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體,很多人奉勸說最好不要做社會領域,自媒體社會領域都是媒體或者官方團隊才能做。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相反,社會類領域門檻相對比較低,素材好搜集,用戶需求大,而且永遠不用擔心素材枯竭,因為每天都有很多奇聞異事發生。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做社會類領域帳號。
一、首先做社會類領域有兩個思路,要麼走通篇,要麼走細分。
其實兩者的差距就在於範圍的大小:
走通篇範圍很廣,只要跟社會有關的信息都發。比如今天發誰家貓兒狗兒走丟了,明天發某某學校著火啦,後天發某某高速出了什麼事故。
而走細分就是把範圍縮小了,只寫社會類信息的其中一類,比如說只發與學校有關的,比如「高校食堂著火!」「六二中今年高考一本上線人數為歷屆最高」「南開大學近日……」等等。
這兩種領域思路都行得通,各有利弊,走通篇寫作範圍更廣,素材更多;走細分帳號比較聚焦,粉絲更準確黏性更高,利於商業變現。
二、社會領域內容創作3個方向
第一:社會常態。也就是大家喜歡看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標題倒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社會上的事情,所發生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不出現在常見的生活當中,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它的存在。
第二:民生問題。現在大家最為關心的、也是自己最為關注的莫非是民生問題了,這種自媒體內容,只要寫得好,轉發量和閱讀量是很高的,誰都會第一時間去關注和閱讀民生問題,因為切合了自身利益,但是切記不要無中生有,不要給自己找麻煩。沒有的事,不要寫,有的事要深度剖析!
第三、段子手。這類文章,主要就是以段子取勝,用各種社會上的搞笑點,來博取關注,獲得閱讀。
三、其次信息素材去哪裡找,我推薦幾個地方。
1、首先是朋友圈,這是最好的素材源頭。大部分人都喜歡把自己的一些所見所聞分享到朋友圈,只要你留心,都會找到很多素材。
2、其次是微博知乎頭條號這類社交類帳號。因為是社交帳號,所以上面也會有很多人發各種各樣的社會所見。
3、最後還可以關注博客以及門戶網站,比如新浪博客、新浪網、網易、騰訊網等等,上面也會有大量的社會民生關注的問題。
四、社會領域帳號很容易觸雷,故要銘記如下幾點:
5不要:不要發敏感話題,不要發有爭議的問題,不要議論時政,不要討論政策,不要發表過於偏激的語言。
很多人做社會領域,動不動就被扣信用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發送的內容觸碰了以上幾點。
另外如果你要做社會領域帳號,一定要分清哪些是新聞,我個人的建議是新聞類素材儘量不要去發,畢竟你沒有發新聞的資質,蹭熱度也要注意,千萬別碰雷。
最後,做自媒體社會領域,帳號內容能細分則細分,素材能早發,儘量早發,誰先發誰的的流量可能就更大。有問題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