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從醫院退休後的王鳳霞在北京市西城區租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作為自己的診所。在近20年時間裡,她運用自己高超的「火針」技術,治癒了3000餘例西醫至今束手無策的婦科疑難雜症。如今,小診所周圍已變成了有「中國華爾街」之稱的北京金融街,各大金融機構總部的豪華大樓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把王大夫的小診所襯託得更加破舊。然而,已75歲高齡的王鳳霞大夫仍舊安坐小診所,繼續堅守一個老中醫「懸壺濟世」的傳統與責任。
又一個專攻「疑難雜症」的中醫傳奇
或許是因為只能在被西醫擠壓的空間中生存,在人們的印象中,中醫的出名,似乎總是與「專攻疑難雜症」有關。
現年52歲的劉女士5年前檢查出患有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這種病俗稱外陰白斑,被患者稱為「最折磨人的病」,許多病人無法正常生活,嚴重者發生癌變。至今,醫學界仍未找到治癒它的良方,被認為是婦科疑難頑症。
「鑽心地癢,有時候就用牙籤扎。」劉女士說,上班的時候更加痛苦,坐立不安,不時往廁所跑。由於是隱私部位得病,劉女士不好意思看病,病情變得嚴重,「當時真痛苦,就想一死了結」。
目前西醫對此疾病的診療方法是手術割除增生、物理治療或是用含激素的藥物塗抹,但這些方法都無法根治,病情會反覆發作。
劉女士尋訪各大醫院,給出的答覆均是手術切除,但無法根除。後來經王鳳霞3個多月的「火針」治療,劉女士的病症已基本消失,目前屬於鞏固期。「王大夫拯救了被宣判『死刑』的我。」劉女士說。
記者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部得知,中國尚無對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進行全國性普查,只有2007年在重慶地區的統計顯示發病率達到了3.75%,與國外的普查數據相當。據中心副主任李利敏介紹,這種疾病被認為是婦科疑難頑症,現代醫學至今找不到致病原因,也無法找到治癒它的良方。
然而迄今為止,王鳳霞已經治癒3000餘例外陰白斑,留有病例資料的有1260例。
火針療法來之不易,傳承更難
王鳳霞出身中醫世家,早期學習西醫,先後供職於鐵道部三局醫院和北京椿樹醫院。她醫術高明,眾多患者慕名而來,但是很多婦科頑疾還是難住了她。她決心對這些讓婦女「生不如死」的疾病進行攻堅。西醫行不通,她就轉向中醫,最終發現了奇蹟般的「火針」療法。
「火針」是我國一種古老的針灸方法,專門治療疑難雜症,在明代形成成熟的治療體系,由於種種原因,火針在清朝後期逐漸衰落,只在民間有少數流傳。
新中國成立後,現代火針療法的創始者、北京針灸學會會長賀普仁重新從古籍中挖掘出這項技術,並在治療的病種以及火針材料方面作了很大發展。與普通的針灸療法不同,火針是將針體燒紅,藉助火針的熱力刺入人體相應的穴位和部位,以祛除疾病的針刺療法。在進行治療時,火針的溫度要達到600~800攝氏度。
王鳳霞經過百般努力,找到了賀普仁,向他學習火針技術。火針配合她熟悉的西醫解剖學,讓她如魚得水。
1993年~2002年,王鳳霞的火針治療外陰白斑論文在一些專業學術會議上獲得了認可。但這並不能拯救王鳳霞面臨生存危機的小診所。來找王鳳霞看病的病人絡繹不絕,但由於王大夫恪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信條,不收掛號費,每次扎針只收20元材料費。碰上窮困無力支付治療費的病人,王鳳霞就免費義診,所以收入並不高。2009年,小診所的房租由以前的400元漲到2000元,王鳳霞無力承擔。目前,她的30名患者自發湊錢為王大夫付房租。
王鳳霞有很多機會賺大錢。臺灣臺南醫院的齊院長曾邀請她坐診,他勸王鳳霞:「你現在每天只能吃饅頭,只要你來我們醫院,我保證你兩三年就可以買樓房。」王鳳霞沒有答應,她說:「我捨不得我的窮姐妹。」
75歲高齡的王鳳霞憂心的是火針的傳承。她曾經收過兩個徒弟,但因為他們對西醫的解剖學不甚了解,離開了王鳳霞無法獨立操作,沒有成功。自己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是她目前最迫切的心願。
「王鳳霞們」需要更多平等競爭的機會
在民間,像王鳳霞這樣身懷絕技的醫生大有人在,通常他們被冠以「民間中醫」的稱謂。但與出身正規醫院、有行醫資格的王鳳霞不同,他們中的不少人雖然醫術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同,但由於通不過種種以西醫內容為主的資格考試而被劃入「非法行醫」行列。王鳳霞所希望的「以師帶徒」的傳承方式,也曾經備受質疑。
2007年,我國推出了《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對民間醫生的準入做出調整。其規定,師承人員跟師學習滿3年後,可以向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申請參加出師考核。出師考核合格後,師承人員在醫療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並考核合格後,就可以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此外,對那些依法從事傳統醫學臨床實踐5年以上,並且掌握獨具特色、安全有效的傳統醫學診療技術的人員,可以申請參加確有專長醫師資格考核。
「從這個《辦法》的出臺可以看出國家開始重視民間中醫的保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外事司原司長、中國民間醫藥協會會長沈志祥說。
沒有人能否認民間中醫是一個寶藏。我國曾發起三次被稱為醫療「技術革命」的民間中醫向國家「獻方」活動。第一次在1958年,當時貢獻出10萬多獨家秘方。以後的兩次出現在1971年左右、1982年左右。「雲南白藥」、「片仔癀」等著名中成藥都是在這三次「技術革命」中湧現的。
據中國民間醫藥協會所做的「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各類民間中醫醫療機構約佔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15%以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說:「正因為有民間中醫藥的存在,才使得部分被西醫宣布得了『絕症』的患者仍然有康復存活的希望。」 該調研組建議,應注重中醫藥屬於應用學科的性質特點,改變片面強調學歷不重實際才幹的人才選用方法,為民間中醫藥創造平等競爭機會;人才培養要側重鼓勵師承教育的發展,強化臨床實踐;要利用適量政府資源對民間中醫藥從業人員開展繼續教育。(李文 張淼淼)