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南京古稱金陵,先後成為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封建王朝的都城,故稱「六朝古都」。
歷史上南京曾經幾度為都,就曾經幾度繁華。不過自隋唐以來,由於政治中心的轉移,南京不再擁有六朝的金粉繁華。
金陵的盛衰滄桑,成為歷代詩人寄慨言志的話題。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吟詩作詞,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詞不計其數。
李白: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秋天,李白離開四川,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逗留了大半年時間。
次年春天,李白赴揚州,臨行之際,朋友在金陵的酒店為他餞行,李白作此詩留別。
李白暢遊神州,廣交朋友,把酒言歡,文思泉湧,真可謂「鬥酒詩百篇」。
李白的送別詩,描寫友情真摯,卻從不悲悲戚戚,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等等,都寫得歡暢明快,這首詩也是如此。
詩仙李白寫過很多與金陵有關的古詩詞,除了這首古風,還有李白為數不多的七律、作於天寶六年(747年)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金陵鳳凰臺給了李白不少創作靈感,除了《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還寫過《金陵鳳凰臺置酒》。
李白多次遊覽金陵,寫過的與金陵有關的詩歌除了上述名篇外,還有《金陵三題》、《金陵望漢江》、《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等,一代詩仙青蓮居士堪稱古代金陵的代言人。
許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懷古(唐)許渾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這首詩大概寫於大和八年(834)前後,當時詩人許渾中進士之後在江南遊歷,試圖以才學為當地權貴所賞識。
金陵,古邑名。戰國楚威王七年(前333)滅越後設置,在今南京市清涼山。
景陽,南朝宮名。齊武帝置鍾於樓上,宮人聞鍾早起妝飾。
公元589年,隋軍攻陷金陵,《玉樹後庭花》意猶未盡,餘音未了,陳王朝卻已末日來臨,隋朝大軍直逼景陽宮外,城防形同虛設,陳後主束手就擒,陳朝覆滅。
隨著陳朝滅亡,盛極一時的帝都金陵由盛轉衰的開始,全詩以此發端,可謂善抓關鍵。
全詩首尾呼應,抒發了詩人對於繁華易逝、世事多變的感慨。
饒有意思的是,劉禹錫也寫過同題的五言律詩《金陵懷古》:
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詩中意境與感懷,與許渾的這首七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烏衣巷》(唐)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烏衣巷》是其中的第二首。
烏衣巷位於南京夫子廟南,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歷史悠久。
三國時期,烏衣巷是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
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
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雲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中國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
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
朱雀橋橫跨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舊日橋上裝飾著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
歷經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夜夜笙歌,取而代之的是遊人前來王謝華堂訪古尋幽。
劉禹錫的《烏衣巷》雖然描寫的是尋常景物,使用的是淺顯語言,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劉禹錫: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金陵五題·石頭城》(唐)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劉禹錫的《金陵五題》,題題出色,首首精彩。《金陵五題.石頭城》,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
石頭城,位於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
劉禹錫所生活的中唐時期,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他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鑑今的現實意義的。
空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借古諷今,諄諄告誡君主能吸取前車之鑑。
詩佛劉禹錫寫金陵的詩篇,數量眾多,質量上乘,各個維度都可以與詩仙李白相媲美。
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lì)水東廬山這兩座山之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後庭花,即 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後主也就是陳叔寶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稱此曲為「亡國之音」。
晚唐風流才子杜牧這首七言絕句《泊秦淮》,即景感懷,發人深省。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詩人目睹當時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因此憂心忡忡,無限感傷。
杜牧先是竭力渲染秦淮河邊夜色的清淡素雅,後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靡靡之音,再由靡靡之音牽出「不知亡國恨」。
該詩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不僅僅是描寫南京秦淮河的名篇,更是懷古詩詞中的傑作。
饒有意思的是,1923年8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與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兩位大師寫下同題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成為現代文壇一段佳話。
朱自清與俞平伯兩位大師聯手發推,雖然不是吟詩填詞,卻也以詩歌一樣優美的語言、詩歌一樣悠遠的意境,使得南京秦淮河的迷人風情,更加聞名遐邇。
王安石: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桂枝香》(宋)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斜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王安石與金陵城緣分頗深。早年他曾隨父親王益宦遊金陵,父親死後,全家就在金陵長期定居。晚年王安石變法失敗被罷相,他又在金陵城外的鐘山之麓卜築隱居。在王安石的文集中有不少歌詠金陵的詩篇。
王安石這首《桂枝香》,曾經令北宋詞壇豪放派掌門蘇東坡感慨,這是野生狐狸精寫的詞,足以見得王安石這首與金陵景物有關的詞作之驚豔。
比如詞中「星河鷺起」,描寫 白鷺從水中沙洲上飛起,就寫得十分空靈,詩意盎然,畫面感簡直太過唯美。
星河,原意是銀河,這裡指長江。長江中有白鷺洲,在今南京水西門外。
詩人登高望遠,空嘆榮耀恥辱。想當年六朝的達官貴人爭著過豪華的生活,註定了亡國悲劇連續發生。
特別可悲可嘆的是,當隋朝開國大將韓擒虎都已帶兵來到金陵朱雀門(南門)外,陳後主尚與他的寵妃張麗華於結綺閣上尋歡作樂。
除此以外,王安石創作有與金陵有關的七律組詩《金陵懷古四首》等。
果爸思詩:
與南京有關的古詩詞,真是佳句迭出,精彩紛呈。
與南京有關的古詩詞,最英勇豪邁、大氣磅礴的一首,毫無疑問還是一代偉人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全詩描寫了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克國民黨老巢南京總統府,展示了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表達了偉人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堪稱是與南京有關的古詩詞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壓軸著作。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的新世紀,當然還有更多精彩壯麗的詩篇,正等著英雄的南京兒女們潑墨揮毫,濃墨重彩地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