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們肩負黨和國家使命,舍小家顧大家,從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匯聚到祖國西部,把邊疆視為家鄉,在天山南北、青藏高原傾情傾力傾智,書寫著一首首動人的援疆援藏讚歌。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張藝博
「牆裂了很大一個缺口,室內室外一個溫度,哈出的氣很快結成冰,一覺起來,眉毛都變白了。」回憶起初到新疆的情景,焦一之仍然印象深刻,「可現在,這戶人家已經住上了磚瓦房,日子越過越好。這就是我們援疆幹部的責任與意義。」
2017年7月底,妻子成功懷上二胎,伴隨這一喜訊而來的是組織上希望焦一之去援疆的通知。在與家人充分溝通後,帶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焦一之毅然奔赴新疆,參與到中國氣象局氣象幹部培訓學院(以下簡稱「幹部學院")新疆分院(以下簡稱"新疆分院")的建設當中。
在幹部學院8個分院中,新疆分院條件較為艱苦。這裡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發展水平、特色培訓體系等都存在一定差距。
焦一之結合自身經驗,從策劃組織、試講試聽到評估改進,手把手教講師們上好每一堂課。考慮到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部,天氣氣候與其他地區有較大差異,他利用在幹部學院國際培訓部的工作經驗,著重圍繞中亞氣候培訓研究發展新疆分院特色課程。他結合新疆分院優勢,建立「人工影響天氣培訓」「少數民族幹部培訓」特色培訓項目課程體系和分院現代化信息網絡建設3支核心業務發展研究團隊,並牽頭開發完成「崗位能力素質培訓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項目之基層人工影響天氣模塊」。焦一之帶隊做培訓需求調研,撰寫調研報告,組織課程大綱的開發與培訓項目的策劃,為新疆分院培訓體系規範化、系統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開發人工影響天氣模塊時,焦一之發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影辦優勢明顯,但缺點在於沒有成套的培訓流程,便主動與他們交流溝通,取長補短,互相借鑑。針對兵團特點,他開辦具有針對性的課程。一次課程結束後,原本對培訓不理解的兵團開始接納這種方式。在這次合作中,焦一之確定了新疆分院打造特色培訓團隊的發展模式,也為日後深化兵地氣象業務合作奠定了基礎。
除了在分院的工作外,焦一之下村走基層時還主動承擔農民夜校課程。由於語言不通,群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時候要從拼音開始教起,這令沒有相關教學經驗的焦一之大為頭痛。他主動向當地小學老師請教,制定了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從農時知識、氣象諺語、二十四節氣等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開始教起。他還主動跟村民學習維吾爾語,「援疆幹部要在『最後一公裡』發揮作用,這其中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與村民建立友誼,學習維吾爾語可以很好地幫助援疆幹部融入這裡。」
農民夜校不僅為當地村民送去了專業知識,更在焦一之與村民之間搭起情感的橋梁。
在古爾邦節,焦一之和駐村幹部帶著美酒佳餚敲開了村民家門。經過一晚的聚會,村民放下了心中對援疆幹部的戒備,焦一之也將幫助村民脫貧的滿腔熱忱和盤託出。隨著了解的深入和援疆工作有序推進,村民逐漸接納了援疆幹部。在此後的日子裡,只要焦一之到村裡來,總有村民喊他到家裡,這份來之不易的情誼令焦一之倍加珍惜。
在走訪過程中,焦一之還與當地一家貧困戶結親認對。在得知老人身患多種疾病後,焦一之每次回京都會儘可能多地購買治療效果更好的藥物帶給老人。在援疆期間,因為資助學生、村民,焦一之的工資時常不夠用,「常常要跟愛人打報告,申請資金」。
「蚊子咬的包是一個圓,跳蚤咬的是一條線,蝨子咬的是一個尖尖的疙瘩……」援疆的生活無疑是艱苦的,焦一之卻能以苦為樂。因為在他心中,援疆工作是一次心靈的洗滌。
離開新疆後,再談起援疆這幾年當地村民最大的變化,焦一之最想說的是「希望」。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好起來了,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家國,每一天都是有盼頭的。
「第一次帶幾個學生走出村子到烏魯木齊,好幾個孩子激動到落淚,對他們而言那是從來不敢想像的繁華。我告訴他們,總有一天,喀什也能像北京一樣好。」喀什也能像北京一樣好,這是焦一之一直相信的,也是他援疆工作始終堅持的目標。一代代援疆人以滿腔熱血投入,以辛勤汗水澆灌,總有一天喀什也能像北京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