,針對性出擊。比如:
我倒是見過一個跟您的孩子類似的案例。他當初的英語也是您孩子這種水平。但是,後來他只用了半年時間,英語就成了班級第一。他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逆襲,跟三個最優組合有關:
1、老師
他當時是私下請了一個非常厲害的英語老師來集中輔導。
2、學習資源
那位老師手上掌握有國內很難獲得的優質稀缺英語學習資源,讓那個孩子在單位時間內學到的優質知識密度遠遠大於一般的國內孩子。
3、孩子的學習興趣
最重要的是,那老師還有一套調動孩子學習興趣的厲害教學手段,讓這個一向都討厭英語的孩子,居然很快變得熱愛英語了。
結果就是,這孩子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學出了別的孩子幾年的效果。
我為什麼知道這麼細呢?因為我們在設計製作這款學習機時,有一個部門就是專門負責尋找這種水平的老師來合作。把他們私藏的稀缺資源、厲害的教學方法等都納入到我們這個學習機的資源體系。剛才說的這位老師,就是我們其中一位合作老師,所以才能近距離了解到他的學生逆襲的詳細過程。
這位家長,如果想短時間提升孩子的英語水平的話,我也建議您從老師,資源,興趣三個維度去給孩子尋找最優組合。
現在網際網路發達,加上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收集,這個最優組合還是比較容易獲得的。
當然,從時間成本和性價比來考量的話,也可以考慮我們的這臺學習機。因為最優秀的老師、最優質的資源和學習方法,我們以專業團隊之力,都幫您搜集整理好,庫存在裡面了。
這臺學習機等於說就是幫您完成了上面三個維度的工作,可以在時間、精力和經濟上,為您節省很多成本。
講到這裡,就夠了,不用再多講。
你這樣去跟對方講的話,就不是說服了。只是給對方提供一種新鮮的參考思路和解決方案。他如果真想解決孩子英語學習的問題,同時又找不到更優思路和方案的話,是很容易順著你的思路走的。
而一旦順著你的思路走時,購買你的學習機就會成為他的必選項,那麼購買就是一件大概率事件。
這種溝通方式下,假設他真購買了,是你說服的結果嗎?
不是。而是他自己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更好、更優的解決方案,而自願購買的。這是他自己說服自己的結果。
這就是我上面說的,高情商的說服,不是說服別人,而是幫別人進行自我說服的真正內涵。
不管你是做銷售式的社交互動,還是普通的聚會社交,但凡是與人互動的行為,只要把握好上述三個維度的原則要領,你體現出來的情商一定不會低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