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爸爸媽媽都能夠陪伴自己長大成人,看著自己學業有成,步入婚姻的殿堂,再享受祖孫的天倫之樂,這樣的人生就是完美的了。
可是世事無常,總會有一些人被老天選作了痛苦的承受者。2歲的小美靜本來是個愛笑愛唱的小女孩,活潑卻又懂事的她總能給爸爸媽媽帶來很多的歡樂。
如果生活一直這樣平淡的繼續,美靜將來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姑娘,也會有愛她的爸爸和媽媽。
可是天不遂人願,美靜的媽媽因為疾病去世了,年僅28歲的年輕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家裡人沉浸在悲傷裡,每每都怕見到跟美靜媽媽有關的物品。
可是大人還好,畢竟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對於只有2歲的美靜來說,沒有了媽媽的陪伴讓她漸漸覺得不安起來。
媽媽生病時爸爸經常帶她去醫院看望媽媽,她也習慣了在虛弱的媽媽身邊不吵不鬧,只是靜靜地陪著媽媽。
可是媽媽現在不見了,即使去醫院也見不到了,而且看著身邊的其他親人都終日悲傷的面容,還有爸爸總是偷偷地哭,小美靜似乎意識到了什麼,開始哭著要媽媽。
爸爸不得已,對小美靜說,媽媽只是去姥姥家養身體了,過段時間就會回來的。
可是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還是不見媽媽回來看自己,小美靜覺得媽媽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反倒不哭不鬧了,也不再說要媽媽了。
最近爸爸發現美靜總是抱著一個玩具熊發呆,不再像以前那樣愛說愛笑了,反而是乖的讓人心疼。
晚上時,奶奶告訴爸爸那是媽媽去世前給美靜買的最後一個玩具。
聽了奶奶的話,爸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到衛生間裡嚎啕大哭。他既是哭痛失愛妻,也是哭自己的女兒可憐,再沒有媽媽的陪伴。
無疑,失去媽媽,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不亞於天塌了,再優越的物質生活,再多人的關愛,都不抵媽媽一個擁抱。
可是就是有一些家庭不得不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是爸爸媽媽,也可能是家庭的其他成員的離世,死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既是殘酷的,又是不得不學會面對的。
孩子年紀小時家長還可以編造一個美夢,但是當孩子年紀大了之後,家長不要逃避「死亡教育」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如果問起家人的離世,家長可以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來告訴孩子,那個人是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但是即使看不見孩子,也會一直愛著孩子。
可是當孩子長大一些了,家長就不要再用這種「善意的謊言」的欺騙方式來騙孩子,可以舉例子來跟孩子講解死亡和生命的關係。
例如人就像樹葉一樣,小的時候是綠油油的,象徵人的生命力旺盛,可是人就像樹葉一樣,一代代更新,枯萎的樹葉總會落下,但是新的樹葉馬上就會長出來。
人也如此,每個人都會死去,所以不用對死亡恐懼,而是要更在乎蔥綠茂盛時的絢爛。
當孩子提及「死亡教育」的時候,家長這幾點千萬不要做
1. 家長自己不要逃避
親人朋友的離世總是悲傷的,很多成年人都難以控制自己悲傷的情緒。可是當孩子跟家長提起關於死亡的話題時,家長千萬不要逃避這個話題,更不能撒謊來騙孩子。
家長要用自己的行為來給孩子做榜樣,直面死亡也是一種勇氣,相比恐懼死亡,不如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寬度和質量。
2. 經常用「死亡」來嚇唬孩子,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有些家長總喜歡來威脅孩子,比如「你再不聽話我就會被你氣死了,我死了你就沒有媽媽了!」,這樣類似的話其實也許當時孩子沒有體會。
但是一旦當孩子面對過親人的離世,他就會對死亡特殊恐懼,害怕最親的人也消失,從而變得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
3. 太過於美化死亡這件事情
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不安,就會跟孩子講去世的親人去了一個如何如何美好的世界,可是這對於逐漸長大的孩子來說,過於美化死亡會讓孩子心理發展產生偏離正常軌道的可能。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困難時,如果一心嚮往那種美好的世界,很可能做出傻事,危及生命。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觀需要家長來幫助形成,所以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語言大有講究,以免造成不好的結果。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